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缺鐵性貧血在小兒中發病非常高,嚴重影響兒童健康,如何預防看這裡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鐵缺乏而致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種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這是小兒貧血中最常見疾病,尤以嬰幼兒發病率最高,國內兒童患病率約為59.35%。對小兒健康危害極大,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常見病之一。

病因

常見的缺鐵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體內貯鐵不足

胎兒從母體獲得的鐵以妊娠最後三個月最多,可滿足生後四至六個月生長髮育的需要。

如因早產、雙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過低以及胎兒在胎內失血(如胎兒向母體輸血或胎兒向另一孿生胎兒輸血)均可使新生兒貯鐵減少。

近來研究表明缺鐵性貧血母親的嬰兒在生後三個月後貧血的患病率較無缺鐵性貧血母親的嬰兒為高。貧血母親的胎兒的總鐵量較無貧血母親胎兒總鐵量為低。

02

生長速度過快

小兒生長速度愈快血容量增加愈多,所需鐵量也愈大。正常嬰兒在5月齡時體重增加一倍,一歲時約增加兩倍,而早產兒則增加更快,至一歲時可增至出生體重的六倍,如不及時添加含鐵豐富食物,則易致缺鐵。

03

鐵攝入不足

乳類食物中鐵含量很低。人乳每升含鐵約1.5mg,牛乳約為0.5~1.0mg,羊乳更低。牛、羊乳類中鐵的吸收率一般為2~10%,而人乳為50%,甚至達75%。這是因為人奶中的低蛋白、高乳糖和低磷酸鹽有利於鐵的生物利用。因此人工餵養兒更須較早地添加鐵劑。有偏食習慣的小兒或飲茶較多的小兒也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04

鐵的丟失或消耗過多

正常嬰兒每天排泄鐵比成人多。用鮮牛乳餵養嬰兒可因對牛乳過敏而致腸出血,每天失血約0.7ml;約有半數缺鐵性貧血患兒因含鐵酶缺乏而致腸粘膜細胞受損,發生大便隱血;鉤蟲感染引起長期小量出血;腹瀉時不僅鐵的吸收不良,而且從糞便排出的鐵也增加;反覆感染使鐵的消耗增多,這些因素都可誘發缺鐵。

臨床表現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以6個月~2歲最多見。起病緩慢,多不能確定發病時間,就診時往往貧血已經較重。不少患者因其他疾病就診時才發現患有本病。

01

一般表現

病兒皮膚顏色蒼白或蒼黃,以口唇、眼結膜及甲床最為明顯。部分可出現匙狀反甲、指甲脆裂、毛髮乾燥、脫髮及舌炎等現象。年長兒可訴頭暈、眼前發黑、耳鳴等。

02

髓外造血表現

肝、脾及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年齡越小、貧血越重,肝脾腫大越明顯。

03

非造血系統癥狀

消化系統出現食慾減退,隻願進食已習慣的單調飲食並拒絕添加新的食物或輔食,兒童可有異食癖,如喜食泥土、牆皮、紙屑、煤渣等。時有嘔吐或腹瀉,可有口腔粘膜萎縮或舌炎。循環及呼吸系可有呼吸心跳加快。

活動少常喜獨處。較大小兒訴說心悸,甚或心臟擴大,出現雜音、下肢水腫、肝腫大和心力衰竭現象。

可反覆出現呼吸道感染,是由於細胞免疫功能降低之故。神經系統可出現煩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長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智力低於同齡兒童。

診斷

根據病史特別是餵養史、臨床表現、血象特點,一般可作出的初步診斷。必要時可作骨髓檢查。進一步作有關鐵代謝的生化檢查有確診意義。

預防、治療

嬰兒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應增加孕婦的鐵儲備,及早根據情況添加含鐵豐富、鐵吸收率高的輔食,改善鐵的儲備。早產、低體重兒出生2個月後要提前加入輔助食品,5~6個月後要加入蛋黃、魚泥肝泥、肉末等食物,同時逐漸增加綠色蔬菜的攝入。妊娠期鐵攝入不足是妊娠期IDA的高危因素,通過調整膳食結構,增加肉禽魚類.血製品、動物內臟等富鐵食品的攝入,是預防和改善妊娠期貧血的發生是有效途徑。目前國內外對妊娠預防性應用鐵劑補鐵意見不一 。

有研究對比藥物治療與食療對嬰幼兒輕度缺鐵性貧血的療效,藥物治療組的有效率明顯高於單純食療組。嬰幼兒輕度缺鐵性貧血的治療需以藥物治療為主,食療為輔,治療應堅持足夠療程。

作者:徐功立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