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 機器人公司“Flexiv非夕”想用力覺控制讓機器更擬人

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應用,為製造業企業的改造升級帶來了解決方案,但早期的改造方案只能提供有限的自動化程度,許多重複性強的工作仍需大量人力。

AI 機器人公司「Flexiv非夕」,在 AI 與自動化技術融合方面有不同的想法,他們希望機器人或機械臂能夠擁有人的某些感官,讓更多需要人工的生產環節實現自動化,並為製造業和服務業提供智能且柔性的自動化解決方案。

2019 年 4 月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展上,非夕發布了自適應機器人技術,並展示了旗下首個自適應機械臂 Rizon(拂曉)。Rizon 結合了力覺控制及 AI 技術,可完成製造業、醫療、零售等多個領域的工作。

此前,非夕已完成A+輪融資,累計融資額 1.5 億人民幣,投資方包括金沙江創投、高榕資本、深圳清華研究院、真格基金、M Fund、順為資本等。

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世全告訴36氪,創辦非夕之前,他發現自動化改造行業仍存三個痛點:

現有的機器人大多還是服務於某些特定場景,或從事某些結構化的工作,而像加工一些柔軟的零件或產品時,機器人便很難精確處理;

商品和服務都已開始往多品種、柔性化的方向發展,但現有的機器人系統大多只能服務於同一個場景或同一種產品;

現有工業或服務類機器人受限於生產水準和產品設計,還難以在複雜且開放的環境下工作,這使得機器人能夠從事的工作範圍很有限

Rizon 機械臂

王世全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及人工智能實驗室,此前曾主導和參與完成過攀岩及水下人形機器人等項目。在這個過程中,他與幾位史丹佛校友逐漸產生了一個想法__將仿生控制技術與自動化機器人相結合,讓機器人能夠通過力覺控制技術實現識別物體軟硬度、物體位置等信息並進行靈活操作的能力,從而在更多場景輔助或代替人類工作。

舉個例子,流水線工人在完成“擰螺母”的過程中,可以用“手勁”感受螺母的位置,並調整裝配時的力度和角度。在這個過程中,人眼和手的精確度雖然達不到現階段很多機器人亞毫米級的精度,但在遇到螺口打磨不足、螺釘螺紋變形從而導致擰螺母發生問題的時候,人可以根據零件磨損度和安裝難度來判斷如何完成裝配,或選擇棄件。

基於這個思路,非夕團隊在研發過程中,都很關注如何將力覺控制與傳統自動化相關技術相結合。同時,非夕還在力控結構和機械臂中加入了各類傳感器和深度學習,讓機器人能夠完成更複雜的任務並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三代機器人的區別

王世全表示,區別於一代高精度位置控制機械臂、二代協作式機械臂,第三代自適應機械臂首次融合了力覺以及視覺、深度學習等AI技術,能夠提升機器人的通用性、智能程度與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在不確定工作環境中完成工業級表現。

截至目前,拂曉機械臂已經在新能源汽車電池組插拔、汽車電子類組裝插拔以及手機部件安裝等領域進行了應用探索及試運營並計劃在今年下半年進行量產和大規模推廣。

現階段全球應用在製造業的機器人潛在市場約千億美元,其中高端製造業市場約 600 億美元。此外,非夕認為,由於第三代自適應機械臂的柔性、智能等特點,它還可以應用在農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總市場潛力巨大。

王世全表示,非夕希望通過研發和應用機器人技術,實現對枯燥、令人勞累或損害健康的工作的自動化,同時創造更多有趣、有價值的機會。

受訪者簡介

王世全,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及首席產品官。畢業於史丹佛大學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及人工智能實驗室,擁有 10 年以上機器人研發經驗;博士期間,主攻柔性靈巧手設計、仿真建模及控制、傳感器設計與融合算法、驅動器設計,以及深度學習在機器人上的應用;曾發表二十餘篇國際頂級期刊及會議論文(IJRR、IROS、ICRA、RSS、Science Robotics),獲得多項美國及中國技術發明專利;其主導的人形攀岩機器人研究於 2016 年獲得國際頂級機器人會議 IROS 最佳論文獎,研究項目還包括水下仿人機器人 Ocean One 及複雜環境下的人形機器人研究 SupraP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