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頂流王源,也無法撼動粉絲的“桎梏”

5月21日,有媒體曝出王源在某餐廳抽煙的視頻,迅速引發熱議,#王源抽煙#、#王源道歉#、#脫粉#、#易烊千璽禁煙大使# 等話題相繼登上熱搜,隨後衛生部門、控煙協會等有關部門回應此事。當日下午,王源發表公開致歉。

公眾人物行為失當、違反公共道德的事件屢見不鮮,但國內第一代養成系偶像王源卻因吸煙而引發粉絲強烈情緒反彈,足以看出養成系偶像的“身不由己”。對於已經躋身“頂流”並擁有個人工作室的王源來說,在還未成年之前便已經有了足夠的話語權,來自經紀公司和經紀人的“約束”顯然並不會對他產生太大影響。

然而,過早地擁有太強大的話語權,固然意味著更自主、自由,但也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及更強的自律能力,從此前的跨欄杆、到現在的餐廳裡吸煙,兩次的道歉都不禁讓人擔心王源的“自律”能力。

越“完美”,越不堪一擊

藝人吸煙是什麽十惡不赦的大錯嗎?比起吸毒、出軌、愛國等原則性問題顯然不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選擇吸煙的自由,曾經被媒體拍到過吸煙的藝人也不在少數。那麽為什麽偏偏到了王源這裡大眾的“反彈”會如此厲害?

還是要從人設說起,不論是經紀公司的主動打造,還是被動接受網友、粉絲們的“加持”,一直以來,王源的形象標簽都是可愛、積極、正能量。近年來,王源不但在演藝工作上步履不停,慈善公益事業與官媒背書的活動更是沒少參與,不僅連年參加“央視春晚”,2017年,他還被任命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年教育使者,作為青年代表參加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2017青年論壇位,成為了首位登上聯合國世界舞台的中國少年偶像。

在去年頒布的《中國影視明星社會責任研究報告(2017-2018)》中,他以64.17的得分位列第五,大眾認知中,王源的形象應該是如何的,由此可見一斑。對於路人和粉絲來說,他不僅是“別人家的乖孩子”和理想人格的投射,更承擔著對整個社會青年人的榜樣意義,對無數心智尚未成熟的粉絲來說,偶像的所做所為會引導他們潛在的價值觀,所以公眾人物更應該警醒自己究竟擔當著怎樣的社會責任。

縱觀娛樂圈大大小小的“藝人失德”事件,我們會發現,吃瓜群眾們對於人設不那麽完美,作品足夠優秀的藝人的寬容度要更高一些,而偶像們憑借人設的助推得到“萬千寵愛”,自然也要受到“符號標簽”的桎梏,稍有不慎就會被反噬、質疑。

總的來說,吸煙不可怕,可怕的是吸煙這種行為和他一直以來的“陽光少年”形成了巨大反差,帶給了大眾無法忽視的“割裂感”。那麽路人和粉絲在體驗到這種落差之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只能由王源自己買單,這或許也是“正能量偶像”所背負的“完美魔咒”。

在“偶像鐵律”面前,頂流光環黯然失色

在當代的娛樂產業體系裡,“偶像”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職業,他們既然以自己的整個人和生活為產品,那麽約束自身的行為就成為了必然的法則。相比起我國的偶像工業還處於起步階段,未臻成熟,韓國與日本的偶像工業更加的發達完善,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娛樂體系對偶像們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不論是韓國的“練習生模式”,還是日本的“養成模式”,依靠粉絲生存的偶像們都有著堅決不能跨越的“界限”,一旦越界就會迎來粉絲和公眾排山倒海式的抨擊:偶像組合Super junior的成員強仁因酒駕肇事被韓國網友責罵,隨後迅速沉寂;少女時代的隊長泰妍在發生車禍後,被當事人在網上聲討因其是明星才得到了優先的救助,激起了不小的社會爭議;WANNA ONE成員薑丹尼爾只是被拍到羽絨服裡疑似有煙盒就引發了軒然大波。

而在主打“養成系”模式的日本,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對於日本藝人來說,身為偶像就要有為粉絲付出一切的覺悟。2013年,人氣偶像團體AKB48的成員峯岸南的戀情被媒體曝光,為了取得粉絲的諒解,她只得剃光頭髮以表決心和歉意。比起韓系idol注重展現藝人的專業性和能力技巧,“養成系偶像”更加注重與粉絲的互動,對粉絲的依懶性也更強。這種模式最大的吸引力不在於偶像們所展現出來的作品,而是在於粉絲對偶像成長過程的參與和見證。而對於被全國人民和粉絲“看著長大”的TFBOYS,顯然更貼近於日本的“養成系”模式,王源以往展現出的親和力與正能量,和在所有人注視中一點一滴的蛻變、進步才是他真正“圈粉”的原因。

故此,維持這種形象也是“養成系偶像”和粉絲的“隱形契約”,但要不要遵守這種契約還是要看偶像們自己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日韓的娛樂資源相對集中,經紀公司也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藝人一旦“不聽話”大概率會被封殺或糊掉,在這種嚴格的“他律”之下,偶像們自然要謹慎小心,避免觸犯到一些“禁條”,比如煙、酒、夜店、戀愛等等。

這次事件發生後,藝人王櫟鑫發微博直言:“我曾經剃個寸頭都集體脫粉,因為你沒有按照他們想象中的樣子去發展,叛逆並不酷,值得別人愛才酷。”可以看出,早期的選秀偶像同樣有著諸多來自粉絲“愛”的枷鎖。

近幾年,國內粉絲經濟的流量紅利湧現,頂流偶像忽然之間成為稀缺品,受到平台、資本的青睞,新生代偶像一旦走紅,對經紀公司的依賴就會迅速削弱,在要麽解約要麽成立工作室的趨勢下,偶像們的話語權快速增大。

尤其是一代養成系偶像TFBOYS,在還未成年時就已脫離時代峰峻的TF家族養成體系,2017年,王俊凱、王源、易烊千璽三人紛紛成立個人工作室,自己成為“老闆”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決策權。

可以看出在經紀公司的“桎梏”變松之後,王源變得更為獨立而自我,不顧團隊的勸阻堅持選擇遠赴伯克利學習音樂,不顧團隊的勸阻踏上了《我是唱作人》的舞台,這種追逐夢想的勇氣固然值得讚賞,但他也必須更為冷靜和自律。

在以藝人為核心資產、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壞境下,讓頂流們完全依靠“自律”來繼續履行嚴苛的粉絲情感投射和訴求,顯然非常難,而大多數偶像在有了足夠的底氣之後選擇更為率性,哪怕因此而遭遇脫粉危機,例如鹿晗,在回國成為“頂級流量”後,他還是選擇了戀愛並公開女友,以致於死忠粉嚴重流失;還有吳亦凡,也曾在資源爆棚時曝出醜聞。

雖然在《我是唱作人》中,能看出王源已經開始有了轉型的想法,並且憑借自己的作品扭轉了一部分的偏見,但到目前為止他還無法脫離idol這個身份,也沒有足夠優秀的作品走出粉絲圈層,變身為大眾歌手。現階段的他,失去自由或許殘酷,但如果想繼續鞏固在粉絲圈層裡的流量號召力,嚴格的自我管理依然是他不得不繼續修行的功課。

王源事件也說明,偶像這個職業有著嚴苛的流量“法則”,不管是新入行的偶像,還是流量頂端的大咖,都需要遵守這一鐵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