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杰倫、蔡徐坤爭第一,人類為啥愛搞排行榜?

雖遲但到的壹讀君 | 路人粉

他來了他來了,他帶著奶茶和微博超話第一來了!

7月21日0:30分左右,大多數人早已進入夢鄉,周杰倫超話卻悄然登上了微博超話排行榜首,擠掉了連續64周蟬聯內地明星超話榜榜首的蔡徐坤。僅一周之前,在這個隻顯示前100位的超話周榜單上,周杰倫還是一個查無此人的存在,在極短時間內“逆風翻盤”,這到底發生了什麽?

7月16日,有豆瓣用戶發了一篇帖子,“周杰倫微博數據那麽差,為什麽演唱會門票還難買啊”。樓主給出例證“超話排名都上不了,官方宣傳代言什麽,轉發評論都沒破萬”,繼而拋出了自己的疑問“他粉絲真的這麽多嗎?

這個帖子剛一發布,就遭到了四面八方的怒罵和譏諷,而且很快被搬到了微博,上了微博熱搜,並在這個矛盾誕生的始發平台上,引發了更大的討論。

也許是出於好玩的心理,周杰倫的支持者們於是參與了這場遊戲,他們呼朋引伴地做數據,給周杰倫打榜,並稱自己為“夕陽紅粉絲團”。這個名稱非常寫實,因為對於年齡偏大的杰倫粉絲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什麽都要從零學習,很多人甚至還沒挨著起跑線,就在自家門口迷了路:咦,我微博账號密碼是多少?微博超話從哪裡進?

好在有熱心粉絲在線教學,而杰倫中老年粉絲團也虛心學習,在一帶一精準幫扶之後,7月20日上午8:30分左右,周杰倫超話衝到了第2位,直逼排名第一的蔡徐坤。

遊戲在這一階段達到白熾化。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如果說杰倫“夕陽團”是自發集結的散兵,那麽蔡徐坤粉絲就是嚴陣以待的正規軍,兵精糧足,有條不紊地掌控整個局面。但前輩粉的優勢很快體現了出來,周杰倫有著真實而廣泛的歌迷群體,許多明星、大V、從小聽周杰倫歌長大的路人聞訊趕來,為周杰倫超話添磚加瓦,並逐漸演變成了一場互聯網世界的全民打榜運動。

最終,經過長達十五小時的鏖戰後,周杰倫成功登頂,成為超話排行榜的第一名。

回首周杰倫娛出道二十年的崢嶸歲月,這可能是他拿過最莫名其妙的第一名。

在他最活躍的時期,華語樂壇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排行榜,大陸地區有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MusicRadio中國TOP排行榜、東南勁爆音樂榜、東方風雲榜、MTV封神榜,台灣有KKBOX數位音樂風雲榜、Hito中文榜,香港有十大勁歌金曲榜等等。

榜單不是新時代特色,從十幾年前的華語音樂排行周榜、月榜、年度榜單,到如今的微博超話榜、明星勢力榜等,人類始終對排行榜情有獨鍾,為什麽它會這麽流行呢?以及同樣都是排行榜,為什麽有的排行榜受盡唾棄?

排行榜到底是什麽?

排行榜是對某一相關同類事物的客觀實力的反映,帶有相互之間的比較性質。譬如,明星關注度排行榜、年度歌曲排行榜、產品銷量排行榜,甚至果汁排行榜、螺螄粉排行榜等,它們見縫插針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特徵明顯的信息載體。

首先,排行榜通過關鍵屬性進行排序,所有內容圍繞核心屬性而展開。

譬如“100 本此生必讀經典”“10 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吉他大師”“電影TOP100”“全球最美的100張面孔”等等,你不用通讀榜單內容,僅憑借幾個字的標題,就能確定

它們的核心屬性:“必讀經典”“吉他大師”“電影”“最美面孔”。

在使用榜單的過程中,你可能從未聽過特塞蘭·布隆多、周子瑜、鞠婧禕等名字,但只要她們依次出現在“全球最美的100張面孔“排行榜中,你就能一秒鐘get核心屬性:都是超級大美人!

其次,排行榜的的排名展示是某種意義上的競爭結果,存在一個相互之間的比較。譬如周杰倫2004年在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中排名第一,而蔡依林等人緊隨其後,從橫向來看,他們的專輯都屬於全年最佳銷量唱片,但從縱向來看,周杰倫的唱片銷量就是要高於後者。

當時與周杰倫同台競技的是王力宏、孫燕姿、蔡依林、張學友這些人,天王天后之間就像“神仙打架”,時常在各大榜單上“打”得難解難分, 蕭亞軒曾發行過一首《愛的主打歌》,歌詞從側面描述了排行榜上的風雲詭譎:

“一言一語 愈來愈有趣在我的排行榜升來升去不管一二三四也由你佔據 退不去。”

排行榜為什麽受到歡迎?

排行榜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太“懶“了,而排行榜可以有效減少大腦的工作負擔。

首先,圖示理論認為,我們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會過載的,因此我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不會一下子就全面又具體地去認識,而是走一定的捷徑,譬如先大概抽象地了解一下,或者抓住某個共同特徵。而這種捷徑,就可以理解為認知圖示。

簡單來說,圖示是圍繞一個主題(核心屬性)組織起來的表層知識,是具有一定概括性的知識。這些知識不一定非常科學,但對於我們認識事物來講,非常有用。

這些圖式很象自然分類,它們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徵,但通常並不是清楚界定的絕對的歸類,比如動物的種類有很多,嚴格來說有域、界、門、綱、目之分,但我們日常中接觸一個動物,它的圖式就是:皮膚、動作、吃食物、呼吸空氣等。

排行榜的布局和邏輯就是非常標準的圖式。它以單一屬性為核心,將這些同類事物大量排列出來,我們可以一眼就抽象出重要特徵,也可以方便地瀏覽其中的具體部門。在看到某個我們不懂的人名時,我們雖然不知道沒看過個人簡歷,但也能基於圖式,可以很快斷定是”100大美人“而不是全球通緝犯。

排行榜可以幫助人們簡化現實,就像一個頭腦知識地圖中的捷徑,根據已有的經驗和信息,能夠對接下來接受的信息做出預測,並且能更輕易地接收它們。

其次,榜單能幫助我們輕易做出選擇,特別適合那些沒有時間或能力做出自主選擇的人。

很多人都有選擇障礙症,當擁有的信息和選擇越多時,他們反而越難受——這就是所謂的“選擇悖論”。在2011年,心理學家克勞德·梅斯納爾(Claude Messner)與米凱拉·溫奇(Michaela Wänke )對什麽東西(如果有的話)能減輕“選擇悖論”展開了調查。

研究者的結論是,如果做選擇這樣的工作量能夠被減少,我們的感覺就會好得多;我們下決定的過程越快,我們就越開心。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每時每刻的選項多得令人目不暇接,這時排行榜就成為一個非常輕鬆的存在——我們知道我們點進來是為了什麽,我們也能快速get哪些東西是最有利的,從而幫助我們快速做出選擇。

尤其是在不熟悉的領域,我們對於排行榜的依賴更加明顯。

如果人們很熟悉某個領域(信息非常充足),往往會完全依賴自己的判斷力。這時不依賴排行榜,也會對決策非常自信,因為你知道決策的風險很小。

但是,如果是你不熟悉的領域,或者你缺少信息的時候,此時,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決策會帶來很明顯的風險。有了排行榜的存在,大量篩選、收集和信息處理的工作已經由他人完成,擺在你面前的是一個處理過後的二手經驗半成品,你能快速做出理性的選擇,降低了決策失誤的可能,減小了決策成本。

微博數據排行榜,算什麽排行榜

我們曾經依賴排行榜認識優秀的新人歌手,尋找和選擇自己喜愛的歌曲,每個優秀歌手的背後都是數次登頂、刷榜甚至屠榜的榮譽。

譬如周杰倫曾憑借《七裡香》登頂2004年度十大專輯、2004年度十大單曲、IFPI香港唱片銷量大獎等多項排行榜,2005年憑借《十一月的肖邦》包攬2005年華語KKBOX11月單曲榜前三名,分別是《夜曲》《珊瑚海》《發如雪》。

但是時至今日,許多排行榜已經變了味,失去了客觀反映世界、幫助正確決策的正面功能。很多時候你面對一張看似權威的排行榜,卻並不知道真的發生了什麽。

捫心自問,這張去年的年度十大金曲,你真的聽過一首嗎?

同樣是2018年,在酷狗年度影響力國語歌手榜中,周杰倫排名第一(累計歌曲播放量第一),年度熱播華語歌曲、年度熱播歌曲、年度熱評歌曲第1均為《等你下課》。QQ音樂公布的2018年度國語熱歌Top 100《等你下課》第1,《不愛我就拉倒》第6。Billboard旗下Billboard Radio China 公布的2018年度華語十大金曲-《等你下課》第一,《不愛我就拉倒》第8。

沒有任何看不起流量帥哥們的意思,單純從排行榜的角度來看,為什麽會出現排名完全不一致的情況,這些榜單難道存在於不同的平行宇宙?排名榜上的次序是怎麽來的?

其實排行榜最早的發明也有一定的商業目的,想利用一些人類的共性,來製造一些商機。然而跟所有的遊戲一樣,玩久了參與者發現了遊戲規則外的空間,製造者發現了它額外的價值,於是作弊的事情悄悄地發生了。

誠實地說,在音樂的網絡世界裡,作假的排行榜比比皆是,有的是主動造局,有的是被動地走到這個局面。鄭鈞曾在綜藝節目中吐槽當代的音樂排行榜,直言不諱地表示當下一些音樂排行榜的音樂就是shi。

我覺得大環境有點不一樣,我覺得現在人,乾事兒太不單純了,排行榜上的歌,十首裡面有九首真的聽不下去,就是屎。覺得乾這行幹嘛,我在這跟別人幹嘛呢?現在所有排行榜公信力都崩了。

甚至有許多排行榜的排名方式,並不圍繞核心屬性,譬如“微博明星勢力榜“並不是真的按照明星的認知度、國民度和業務水準,而是完全采取人工打榜的方式去排名,打榜需要花錢,根本邏輯就是赤裸裸的買榜,那這個榜單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麽呢?

如果這個微博超話排行榜的存在意義是虛無,那麽對於周杰倫而言,這應該是他打過的最沒意義的一個排行榜。一身好武藝,卻被摁頭一個虛名。而無論是夕陽紅還是鮮肉粉,一旦開始對這個排行榜上心,其實都是進入了同一個流量鬥獸場上,真正獲利的是排行榜和平台自身。

但也不是全然沒有意義,杰倫粉絲以這種方式,完成了對數據榜單意義的一次消解——流量不等於真實的認知度,數據也不等於作品。與其在這個無意義的排行榜上攻城守地,不如換個更有意義的空間施展拳腳。

蔡徐坤的粉絲也做出了回應,宣布退出微博各項數據榜單,把重心轉移到偶像的作品和舞台上。長遠來看,壯士斷腕,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