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天被“古墓派”刷了屏,為啥學校總能挖出古墓?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楊侖

1月6日,一則中山大學南校區挖出漢代古墓的消息,瞬間讓中山大學上了熱搜。

當天下午,中山大學宣傳部門確認,該校廣州校區南校園擬建學生食堂項目選址,施工時發現墓地的情況屬實。該校已經上報,文物部門已進駐現場,正在按有關規定進行辦理。消息一傳出,中山大學的校友們喜大普奔,紛紛感歎道:“我和古墓一起睡了這麽多年”、“我們曾經在漢代名仕的地盤上求學”、“考古專業喜提實習現場”……

考古人員在現場撿出一些大塊的碎片,推測是墓志銘,但已遭到破壞,一時無法辨認上面的文字。在工地一處呈三角形的墓穴裡散落著數十件古物,有十多個罐狀器皿和蓋子,還有一些牛、雞等動物形狀的物品。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此工地發現了數處漢墓。

7日上午,中山大學學生會官方微信發布《廣州校區南校園東區食堂項目考古發掘通報》。文中提到,中大學生會通過校基建處了解到,考古發掘位於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東區食堂項目工地,現場發掘已基本結束。東區食堂項目,位於南校園松園湖的東側,總佔地面積為7507平方米,單體總建築面積為24031.1平方米,其中地上5層,地下1層,最大建築高度為23.85米。該項目已經辦理《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和《建築廢棄物處置證》。

此次發現疑似漢代古墓與中山大學所處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

據了解,該項目位於“康樂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區,這一區域內有鳳崗、馬崗頂等山崗,地勢較高,以往曾發現新石器時代遺物和東漢墓葬等遺跡。1950年代曾發現史前時期的石器,1960年代以來多次發現數座古代墓葬,2014年被公布為廣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區。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和地理研究成果看,漢代海珠區並不是現在的一個大島嶼,而是以寶崗、曉崗、赤崗、馬崗頂等高地為中心形成的小島。考古發現的東漢墓葬,其主人生前可能是在這些小島上生活的居民。”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地勢較高,適宜古人生產生活,死後埋葬。

這並非是中山大學第一次發現古墓。據記載,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報》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內發現一處西漢時代墓葬;同年11月,《中山大學》記錄,中大考古教研組在校區東區原高崗球場發掘出一座東漢磚室墓葬;1981年4月,中山大學東南區電教大學施工工地發現東漢時期墓葬一座。經有關部門同意,該校人類學系考古專業師生們自己動手,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

正因如此,中山大學在項目開工前就發函給廣州市文物局,申報開工前考古工作,大概在一個月前發現了古墓的痕跡。

考古調查時間表

2018.6中山大學發函廣州市文物局申報項目開工前考古工作;廣州市文物局回函表示該項目位於文物埋藏區,應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若發現古文化遺址和古墓墓葬,還須進行考古發掘。

2018.7中山大學委託廣州市考古院進行了考古調查,確認該區域屬於文物埋藏區。

2018.11工地進行了現場圍蔽,廣州市考古院派駐考古隊進駐施工現場,開展施工前的考古勘探工作。

2018.12完成考古勘探工作,發現有東漢及明代墓葬;中山大學委託廣州市考古院進一步考古發掘。

2019.1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發掘工作已接近尾聲。

目前,考古勘探已發現多座東漢和明清時期墓葬以及唐代水井等文化遺存。下一步,學校和廣州市考古院將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規和考古工作規程,對這些古遺址古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

說起來,學校挖出古墓實在算不得新聞。西安就能舉出一大堆:陝西師范大學的賈耽墓(唐朝宰相),西安理工大學的唐朝公主李倕墓(有人戲稱該校為皇家理工大學),西安財經學院的夏太后墓(秦始皇的奶奶)……

一方面,像西安、北京、洛陽等地都是著名的古都,歷史埋藏、墓葬遺跡本身就遠遠多於其他地區。另一方面,我國古代(現代也如是)的宜居地區本身並不算寬廣,至少遠遠小於國土面積。自古以來,以農耕文明為主的華夏民族都願意聚居在平原地帶,且習慣於集中埋葬。隨著城市發展的快速變遷,傳統的亂葬崗、埋藏區早已經成了城市中心。

以沈陽為例,皇太極的墳墓選址在北陵,原本有出城(北門)十裡下葬的意思,如今早已是城區之中;北京的中關村,原名中官墳,是太監們的集中墓葬區,都已經在城市快速的發展中融為一體了。因此,大學在擴容過程中,向更遠處尋求開闊場地,也就很容易進入到歷朝歷代的墓葬區,出現古墓也就不奇怪了。

1

學校裡的古墓竟是祖師爺

西北政法大學成立於1937年,為傳統法學教育的五院四系之一,在法學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2年,隨著發展,原有校址已無法滿足擴招的需要,在西部大學城建設的背景下,西北政法大學的新校區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法大學新校址選在了西安市長安區郭杜鎮。當年4月,施工人員準備為該校體育辦公樓打地基時,意外發現一座漢代古墓。據當時發掘簡報記載(我國考古工作的慣例,誰挖掘誰簡報,此案上報部門為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這是一座斜坡墓道土洞墓,坐東朝西,略偏東北方向,平面呈現甲字形。

令人遺憾的是,該處古墓之前遭遇過嚴重的破壞和盜掘,除了西北角出土的銅洗之外,其余器物幾乎被盜挖一空。從古墓埋藏形製來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加之出土的星雲紋銅鏡、典型的漢武帝時期五銖錢(銅色殷赤純淨,篆文清晰)等器物,考古人員很快判斷出這是一座西漢中期的墓葬。

由於墓葬中沒有發現屍骨,墳墓又屢遭盜墓賊的黑手,墓主人究竟是誰就成了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好在,考古人員最終在墓中清理出了兩枚雙面穿戴銅印,又稱印信,這在考古學上是可以一錘定音的證據。

兩枚印文經辨識如下:“張湯、張君信印”、“張湯、臣湯”。與地理位置、歷史資料記載進行交叉比對,發現出土墓葬與《史記》記載絲絲入扣,最終確認墓主人就是漢代以“酷吏”著稱的官員張湯。

由於握有實權,且受皇帝信任,張湯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腳。他主審了淮南王和衡山王謀反的案件,殺得人頭滾滾,史書記載:“凡淮南、衡山二獄,所連引諸侯、二千石、豪傑等,死者數萬人”,連漢武帝也覺得有些過份,太史公司馬遷也毫不客氣地將他列入《酷吏列傳》之中。

由於得罪人得事兒辦得太多,張湯最終在誣告之下自盡身亡,死時家無余財。權傾朝野而囊橐皆空,這與張湯墓葬中出土的證據也是相吻合的。

如今,西北政法大學張湯墓的發掘遺址上立著一座廉亭,可算實至名歸。有趣的是,當年西安大建西部大學城,考古部門共搶救性發掘了戰國、秦漢、唐等時期古墓88座,而最早的法律長官張湯墓,恰恰在校界旁邊,可以說是奇妙的巧合了。

2

火炕底下的一片深情

炕是東北地區常見的家庭生活必備品之一。1987年,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鎮西堡鎮前下塔子村的一位農民,翻修房屋時,幫工的村民不小心把地面打穿,下面竟是一個黑黢黢的洞!當村民們大著膽子將地面打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古墓。棺材之上鋪蓋著厚重的青石板,墓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見。

在考古工作人員到達現場時,部分墓碑已經被人砸碎,幸好來的及時,考古人員對殘片進行了恢復,同時還原了石棺的形製和石板構築的情況。意外地讓我們看到了800年前,一名兒子的真摯情感。

這一墓葬中的石棺是南北向的,整個石棺的四壁由六塊石板拚成,東西兩壁各2塊,南北兩壁各1塊,棺的四角有榫卯相接,棺底由8塊大小不等的石板鋪成,墓頂由3塊石板做棺蓋。製作石棺的石材都經過了簡單的加工和修整,其中一面凸凹不平,一面較為平齊,平齊的一面朝向棺內。

從棺木的形製尤其是墓志銘記載的文字,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座距今800年、金國時期的古墓。墓主人是馮開的父親、母親。

馮開是誰?在史書中,這是一個不起眼的過客。沒有傳記,沒有事跡,不知生卒年月,只是在《金史》中一筆帶過,記錄了1215年馮開與同事到河南考察、分發荒地的十幾個字而已。

但在墓志銘中,人們看到了剝去歷史迷糊,一個真實的馮開。

從墓志銘中可以看出,馮開雖然中了一甲進士(金朝制度,一甲賜儒林郎,二甲授從仕郎),但當時仍然只是從七品的小官,父親死時在今赤峰一帶出差,沒能來得及見上最後一面:這給馮開帶來了巨大的悲痛,母親生下他45天就去世,父親活了72歲,自己卻沒能送終,即使800年後的今天,我們似乎依然能聽見馮開在墳前的哭聲:

我的父親啊,我沒能給您送終;

我的母親啊,就算夢中,也無法認出您的面容;

有一天,我終將死去;

到了那時,我依然抱恨終生……

來源:科技日報 部分文字綜合南方日報等

攝影:張演欽 劉秀 中山大學學生會官方微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