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懿傳:這一波來自張叔平的清宮服飾,骨相如何?

文 | 春梅狐狸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轉載請後台聯繫申請授權)

《如懿傳》終於露出廬山真面目了……清宮劇對決,就在眼前了!

???

要說《如懿傳》上映,關於服飾最大的印象是啥呢?是……謝天謝地,終於看起來是一群旗人談(玩)戀(宮)愛(鬥)了!我已經被隔壁服裝設計師“堅持不懈”的的雲肩和立領,搞得有點認不出清宮劇了(見《雲肩:從《甄嬛傳》到《延禧攻略》,好東西並不都屬於清宮 | 劇說服飾史》)

《延禧攻略》劇照

外銷畫裡漢人(民人)女子形象

有一說一地表示,乾隆時代的清宮服飾要按照歷史還原是很有難度的,難度不在於花費的成本,而在於——

①乾隆在位時間太長了,足以經歷好幾個完全不同的潮流了;

②乾隆在位期間服飾在禮製上是確立期,清代服飾制度直到乾隆年間才正式確定,在潮流上卻是轉變期,從原本簡便束身向繁複寬鬆轉變。

對於影視劇來說,同一批演員,既要表現年紀的變化、身份的變化,同時還要兼顧時代變遷,而且要根據場合不同整理出系統的服飾,這難度不是“可想而知”,而是“想象不到”。之前我們講了很多次,古裝劇服裝設計,比起考據與否,體系自洽更為重要。

《如懿傳》之前在《清代後妃禮服:《如懿傳》可能是主角光環最大的古裝劇了 | 劇說服飾史》裡已經寫過了,服裝設計其實算兩套班子,張叔平和陳同勳,之前比較擔心的分離感倒是磨合得不錯,但是在一些細節處理上還是挺不一樣的。本文就以周迅的角色為坐標,分析一下體系自洽和歷史考據的問題——也就是題目裡說的“骨相”

有一條長領巾的少女周迅

第一集裡上線了少女周迅,這也是目前類似角色之間造型違和感最大的部分了,因為作為主角她擁有一條少女的長辮子和一條外銷畫爆款長領巾

《如懿傳》截屏

秀女的年紀一般都非常小,所以留的都是孩童時代的頭髮,是肯定不會留“兩把頭”(見《兩把頭/大拉翅:這麽多年你看的應該是假的清宮劇》)這樣的“成熟”髮型。張叔平加持,送了少女周迅一條大辮子,第一集就感受到了主角的光環。

清末 待選秀女

此外比較特別的,也是首播當晚和姬友們討論比較多的,周迅的長領巾是從哪來的?答案是從外銷畫裡來的。

外銷畫 via@藍慶偉lanqingwei

它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清宮劇裡的標配,後面劇情裡會持續出現的白色領巾。

《如懿傳》劇照

因為旗人的衣服原配一般是沒有領子的,所以她們習慣的穿著的時候綴一個領子,或者穿一件領衣,又或者戴一條這樣的白色領巾。

特別聲明:它不叫“龍華”!“龍華”好像是哪個網文裡瞎編出來的名字

如果觀察夠仔細,你會發現周迅的領巾戴法和別人的不同,她把一頭掩進了衣服裡,其他人是類似圍巾的戴法。當然是周公子的戴法是正確的!

《如懿傳》劇照

《如懿傳》截屏

鹹豐 玫貴妃春貴人等行樂圖軸

領巾早期是有使用功能的,和皇后禮服上掛的“帨”一樣,所以形態也比較自然,也會掛在大襟扣子上。即便掛在脖子上,狀態也沒有後來那麽規整,後來都漸漸儀式化裝飾化了。

外國收藏 18世紀行樂圖

喜歡穿襯衣的嫻妃周迅

在最早爆出的《如懿傳》海報裡,我就在《襯衣:於正告訴我們,存多少張文物圖在硬碟都沒用!| 劇說服飾史》裡提到了,周迅穿的是清宮劇裡比較少見、但事實上清廷妃嬪使用率反而比較高的“襯衣”

《如懿傳》海報

並且袖子做得比較窄、衣身放量卻比較富余,雖然這件不是文物複刻,但是基本上迎合了清代中葉以前旗人便服體系舒適便捷的思路

“襯衣”和“氅衣”的主要區別在於開衩方式,這個在《氅衣:娘娘們最愛的清宮劇爆款》和《襯衣:被清宮劇忽略的娘娘“爆款”(更正版)》裡都已經介紹過了。這本身也很好理解,但大概是對稱心理作祟,設計師們不僅更偏愛“氅衣”,而且熱衷於把“襯衣”這樣的裹身袍改成兩側開衩。

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做成兩側開衩的《延禧攻略》

超級喜歡氅衣但又做的很修身的《甄嬛傳》

萬萬沒想到這都可以改成開衩的《三國機密》

這也是周迅和其他角色的不同,畢竟襯衣+窄袖,自帶一種清冷孤傲又有隔絕感的光環了。預告片裡已經出現的兩位皇后的同一場景,穿的服飾款式和廓形就不大一樣。

《如懿傳》截屏

《如懿傳》劇照

其實襯衣又好搭又清流,尤其對於很多清宮劇還在以為旗人也要穿裙子的錯誤觀點裡的時候,選擇沒有兩側開衩的“襯衣”,還能避免露怯。

統一但又不統一的吉服系列

這裡我們就要分一下服飾體系的問題,前面我們說的“襯衣”、“氅衣”都是屬於“便服”,就是平常穿的衣服,款式多樣,順應潮流。而這段說的“吉服”,一般是在慶典、節日、祭祀上穿,裝飾華美但又要端莊尊貴

在宮廷戲裡,什麽場合穿什麽衣服是很重要的,卻也是我們這些螢幕前的現代觀眾不太能理解的地方,但這個才是宮鬥戲真正的“骨相”,否則跟宅鬥有多大區別呢?所謂的體系自洽,其實說的就是這個

其實在《延禧攻略》裡就已經出現類似“吉服”的,但是發揮不穩定,當人聚齊的時候,總有掉鏈子的選手。

《延禧攻略》劇照

穿同一體系的衣服,並非是要穿一模一樣的“校服”,而是要有一致的服飾設定或者叫氣質吧。《如懿傳》目前播出鏡頭和物料海報裡,幾個吉服場景的鏡頭,都還是看得出用心了的,後妃都穿了類似吉服袍的服飾,戴著類似鈿子的頭飾。

《如懿傳》截屏

《如懿傳》海報

問題也是有,比如依然存在年代上的穿越。打個比方,也算是送一個特別好記的知識點,吉服袍一般是有馬蹄袖的窄袖修身款,如果看到了袖子特別肥的,就是道光年代的

《如懿傳》截屏

大紅色緙絲彩繪八團梅蘭竹菊袷袍,清道光

雪灰色緞繡四季花籃棉袍,清乾隆

還有一個“重災區”就是頭飾。設計師都特別喜歡用堆砌頭飾的方式來展現宮廷富貴和人物狀態,就造成無論什麽年代的古裝劇,頭飾都過於隆重和複雜了。有時候想想,觀眾好像就是吃這套,畢竟現實中你剪個頭髮,都有人問你是不是失戀了。

而且,雖然每個人的頭飾都各有不同,但還是能看出周迅的頭飾更特別。如果你們覺得都差不多,那也有可能是我比較敏感的緣故,因為真的非常像67代衍聖公夫人的旗裝畫像。

《如懿傳》截屏

六十七代衍聖公夫人張氏旗裝像

儘管無論《如懿傳》還是《延禧攻略》都把頭部造型搞成類似“鈿子”的樣式,吉服的確可以配鈿子的,但是從乾隆時期的畫像看,當時還是偏向使用吉服冠。

從名字上大家可以判斷得出,吉服袍、吉服褂應該搭配吉服冠。但是鈿子發展出來之後,就漸漸取代了吉服冠。影視劇更偏愛鈿子,也是因為鈿子更好看,更像妃嬪用品,而吉服冠+吉服袍就像“女扮男裝”了一樣。

郎世寧《塞宴四事圖》

《孝賢皇后親蠶圖》

而且,鈿子搭配吉服康熙晚期就可以看到一些影像了,乾隆時期就更不必說了。只是看得出,正式場合裡,清宮還是比較願意遵循舊製的。

難得一見又許久不見的常服系列

除了吉服,常服其實好統一多了,因為常服本身非常素淨,和男裝很像,跟便裝相比多了一對馬蹄袖,特徵挺明顯的。

《如懿傳》劇照

《如懿傳》截屏

古銅色百蝶紋織金緞綿袍,清乾隆

身穿常服袍的孝莊

常服也是無領,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可以像上圖孝莊這樣穿,也可以搭配“領衣”,領衣這個東西說來有點古怪,其實我們父母輩應該都接觸過(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清代領衣

襯衫假領

穿常服袍、常服褂,內搭了領子的旗人女士

常服是我們在清宮劇裡最為陌生的,其實這種素雅的服飾,更有旗人的風格,在清代前期極為盛行。清代旗裝越來越繁複、越來越漢化之後,也伴隨著常服的沒落,所以不僅僅是我們陌生,清末的人估計也是陌生的。

但是在被清末的“不肖子孫”遺忘之前,它一定非常流行,以至於成為許多人心裡不能磨滅的旗人女子形象,在很多外銷畫裡,都會選用常服作為旗人的裝扮。

嘉慶版《康熙萬壽圖》

外銷畫

所以,《如懿傳》能把常服給刨出來,這點還是非常值得讚揚的。

剩下一個就是禮服,主要是後妃的朝服,在《清代後妃禮服:《如懿傳》可能是主角光環最大的古裝劇了 | 劇說服飾史》裡已經介紹過了。

一點廢話

清宮戲拍了一年又一年,就像同一本書寫了一篇又一遍的讀後感。其實你要抓幾個點出來,然後再找幾件文物作對比,屬於照葫蘆畫瓢,沒什麽難度,而且大家現在也能get到這種“考據+宣傳”的行為“性價比”很高。就像《買得到,學不到?古裝劇興起的“非遺”風潮裡犯過哪些錯》裡提到的一些“非遺”,這只是屬於一個“買得到”的層次,真正要用對、不露怯,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則是另外一個層次了

宮鬥劇與一般古裝劇所不同的,肯定不是誰能活得集數多,而是在一個充滿禮法制度的封閉太空裡,如何去呈現現代人完全接觸不到的服飾體系

服飾體系是這棵大樹的枝乾和根本,其他只是枝葉。本文其實是按照便服、吉服、常服、禮服這樣寫的,差不多也就是清宮劇裡後妃服飾的使用頻次排序了,是不是覺得分類也不多。服飾體系的框架按照劇情需要搭好,然後把人物塞進去,再按照角色身份分別設計服裝,即便做不到歷史寫實,邏輯自洽是沒問題了。邏輯自洽有多重要呢?日韓古裝劇其實歷史寫實程度也不高,但是他們很能“自圓其說”,看著是不是就覺得真的還挺像回事!

《大奧》劇照

放在清宮劇裡,就可以這樣做一個舉例。

兩把頭做得大還是小,是很顯而易見的“槽點”,卻也是劇粉見仁見智的“萌點”。但是這個問題放到服飾體系裡呢?就是穿禮服的時候不能搭配便服髮型頭飾的根本性大問題了,要麽就不要在宮廷玩,這估計甚至都不能在民間玩,必須得躲到天高皇帝遠的地方,那麽這部宮鬥劇就沒有實質性的意義了!

《還珠格格》劇照,用禮服搭配了兩把頭

《如懿傳》海報,搭配就是正常的

日韓古裝劇曾經是因為“邏輯自洽”做出過“張冠李戴”的事兒,就是本來是便服的頭飾,給了小禮服戴,但是他們也索性就一路錯到了底,這個頭飾再也不在影視劇裡給便服戴了。它們的優勢在於,不同的劇之間同時認定了這個事實,而中國古裝劇則難在大家都不一樣,都不一樣就得有人是錯誤的。想想乾隆朝已經排除多少個不同版本的服飾了?

所以,對於中國古裝劇而言,最安全的牌並不是下載一個文物圖包,不管三七二十一,見著好看的就做個仿品出來,而是大框架遵照歷史,具體人物照顧觀眾觀影喜好。《如懿傳》已經把清宮劇遲到很多年的“骨架”搭出來了,這本身也是參考歷史服飾體系的一個骨架,期待後來者把這其中的“血肉”豐滿起來,慢慢找到清宮劇一條歷史愛好者和普通觀眾都接受並喜歡的路。

???

-

? 春梅狐狸@傳統服飾 ?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