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合成蛋白質,核糖體還參與癌症與病毒活動?

我們都知道,核糖體是一種合成蛋白質的重要細胞器,然而,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核糖體或許還扮演著其它多種角色,本文中,小編就對相關研究進行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elife:核糖體也能調控基因的表達?

doi:10.7554/eLife.45396

來自Stowers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人體細胞中核糖體的一種新功能,即存在破壞正常mRNA的功能。「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認為核糖體是細胞中生產蛋白質的分子機器,」Stowers助理研究員Ariel Bazzini博士說。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核糖體同時具有調節基因表達的能力。」最近在《eLife》雜誌上發表的這些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了解mRNA的作用以及人類疾病中基因錯誤調節的原因。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核糖體也在影響正確加工的mRNA的穩定性(生命)中發揮作用,從而成為調節mRNA穩定性,mRNA水準和蛋白質產生的關鍵因素。這一現象此前已在酵母,大腸桿菌和斑馬魚等生物中得到了證實。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表明,核糖體也會影響人類細胞系中的mRNA穩定性。

【2】Nat Commun:抑製核糖體再生是治療多階段癌症的新方法

doi:10.1038/s41467-019-10100-8

近90%的癌症患者的死亡是由於轉移。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表明,新核糖體的合成有助於癌細胞轉移。核糖體是產生蛋白質的細胞成分。該研究結果為晚期癌症的新治療策略開闢了新的可能性,於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當腫瘤進展到晚期時,它們會分化,變得更具侵略性,並失去原始組織的特徵。它們還具有遷移能力,使腫瘤能夠擴散或轉移到身體的遠處,最終導致患者死亡。對於上皮腫瘤的轉移,腫瘤細胞會經歷一個稱為上皮-間充質轉化(EMT)的過程,這允許細胞發展遷移能力。在EMT過程中,細胞也失去了增殖能力,變得更像乾細胞。這種顯著的轉變導致了侵襲性的增強和逃避包括激素治療在內的多種癌症治療的能力。

【3】Sci Rep:重大發現!核糖體或能夠將體細胞轉化為多能乾細胞

doi:10.1038/s41598-018-20057-1

2012年,日本科學家發現,當引入乳酸菌(嗜酸乳桿菌)時就能使得人類皮膚細胞獲得多能性(Ohta et al.PLOS ONE e51866, 2012),如今來自熊本大學的同一個研究團隊再次發現,細胞中合成蛋白質的細胞器—核糖體,能夠將體細胞轉化成為多能乾細胞,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脊椎動物的皮膚細胞和神經細胞經歷著不同的分化過程,且這些細胞無法轉分化為其它類型的細胞,然而當研究人員Sir John Gurdon成功開發出核移植實驗及Shinya Yamanaka發現iPS細胞後,就意味著已經達到分化終點的細胞還能夠被操控得以再分化,能被強行分化成為新型細胞的成熟細胞往往被認為是重編程細胞,在成熟細胞中表達四種次級因子,就能驅動iPS細胞重編程,這些ips能夠被人工製造,而且自然狀態下並不會在機體中存在。

【4】Nature:揭示核糖體通過結構上的精確優化製造自我機制

doi:10.1038/nature2299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方法證實核糖體在結構上的精確優化儘可能快地產生更多的核糖體,以便促進細胞高效地生長和分裂。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製造工廠。這項研究的理論預測準確地反映了觀察到的核糖體大尺寸特徵,並且為一種出色的分子機器進化提供新的視角。

研究者Johan Paulsson表示,核糖體是所有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分子複合體之一,而且幾十年來,它已在不同的學科中得到研究。我們吃驚地觀察到我們似乎能夠解釋它的更加細緻的細節,但是核糖體具有的這些奇特的特徵經常未被解釋,或者即便能夠解釋,但也是以一種令人不滿意的方式。

【5】Leukemia:核糖體缺失或會誘發惡性白血病發生

doi:10.1038/leu.2016.370

20%至40%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都會存在核糖體的缺失,而且相比核糖體完好無損的患者而言,這些缺失核糖體的患者往往預後較差,但同時其對當前存在的治療性藥物反應較好,來自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雜誌Leukemia上發表了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

多發性骨髓瘤也被稱之為卡勒氏病,其是一種血液癌症,即骨髓中的漿細胞開始發生惡性增殖,目前該病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而且在老年人群中經常發生,目前多種療法僅能暫時抑製患者的病情,但研究者最大的挑戰就是確定患者對哪種療法反應最好。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機體中會缺失核糖體,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工廠,20%至40%的患者僅會產生一部分核糖體,當然這依賴於癌症的惡性程度。

【6】Cell:顛覆經典!核糖體還可以翻譯mRNA的非翻譯區

doi:10.1016/j.cell.2015.07.041

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cell發表了一項令人不可思議的最新研究進展,人們一直認為核糖體隻對信使RNA的翻譯區進行翻譯,但這項研究證明這些蛋白質翻譯機器有時也能夠對mRNA的非翻譯區進行翻譯,這項發現大大改變了人們之前對核糖體功能的認識。

核糖體是由蛋白質和核糖體RNA共同組裝形成的蛋白質合成機器,能夠閱讀攜帶遺傳信息的mRNA並將這種信息"翻譯"為蛋白質。每一條mRNA都以起始密碼子開始,最後以終止密碼子結束,mRNA上還會有一些被稱為非翻譯區的密碼子片段,之前從未發現這部分密碼子也可以翻譯為蛋白質。

【7】Nat Commun:核糖體圖譜分析揭示疾病表型的分子基礎

doi:10.1038/ncomms8200

近日,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對於疾病相關基因的調控過程提出了新的見解。他們利用一種新技術在蛋白合成水準對基因的調控過程進行了觀察研究,相比於傳統方法只能檢測基因表達和轉錄,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捕獲更多的單基因調控過程。

當一個基因得到閱讀,其隱藏在DNA「語言"中的蛋白編碼藍圖就會在細胞核內通過轉錄的方式傳遞到RNA。科學家們已經在這一水準上發現了許多基因調控差異,但對於全部基因來說,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在這篇文章中,來自德國,荷蘭等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在翻譯水準對基因調控問題進行了研究。蛋白質翻譯發生在細胞核之外的細胞質中,在翻譯過程中,RNA序列被翻譯成氨基酸序列,並在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工廠」--核糖體中組裝成蛋白質。

【8】Oncogene:抗癌衛士-核糖體蛋白的新角色

doi:10.1038/onc.2012.63

腫瘤抑製基因p53是迄今發現的與人類癌症相關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在約50%的腫瘤組織中是突變的;而在另50%的腫瘤中,p53活性被其他癌基因(如,MDM2)所抑製。在腫瘤細胞受到外界壓力情況下,如化學或者放射治療,野生型p53基因的活性會被激發,進而達到抑製腫瘤生長的目的。

來自美國杜蘭大學的科學家們最新研究發現核糖體蛋白S14可以特異性與MDM2相互作用、抑製MDM2對p53的泛素化降解,從而促進p53蛋白活性。研究還表明,在肺癌和直腸癌細胞中,大量核糖體蛋白S14的存在會阻滯細胞周期和抑製腫瘤細胞的生長,該項研究成果在國際雜誌Oncogene上發表。

【9】PNAS:核糖體可調節病毒蛋白質合成 或助力抗病毒療法研究

doi:10.1073/pnas.1216454109

病毒令人難以捉摸,尤其是RNA病毒,可以熟練地抵擋住抗病毒藥物的攻擊,因為它們複製產生病毒並不確定,因此導致許多抗病毒藥物的無效作用。病毒複製產生的基因組一旦發生至少一處突變後,就會轉移抗病毒藥物的靶點,從而產生耐藥性的病毒突變體。最好的例子就是人類抵禦反轉錄病毒上,研究者使用了多種藥物的混合製劑來對付HIV。

不以RNA病毒作為靶點來攻擊,而是以RNA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來作為攻擊對象或許成為抗病毒療法的一個新思路,但是這對於宿主機體的損傷是比較大的,如今一項來自哈佛醫學院研究者的研究指出,核糖體或許為治療病毒感染,如狂犬病毒提供了思路。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PNAS上。

【10】JBC:揭示核糖體或可作為抗擊朊病毒療法的新型靶點

doi:10.1074/jbc.M113.466748

近日,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者通過研究揭示,治療神經變性的朊病毒疾病如瘋牛病和克雅氏病或依賴於核糖體的幫助,核糖體是細胞的蛋白質合成機器,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朊病毒病是一種由於朊病毒蛋白髮生錯誤摺疊引發的致死性神經變性疾病,朊病毒病的例子如羊瘙癢症、瘋牛病和克雅氏病。是什麼引發朊病毒蛋白錯誤摺疊而形成澱粉樣蛋白病至今是一個待解決的難題,涉及朊病毒形成等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結果較少,這就使得科學家得努力去尋找新型的療法來治療朊病毒疾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