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文物撞上美食:圓明園荷花冰淇淋,半個月賣5萬支

圓明園荷花冰淇淋。

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巧克力。

頤和園的“頤和八景”糕點

如果你只知道博物館的“網紅”文創有口紅,那已經落伍了。畢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凝聚於文物,它還有一個更接地氣的載體——中華美食。當文物撞上了美食,那畫面太美。

距離中秋節還有半個多月,許多博物館早已按捺不住。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發了“如意糕”,以“乾隆禦題如意”的端首為主體造型,表面淺浮雕兩條水中跳躍的鯰魚,諧音“年年有余”。“如意糕”的造型很傳統,口味很現代:濃情摩卡、黑巧奶酪、蔓越紅梅、濃香芒果、抹茶蜜豆、白玉香柚,迎合年輕人挑剔的味蕾。

頤和園推出一款“頤和一盒”月餅禮盒,設計靈感來源於樂壽堂的粵繡百鳥朝鳳屏風,鳳凰、喜鵲等6種瑞鳥和佛香閣、十七孔橋等6種建築,搭配金腿五仁、蛋黃蓮蓉、紅棗核桃等傳統口味月餅,走的是經典路線。

博物館文創界的“杠把子”——故宮博物院,曾以角樓咖啡、冰窖餐廳等刷屏朋友圈。去年中秋節,故宮出品的“桂彩中秋特地圓”月餅,主題出自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書法《閏中秋月》詩帖。禮盒以宋朝汝窯天青色為主調,綴以冰裂暗紋,月餅圖案均來源於宋徽宗繪製花鳥畫,雅得讓人不忍下口。而今年,一款“中秋萬事禮”月餅禮盒已經在故宮博物院文創旗艦店悄悄開賣了。

其實,對於吃這件大事,博物館一直都很努力。

早在2014年,蘇州博物館就出品了以館藏文物為原型的曲奇餅乾,最紅的當屬抹茶味的秘色瓷蓮花碗曲奇餅;同年,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博物館也研發了“青銅面具餅乾”,一口一個青銅器的感覺,很是舒爽。

如果說之前只是星星之火,那麽今年,“好吃”的博物館漸成燎原之勢。吃這件大事,不僅發生在逢年過節,更要時時刻刻。

2019年伊始,廣東省博物館奉上3款蛋糕,分別名為“粵藏”“粵光寶盒”“風尚”,瞬間“出圈”,吸引大量吃貨。“粵藏”指的是廣東省博豐富的藏品,蛋糕頂層的玄色紋路,是省博的LOGO;“粵光寶盒”模仿廣東省博新館的建築外形,如同一個寶盒;“風尚”的靈感來源於外銷扇,18~19世紀中葉是廣州對外貿易的黃金時期,外銷扇散發著華風歐韻的魅力,是西方市場的搶手貨,而這扇子形狀的奶油芝士青蘋果可可蛋糕,現在也成了廣東省博的搶手貨。

頤和園文創負責人周子牛介紹,頤和園也於今年首次推出文創美食,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頤和八景”,選取長廊、佛香閣、銅牛、十七孔橋、玉帶橋、石舫、文昌閣、貴壽無極等8處標誌性景觀,用不同餡料製成糕點。過去只有皇族才能享用的宮廷糕點,通過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繼承和發揚,進入尋常百姓家。

3月10日,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在上海博物館閉幕,這是大陸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董其昌展覽。而展覽的另一個“賣點”是,3個月時間,賣出1500套“董其昌下午茶”。喝一杯根據董其昌畫風拉花的咖啡或者特製的茶,再配一小碟“玄賞”米糕和山水綠豆糕,成為人們“沉浸式”觀展的方式。

據說,吃貨無論看到什麽東西,都會發出“能好怎”的疑問:能吃嗎,好吃嗎,怎麽吃。而對博物館來說,解決了能吃、好吃,還得讓觀眾“吃”到除了食物以外的東西。

中國國家博物館飲食文化中心負責人廖飛,大學學的是文物鑒賞,已在國博工作15年,對常設展覽中的文物如數家珍。自從開始做飲食類文創,他一看到文物,就琢磨“怎麽吃”。

國博“鎮館之寶”之一四羊方尊,是一件禁止出境的特級文物,但現在觀眾可以帶走“四羊方尊3D巧克力”。廖飛認為,一件文創美食,僅有顏值還不夠,關鍵看內涵。羊在民間最廣泛的象徵意義是“吉祥”,羊又有“跪乳”的習性,被演繹為孝敬父母的典範。所以,國博保留了四羊方尊中羊和尊的形象,並“萌化”為美味的黑白巧克力,來寓意吉祥與孝敬。

廖飛介紹,在中國傳統紋飾圖案中,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借此來表達心中的美好祝願,這在彩瓷中尤其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福、祿、壽、喜、財。於是,今年春節期間,國博史上最“甜美”的文創——棒棒糖禮盒誕生了。

5個一組的棒棒糖選取了5種清代彩瓷的紋飾圖案:粉彩鏤空夔龍紋轉心瓶(乾隆),以夔龍紋、蝙蝠、金錢、如意為題材,組成了“福在眼前、吉祥如意”的寓意;粉彩鹿紋尊(乾隆),上繪有百鹿圖,“鹿”與“祿”諧音;粉彩桃紋天球瓶(乾隆),瓶外壁繪桃蝠紋,寓意“五福捧壽”;五彩花鳥紋八方花盆(康熙),喜鵲棲於梅花枝上,有“喜上眉梢”之說;紅彩金魚紋長方形花盆(鹹豐),“金魚”與“金玉”諧音,寓意“金玉滿堂”。

在廖飛看來,文創產品無論做成什麽,賦予其內涵和靈魂的始終是文化,“現在文創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激烈,你是不是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傳達要表達的意涵,比拚的是題材。”

頤和園中有一處貴壽無極院,是慈禧太后去聽鸝館聽戲之前喝茶吃點心的休息場所,這為研發皇家糕點提供了文化環境。頤和園不僅做出了上文所述的糕點,還以貴壽無極院內屋頂和遊廊上的古建築紋樣為元素,設計出了配套餐巾紙,和糕點很是般配。

博物館那麽“好吃”,但飲食類文創的研發有自己的難處。

在周子牛看來,開發飲食類文創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標杆可學習,更無標準可借鑒。“把一個理念轉化為一款食品,需要請專業的人員和廠家從材料、口味、造型等多方面,進行無數次調配,兼顧品質和成本,才有可能完成一款既有特色,又適宜大眾消費的文創食品。”周子牛說,前期研發時間長、投入大,食品管控嚴格、保存期限短,未來銷售有不確定性……都是風險所在。

廖飛坦言,做飲食類文創主要有兩個難處:一是食品有保存期限;二是具備創作研發能力的食品廠家有限,尋找合作比較困難,目前國博的產品都是自主研發。

圓明園文化創意產業科科長余娜也有同感,其他文創產品有較為成熟的加工廠和生產線,提供設計圖即可轉化為產品,而飲食類文創能對接的公司較少,而且不少食品無法實現大規模量產。

困難很現實,辦法也可以慢慢想,畢竟,這屆觀眾對博物館熱情盎然,對文創美食的支持更是用錢包說話。

要論今年夏天最應時應景的文創美食,大概是圓明園的荷花冰淇淋,這背後有一個傳奇的考古故事。2017年,在長春園最東南隅的如園遺址,考古發現11顆古蓮子,經過中科院專家的精心培育,有6顆蓮子在播種後成功發芽,並於今年夏天在圓明園開花了。從7月31日起,圓明園開賣荷花造型的冰淇淋。余娜告訴記者,不到半個月就賣了5萬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