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壽為什麽說蜀漢不設史官?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的一段話,這就是史學,講究客觀,公正,公平。

三國歸晉後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裡留下了這麽一句話:“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

看了這句話,大家首先就會想:“原來蜀漢沒有史官啊!難怪史料不全了!”但事實上蜀漢當時設定了史官的,只是應該在劉備稱帝前沒有專門的史官。

古代的史官叫“太史”,在西周春秋時代,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 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為朝廷大臣。到了秦、漢,改稱為“太史令”,職位漸低。司馬遷就是西漢的太史令,其主要職責是記事修史,推算歷法。《後漢書·百官志二》記載:“太史令一人,六百石。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太史令“以論著為己任,而又掌天官”。而直到魏、晉以後新增著作郎一職,從此修史的職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管推算歷法。當一個國家缺少記事修史,推算歷法的太史令,那麽就會形成陳壽所說的“行事多遺,災異靡書”的情況。

那麽看看蜀漢是否設定了史官。在《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有這麽一條記載:“景耀元年,薑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

這不,難道這史官不是“國不置史,注記無官”的史官,不對!這上面明明是記錄了“景星見”的天文現象,而負責記錄此事的官員只有太史令之類的史官。從此可證明蜀漢是“注記有官”的,不然哪來的這段話。

再看看所謂“災異靡書”是說災異、瑞應都不記載於書。蜀國當時是否“災異靡書”那?看看《三國志》等書,發現《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裡有“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漢晉春秋》“建興九年冬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三國志·蜀書·費禕傳》“後(延熙)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雲都邑無宰相位,故冬複北屯漢壽。”《三國志,蜀書,後主傳》“景耀元年,薑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三國志·蜀書》“王崇補東觀,許慈掌禮儀。又卻正為秘書郎,廣求益部書籍,斯則典校無缺,屬辭有所矣。”等等很多類似的話。東觀就是史館,東觀郎即是史館的官。陳壽的老師譙周還寫過《蜀本紀》。

從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敗於夷陵到景耀元年(258年)黃皓專權,黃氣見秭歸,群鳥墮大江,成都無相氣,景星見夜空等“災異、瑞應”均有記載,應該是“災異有書”啊!

最後說一說“行事多遺”,觀三國各種史料,蜀漢記載主要於劉備起兵至稱帝的多有遺漏,而其後記載卻並不比魏、吳兩國缺乏。應是劉備前期顛沛流離,資料多無記載,直至稱帝後才設定史官,故此蜀漢後期資料還是算完備的。

蜀漢明明有史官一職,陳壽為什麽要說“國不置史,注記無官。”那在下枉自猜測一下,不外兩個原因:1,陳壽著作《三國志》乃是私人撰史,完成之後想必心中也欣喜萬分。他以此來體現出自己在國不置史、祖國滅亡的情況下,還能全靠自己動手搜集蜀漢的史實,秉筆寫信史、獨立成蜀書,修成文筆遠勝於吳、魏兩國史官的包括“蜀書”在內的《三國志》一書。2,如唐代劉知幾於《史通·曲筆》所說陳壽因為其父為馬謖入伍,因街亭之敗被諸葛亮處以髡刑,“陳氏國志立後主傳雲‘蜀無史職,故災祥靡’案黃氣見於秭歸……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聞蓋由父辱受髡,故加此謗議者”。認為這是陳壽“厚誣諸葛”。

陳壽的確非常有才華,也有治史的良知和正義感,但並非無瑕之玉,《三國志》也同樣如此。漢朝把《史記》列為“謗書”就是因為司馬遷在書裡面流露的個性太強,陳壽在《三國志》中也同樣流露出了個性和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家人在蜀漢受到重刑,自己還受到輕視,到了晉朝才算有所施展報負。所以他對蜀漢乃至諸葛亮的情感十分複雜,所以他在星星點點的角落還帶有個人情緒的罵上幾句。但是又不能歪曲事實,所以他才會在依照前人著述的同時按照個人情感有所刪改,可知他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心裡是多麽難受。最後乾脆就否定乃至隱匿蜀漢設定史官的事情,這樣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另類的《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