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生肽營養,關注肽健康!

民以食為天,食以營養為本。當今公眾營養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甚至是膳食纖維、水等這些營養素,已經非常熟悉。即使不能準確說出它們的定義,也有一種「已經意會」的感覺。

可對於肽,有的人還是一頭霧水:食源肽有營養嗎?效果如何?

要了解食源肽的營養,我們不妨就先循著人類認識食物消化的過程走一走。

在最初相當長的時期內,人類不會去想食物中到底含有什麼成分,也不清楚食物被吃進肚子裡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在十八世紀以前,有的學者認為食物在胃內是一個機械的變化過程,如同碾磨粉碎;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發生了發酵作用。而對於消化過程真正的研究是到了十八世紀才開始的。

那時法國的一個物理學家Reaumur開始關注胃液的消化作用,並想出了一個研究的辦法。他用鷹來做實驗,把肉放在有兩個口的小金屬筒裡,口上蒙著金屬絲網,等鷹吐出金屬管幾次後,發現其中的肉已分解了一部分。因此他得出結論說,由於金屬筒的阻擋,肉在胃內不可能受到磨碎或其他機械作用的影響,一定是胃液對肉發生了化學作用。這可以說是人類對食物消化研究的開始。

為了驗證這一點,他又讓鷹吞食海綿,待海綿被吐出後將海綿中的胃液擠出。這樣就收集到一定量的胃液,然後進行試驗。他發現這種液體確實能慢慢分解浸在裡面的肉。後來他又用狗做實驗,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於是,食物的消化是一種化學過程,被確定下來,並且從那之後再也沒有人懷疑過這一點。

既然食物被吃進之後要經過一個被消化分解的過程,那麼食物當中的什麼物質被消化?又被分解成什麼樣的物質?又以什麼樣的形式被吸收呢?問題一個接一個的出現,隨著研究手段的不斷豐富,發現也越來越多。我們單說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必需從食物獲得,但人體不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蛋白質,必須經過消化分解和吸收後才能利用。研究發現,食物中的蛋白質經過胃腸道的消化,必須完全被分解為遊離氨基酸才能被吸收。這一觀點在營養學界被廣泛接受,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中期。在此期間,小分子肽能否被直接吸收,沒有人關注。

肽除了有低聚肽和多肽的分類方法之外,還有一種以包含氨基酸數量來直接命名的方法,如由二個氨基酸構成的稱為二肽,包含三個氨基酸殘基的稱為三肽,以此類推還有四肽、五肽、六肽……人類對於肽的吸收及其營養效果的研究就是以最小的二肽為切入點開始的。

1954年有人在試驗中發現,二肽可以直接穿過腸壁,後來其他研究者又分別在體外和體內進行試驗也發現同樣的現象。到了1960年研究人員明確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二肽能夠被腸壁黏膜完全吸收,並且推斷,蛋白質消化的產物能夠同時以低聚肽和氨基酸兩種形式被轉運到小腸黏膜細胞。

「肽是蛋白質吸收的另一種形式」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被接受,並不是那麼容易。要想讓那些持老觀念的人們心服口服,還必須要拿出過硬的證據。

在所有支持「二肽能在人體腸道直接吸收」的證據中,最有說服力的是從患有Hartnup病的患者開展試驗獲得的結果。Hartnup病人不能吸收遊離的中性氨基酸(如甘氨酸、丙氨酸等),但研究證實,當這些受影響的氨基酸以相應二肽的形式提供時,它們均能達到或接近於正常吸收。這就說明以二肽是可以直接吸收的。

之後,研究人員又對三肽、四肽以及肽鏈更長的肽進行了研究。最後發現這樣的規律:肽鏈越短的肽,也就是肽鏈中包含的氨基酸數量越少的肽,越容易吸收。並且研究人員在攝入小分子肽的志願者血液中也檢測到與攝食肽一致的二肽、三肽成分,其在血液中的濃度變化也符合營養素的一般變化規律。

由於發現小分子肽可以被直接吸收,研究人員又重新研究蛋白質在胃腸道內的消化過程,發現食物中的蛋白質經胃腸道消化,只有1/3變為遊離的氨基酸,而另外的2/3變成低聚肽。可見,現在食品工業製備的食源性低聚肽是更易消化的蛋白質。

並且研究也發現,食源性低聚肽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比整蛋白、多肽和單體的氨基酸都更容易吸收。當消化功能減弱的時候,如身體處於某些疾病、過度勞累、衰老以及幼年消化功能還沒完全發育成熟時,以低聚肽的形式補充蛋白質,更有利於滿足機體的蛋白營養需要。

因此可以說,食源性低聚肽營養效率更高,更能增強營養效果,是當之無愧的更容易吸收的蛋白類營養素形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