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過年了,聊一聊寺院的年味

臨近年關,各行各業的人都紛紛收拾行囊,回家過年。唯獨出家人還要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寺院裡迎接新年。

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出家人無家可歸,只能漂泊在外四海為家,另一方面出家人的家就是寺院,寺院就是出家人的家。就連很多雲遊在外的僧人此時也會紛紛回到寺院,與常住的師父們一起過年。

佛陀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只能樹下一宿,而且一個樹下不能連睡三宿。那時候連寺院都沒有,出家人真的是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更不要提回寺院過年了。

後來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將佛教傳入中國時,漢明帝安排兩位高僧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隨後漢明帝敕令為二位高僧修建僧院,取名“白馬寺”。

這“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僧人居住之地的一種泛稱。

可以想見,一開始寺院裡也是沒有過年的的習俗的,直到唐代以後佛教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寺院才逐漸開始重視過年這件事情。

尤其在後梁時期,被認為是彌勒菩薩轉世的契此和尚在正月初一這一天出生,中國人的大年初一從此也就成了佛教未來佛的聖誕。於是這一天的寺院往往是一年中人最多,最熱鬧的時候。

寺院內香煙嫋嫋,鍾聲陣陣;寺院外人聲鼎沸,車馬人中之龍。寺院的空氣中除了往常香燭燃燒後的木炭味,還多了鞭炮爆炸後的硝煙味。

此時人們到廟裡去,主要是為了進香,求菩薩保佑新的一年福壽安康,平安喜樂。

為了第一柱香的彩頭,除夕夜天不亮就有許多人來寺院排隊爭取燒上第一支香,許多大廟每年除夕夜從凌晨開始山門外就排起了長隊,據說一座寺院新年上的第一柱香會得到佛菩薩的格外關照,上香的人也一定可以所願皆成。

人們在廟上燒香、磕頭,聽法、這一套流程下來總要轉悠半天,必然又餓又累。於是廟周邊的商販紛紛架著挑子,推著小車,在廟門口擺攤賣吃食,這些攤子往往座無虛席。

久而久之,除了吃食以外,寺廟外面還出現了貨物、農具、種子等物品的交易活動,這就是廟會的誕生。

廟會廟會,是依托廟而建立的,中國最早的廟是祭祀先祖的場地,而從古代文獻上可知,周代宗廟之旁便有廟會了。但佛寺的廟會則是在宋代以後才發展起來的。

廟會初期只能解決人們吃喝拉撒以及物品交流的需求,後來隨著這一習俗的不斷鞏固,廟會又開始為人們解決娛樂的需求,增加了雜耍、舞蹈、戲劇、出巡等各類娛樂活動。

於是過年近寺院燒香、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沒有信仰的百姓亦多願意隨喜添趣。

除了廟會的活動,寺院為了吸引香客,在過年的這幾天也會舉行相應的活動:除夕敲鍾、“燒頭香”、點燈、放生等等,除此之外,年前的“臘八粥”、“寫春聯”等迎新春活動亦是寺院一年當中的重頭戲。

此時的寺院,大多都已然裝扮一新,遠遠望去,一層層雕梁畫棟裡大紅燈籠與明黃彩旗交相輝映,掛滿了紅色許願帶的樹木錯落有致的排布在庭院裡,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春聯、年夜飯這些世間人流行的過年習俗其實寺院大多數也有,只不過在內容上面稍有不同;寺院的春聯一般很少出現“前程”、“平安”、“闔家”、“福壽”等詞,取而代之的是:“清涼”、“吉祥”、“慈悲”、“自在”、“彼岸”等詞。

寺院的年夜飯也另有別名:——“普茶”,普茶,普者,普遍周詳之意,雖然只有一盞茶,然而上奉十方諸佛,中供諸賢聖,下及六道品,如大雷音,如大雲雨,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莫不沾染茶露,生歡喜心。這一活動主要目的是把全寺院的諸位師父匯聚在一塊,共度佳節。

普茶在叢林中興起,最早起源於禪門,自唐代百丈禪師製訂清規後,農禪並重一直是禪門所倡導的,由於佛教寺院多建在高山叢林,雲來霧去極宜茶樹生長,所以許多好茶皆出自僧人的栽培,因此自宋以來,舉辦茶宴已成寺院常規活動。

普茶的程式一般是和尚感謝大家一年來的承擔與護持,總結一年的工作,送出新年的祝福,向所有僧眾及四眾弟子表示一年來對於護持寺院,各種勞作的辛苦表示感謝,並和大家交流寺院新一年的展望,策勵大家繼續用功辦道。

普茶活動的最後是大家共進晚宴,這大概是寺院中年味最濃的時刻了,全寺院的人都歡聚一堂,各種小菜擺滿飯桌,茶水飲料穿插其中。全寺的僧俗老幼在一起共敘道情,彼此說著吉祥的話語,其樂融融。餃子、元宵、火鍋,各地風俗不同,主食也不同,一樣的是都填飽了大家肚子,還溫暖了大家的心坎。

“年窮已盡三十日。世事人情俱告畢。蠟燭流淚喜春來。打鼓普請點茶去。”——明末懶石聆禪師

隨後各個堂口的值班師父們就要各司其職,照顧香客與火燭,剩下的師父們吃完年夜飯後,會聚在一起“衝殼子”(聊天)“守歲”,等到零點,大家一起敲祈福鍾。

聞鍾聲,煩惱清,每一聲鍾都代表每個人內心美好的祈福,祈願祖國昌盛,人民安樂,在新的一年裡道業增進,六時吉祥。

在寺院過年的除了師父們,還有很多善男信女,他們選擇在一年最熱鬧的幾天中遠離塵氛,在寺院安詳清淨的環境中度過。

寺院內僧俗老少上百口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做飯、掃地、看春晚,這也為寺院增添了幾分不同凡俗的年味。

這種年味裡不僅有對未來的憧憬,更有當下的珍惜。不僅有節日的歡愉,更有方便遊戲的清醒。

那種感覺就像是一群目的地一致的旅人,在到達目的地之前的某個晚上,席地坐在夜黑風高的荒郊野嶺,燃起羹火,一起抱團取暖,一起慶祝已經走完的路,憧憬還未走完的路。

在解脫的路線上,我們都是行人,都還需要繼續往前走,也都還需要在某個心力交瘁的時間點抱團取暖。

春節對於我們而言就像佛經中描寫的化城一樣,可以給我們一個歇腳的地方,等我們身心不再疲倦時,還是要繼續向前走的。而當我們還在化城時,不妨投入其中,好好歇息,為來日的征程做準備。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