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個市場太火,幾乎挖光Gartner所有相關的分析師

企業正在將更多的業務向雲端遷移,以期望和AI、大數據、物聯網這些新的數據中心服務可以更好地融合。但傳統的備份和恢復管理架構並不能適應雲數據中心的數據管理需求,企業勢必需要尋找創新方法來推進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技術的更新。例如,你無法將傳統SAN環境裡的快照機制用在雲上做數據分析和存儲,或是在多雲環境裡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策略。市場裡,新的玩家正在憑借新的數據管理創新方案,贏得更多大型客戶的青睞。

有統計顯示,這一市場規模將會從現在的4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976億美元。很多跡象已經表明,這一市場的天平已經傾斜給了許多新面孔。

美國年度最佳CEO丟了一個研究部門,這不是玩笑

2018年下半年,當國內眾多企業不得不考慮減員、降薪、轉型來熬過提前到來的經濟寒冬時,國際IT谘詢和研究巨頭Gartner則是在考慮怎麽解決一個關鍵部門人手短缺的問題。

作為Gartner的CEO, Gene Hall剛剛獲得了美國年度最佳CEO獎。但可以相信的是,為其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分析業務部門找到新的合格的分析師,正是他當前較為棘手的工作。

Gartner針對企業IT領域的分析和評估幾乎涵蓋了企業IT建設計算、網絡、存儲、安全的各個層面,每年為此也會出具大量的報告以展現行業的階段生態。在眾多分析報告中,魔力象限的報告無疑是其中最令業界廣為熟知的。該魔力象限依據戰略高度和執行能力兩個測量維度,將同一服務領域的年度優秀IT供應商劃分到長官者、挑戰者、有遠見者和利基市場四個領域進行評估。每一次魔力象限的發布都會引來媒體的競相報導,這往往代表著一個企業IT採購新的風向標,為此弄得幾乎所有企業IT供應商無不將入選魔力象限當做一種殊榮。魔力象限的“魔力”可見一斑。

今年,Gartner將不能出具本年度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領域的魔力象限報告了,按照常規這是他們每年7月會樂於高調宣傳的工作成果。他們在一份對外聲明中稱,將此項工作推遲到2019年。導致這一結果的一個關鍵原因是,Gartner負責該領域的部門在今年幾乎失去了全部的分析師人手。

其中,他們中的Pushan Rinnen、Ray Schafer、Robert Rhame、JP Corriveau、Dave Russell,這5人的新的動向已經廣泛見諸於媒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幾乎同一時間離開,去了他們曾經重點研究的備份和恢復領域的供應商那裡。

幾乎一個部門的人在同一時間離職在Gartner中是極少見到的歷史,然而他們新職業的著陸點卻不是備份和恢復領域的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巨頭企業。

有著近40年歷史的Gartner早已經慣看企業IT市場的秋月春風,其客戶幾乎囊括了絕大部分世界級大公司,這讓其分析師們與優秀廠商的聯絡更為緊密。正如那5個人在Gartner官網的介紹那樣,對所在領域的研究相當深厚,有著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的從業經驗,其中3人還是2017年度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領域的魔力報告核心撰寫者。為此,他們的這一舉動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是什麽在吸引著他們做出這樣的舉動?

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發生什麽變化了麽?

供應商們為何如此一致決定挖角Gartner分析師們?

他們的新動向是否意味著這一市場要有新局面了麽?

……

一系列的問題,人們既希望Gartner有新人可從2019年的報告中給出答案,也想從各路媒體披露出的蛛絲馬跡中,彌補這一意外造成的對市場認知的茫然。

對企業存儲市場有著常年研究的西瓜哥評論說:“他們對備份領域的研究非常深入,也與這些領域的各個廠商都有緊密的接觸,對這一領域的變化有著超越外界更為敏感的認知。他們肯定是看到新風口了。”

新寵供應商,更具吸引力

其實,資本市場在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領域近些年的諸多動作,諸如Samsung Catalyst Fund、軟銀、Crestline、Global Management等風投的巨額押注,已經把這新風口變化勾勒得較為清晰了。

觀察近兩三年的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的魔力象限,傳統巨頭對於象限的把持我們已經司空見慣,反倒是一些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角色開始在近些年嶄露頭角,有的已經成為行業老大們不得不重視的新面孔。

當DELL EMC、Veritas、Commvault、HPE在用更多的備份新產品鎖住未來市場信心的時候,諸如Rubrik、Actifio、Cohesity、Datrium這些初創企業新面孔則是用可觀的巨額融資,打開了市場參與者可以有的更多選擇。

例如,創立於2009年的Actifio率先在2014年獲得Global Management領投的1億美元的融資,其用擅長的長期儲存、備份和意外丟失恢復等服務敲開了IBM、時代華納客戶的大門。

超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供應商Nutanix的聯合創始人Mohit Aron,也希望分羹這一市場。他在2013年創立了Cohesity,並在今年獲得了軟銀願景基金、紅杉資本等投資者的2.5億美元的D輪融資。獲得此輪融資後,Mohit Aron希望最先達成的目標是超過Rubrik。

Rubrik成立於2014年,去年以13億美元的估值融資1.8億美元,其致力於為企業向雲平台轉型提供數據備份、查找、恢復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如今已有著近達到3億美元的全球預訂費率,超過900名員工,規模反倒是超過了Cohesity。今年Rubrik更是簽約神州數位成為國內總代,欲加速中國市場拓展。

Rubrik不得不重視中國市場,因為和自己有著近似優勢的Veeam在兩年前開始設立中國辦事處和國內團隊,此後其與Dell、華雲等合作生態加速開展,如今已經是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魔力象限的挑戰者,為這一領域的創業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越來越多的新參與者開始衝擊原有巨頭把持的市場,Gartner的分析師們不得不為此做出更為符合市場變化的預測。例如,Actifio在2017年擴大了同合作夥伴的生態,諸如與紫光西部數據達成合作,得以使戰略視野能力在2017年的象限中比2016年具有更好的得分。

進入2018年,這些在之前幾年就出現的初創企業又有了更加不俗的表現,很多企業的數據管理備份和恢復方案更贏得了包括谷歌、亞馬遜、微軟等雲巨頭的青睞,成為其合作方案供應商。不難發現,備份和恢復領域的後起之秀們正在承包著越來越多的市場看點。

這就不難讓人聯想到,與此常年深入接觸的資深分析師們看到些什麽新的機會。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依靠創新技術成功佔領了傳統巨頭的市場蛋糕,但這些企業在快速發展中一時難以建立有效地品牌傳播策略和影響力廣泛的良好市場口碑。例如,Veeam幾乎在成立的10年後才對中國市場有所重視。而資深分析師們多年的從業經驗則有利於為他們鋪平路線。

另一方面,這些後起之秀有著良好的融資情況,可以並有意願提供超過傳統巨頭佔比更為多的市場投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更好的管道策略。這一市場裡的很多傳統巨頭要依托硬體為核心服務,而諸如Veeam、Actifio、Rubrik則以軟體為服務核心,這有利於他們拿出更多的錢投入到人才和市場上去。為此,資深分析師在新興供應商那裡也容易找到自己新的成長性看點。

從Gartner官網披露的消息來看,這些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領域的資深分析師的服務終止於今年8月。

不過,更早些時候就有些廠商迫不及待地公布了他們中某人的最新動態。例如,Rubrik就在4月份的時候公開宣稱,前Gartner首席分析師Pushan Rinnen將加入其行銷團隊,“將服務於Rubrik的產品戰略和Rubrik產品組合在行業領先性方面的宣傳。”Rubrik公司甚至毫不隱晦地稱,“Rinnen為Rubrik帶來了二十年的存儲、備份和恢復方面的經驗和專業知識。”

Pushan Rinnen也表達了她與Rubrik價值觀上的契合: “在我看來,Bipul(筆者注:Rubrik創始人兼CEO)的願景和他對培養強大、透明文化的承諾是獨一無二的。而且,Rubrik打破這個市場的速度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公司不斷發展和深化其市場領先的能力,我很高興與團隊合作擴大其市場戰略。”

如今,Ray Schafer、Robert Rhame也在Rubrik的團隊中。

有意思的是,他們曾經的同事JP Corriveau、Dave Russell去了Veeam,這不禁讓人們對Rubrik和Veeam未來的市場宣傳火藥味,多了更多想象。

2017年年中的時候,“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發布了《互聯網趨勢報告》,報告中特別提及了15家創新型公司讓人們重點關注,其中就包括Rubrik。同年,Rubrik開始進入Gartner的數據中心備份與恢復解決方案魔力象限。Gene Hall也許會欣喜於他的分析師與“女皇”遠見的不謀而合,卻想不到“女皇”眼裡的明星如今在他那裡做了挖角的勾當。

“第二存儲”,用戶的口味在變

每次產品發布會,記者總會有個屢試不爽的問題讓產品經理們的發言滔滔不絕——“你的產品能解決用戶什麽問題?”畢竟能真正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才有市場、有銷路。

Gartner預計2019 年全球IT支出將再會增長,達到3.8兆美元,其中數據中心系統預計將增長6%。這意味著,來年CIO們手裡買設備的錢更多了,對供應商來說無疑是好消息。但市場供應方案的極大豐富,也要重視起採購者越發苛刻的挑挑揀揀。

所以說,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領域新興力量的崛起,巨額資本固然是不可獲卻的催化劑,企業用戶看中的這些供應商創新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才是驅動發展的血液。

正如,Rubrik中國區技術總監黃昆在2018中國存儲峰會上的分享一語中的:“大家都在做數字化轉型,企業數據中心在改變,傳統的備份架構跟不上業務發展速度了。例如,傳統的備份需要交付一個系統,不是簡單的上一個伺服器的事情,等到業務上雲的時候,還需要按一套系統部署,那就搞不定了。”

不知道說這個話的時候,旁邊有沒有愛數的企業代表,他們就拿一體機當做數據備份和保護的命根子,在2017年年末的時候甚至用“引領下一個10年的趨勢”標榜自己。在這之前,愛數的競爭對手飛康選擇退出了納斯達克。

Gartner對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的考察範圍有著明確定義,受保護的數據應是數據中心工作負載,例如檔案共享、檔案系統、作業系統、數據庫、電子郵件、內容管理、CRM、ERP和協作應用程式(例如內容管理解決方案)數據。 備份和恢復軟體產品提供諸如傳統備份到磁帶,備份到傳統隨機訪問介質(如硬碟或固態驅動器)或模擬以前備份目標的設備(如虛擬磁帶庫[VTL])等功能 ),數據減少(如壓縮,重複數據刪除或單一實例),基於陣列和/或伺服器的快照,異構複製和連續數據保護(CDP)。

對用於備份和恢復的存儲解決方案,包括Rubrik、Cohesity等新興公司都願意稱之為“第二存儲”,他們認為這有助於用戶聚焦非關鍵數據使用的解決方案。“‘第二存儲’的核心應用場景就是備份。”黃昆講。

如今,“第二存儲”界的市場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眾多新興公司崛起的時候,其實也正是眾多有別於傳統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的創新,正在迎合越來越多的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

先來看一下一些備份市場新寵們最近一年來的變化。

在剛剛過去的AWS re:Invent期間, Cohesity宣布了延長與亞馬遜的合作,主要包括無需代理集成實現雲原生AWS應用程式的備份,向Amazon雲提供冷故障轉移和故障恢復、災難恢復以及與AWS Snowball的集成等等。 Cohesity的CMO Lynn Lucas希望,Cohesity的操作平台可以提供給用戶使用公用雲時無的操作環境。

Rubrik在一個月前宣布了他對S3 Intelligent-Tiering的支持,“將應用程式數據映射到雲存儲層並對其進行管理具有挑戰性。 Rubrik與新的S3 Intelligent-Tiering存儲的集成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Rubrik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Arvind Nithrakashyap在這一舉措的官方宣傳中稱。

三年前選擇獨立於於CA的Arcserve後期發展不錯,一直佔據利基市場象限。其利用收購的Zetta推出了一種名為Arcserve Unified Data Protection(UDP)Cloud Direct的直接到雲的災難恢復即服務產品。今年晚些時候,Arcserve推出了Arcserve Business Continuity Cloud,這是一個備份和災難恢復平台,將公司的UDP,複製和高可用性以及備份產品合並到一個控制台上。

去年拿了8000 萬美元投資的印度數據管理初創企業Druva,通過收購提供了雲端數據管理能力。其於6月收購了CloudRanger,並在前不久的Druva雲平台上發布了針對AWS工作負載的雲產品的自動災難恢復。新的Druva CloudRanger具有定期DR測試,備份快照中的檔案搜索和快照管理。

AHV是Nutanix希望對標VMware的一款虛擬化平台,HYCU因為Nutanix的AHV提供了合適備份解決方案而廣為人知。前不久,他們發布了HYCU for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這是針對谷歌雲平台負責數據管理的軟體解決方案。其核心亮點也是簡化操作、自動運維,例如用戶只需要選擇要保護的VM或應用的SLO和需要訂閱的服務,剩下諸如存儲分層、虛機實例和快照的存儲等問題就由HYCU來負責和GCP對接了。

Veeam近兩年之所以佔據長官者象限,與其較早的與公有雲巨頭接觸有很大關係。其在去年就與Azure、AWS建立了全球戰略聯盟,並在在國內主流雲服務廠商阿里雲、騰訊雲、華雲、華為雲基本測試完畢,今年Veeam在VeeamON 2018上主推的Hyper-Available平台,率先在業界發起了多雲環境下的智能數據管理(Intelligent Data Management)的概念。“這意味著用戶可以將數據管理從基於策略向基於行為功能的演變,並從手動管理到智能自動化。”Veeam產品戰略副總裁Danny Allan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除此之外,數據備份和恢復領域更多亮點值得關注,例如JetStream軟體推出了JetStream跨雲平台,可跨多個基於VMware的雲提供管理,具有數據複製功能。

仔細觀察這些新興供應商在今年表現出的創新看點,我們不難看到大家正在做的事情似乎遵循了某些規律。

首先,新的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越來越傾向於軟體交付,。無論是Cohesity的無代理機制,還是集成到S3 Intelligent-Tiering中的Rubrik,以及Veeam今年主打的Hyper-Available平台。黃昆認為,備份系統需要與生產系統越來越解耦合:“傳統方案需要和業務應用逐個確定每個系統需要備份的數據類型、抽取方式、備份時間段等等,新的解決方案提倡通過API實現數據互動和備份作業自動管理,通過SLA簡化備份管理策略。”Lynn Lucas認為:“用戶有一個API優先的經濟模型對於構建未來非常有效。”

其次,在混合雲架構越發成為當下企業數據中心主流雲應用的時候,用戶針對大容量數據備份到雲,缺少有效的數據管理手段和自動運維手段,給了企業創新空間。例如,Cohesity與Snowball的集成。Snowball是AWS給有大批量傳輸數據、多數據中心分散位置或需要持續加載流數據的客戶提供的雲存儲方案,類似Cohesity的供應商們現正致力於解決如何針對大批量數據上雲的管理問題,包括存儲分層、控制儀表盤、秒級的故障恢復、自動運維等等。

第三,一方面供應商需要打造適應多雲環境的智能數據管理方案,同時公有雲環境也樂意與更多備份廠商展開合作。例如,在與HYCU展開合作後,Google Cloud雲商務主管Marcin Kurc就表示:“在Google Cloud,我們努力讓客戶盡可能輕鬆地在雲中部署,購買和管理領先的解決方案。憑借GCP Marketplace的可用性,HYCU將其備份即服務解決方案帶入谷歌雲平台,簡化了採購流程,使客戶能夠專注於建立成功的業務。”在一次Gartner最近的企業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軟體市場使用調查來看,企業負責人也更加傾向於工程師選擇更易於他們操作的使用方案。“我發現,很多企業現在都是有好幾個備份供應商的方案同時存在。”西瓜哥透露。

第四,用戶對雲備份和恢復方案在架構橫向擴展、即時響應、自動化運維層面有針對大容量數據傳輸的較高要求。Cohesity和Rubrik等提供了“沙盒”的解決方案。Cohesity最近為一家電影製作公司Air Bud Entertainment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以經濟高效的方式保護和管理超過1 PB的數據和80多台伺服器。 “在我們的業務中,如果我們無法足夠快地為我們的製作團隊恢復數據,那麽這可能意味著我們錯過了製作截止日期,或者我們的電影在我們想要的時候沒有在Netflix上發布。 Cohesity解決方案是我們的底線。”Air Bud娛樂公司技術總監Tyson Clark說。

我們看到,市場青睞的新的備份和恢復解決方案,越來越面向軟體服務的方式,通過自動化運維手段解耦傳統架構下管理的端到端的手動操作,備份平台通過沙盒平台對存儲數據的可靠性、可訪問性、可用性負責,通過SLA簡化備份管理策略,屏蔽備份技術千差萬別的細節差異,讓用戶的數據使用更加靠近業務。

IBM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5%的公司已經在多雲環境中運營,98%的公司預測他們將在三年內使用多個混合雲。照此,多雲環境的數據中心備份和恢復市場還將迎來跟多數據管理新寵。例如,紅帽最近表示,它打算通過收購NooBaa,一個自主創新的數據管理軟體供應商,涉足跨雲數據管理的潛在市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