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練太極,拳理亦是做人之理

學武先修德,練拳須明理。

修身養性太極拳講求以柔克剛,修身養性。養性十分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極拳養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製急、製躁。在當代社會,人們的浮躁情緒十分嚴重。中國已然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隨之現代的中國人變成了最急躁、最不耐煩的地球人。做事要名利雙收,創業要一夜暴富,這些浮躁的情緒到處可見,而舒緩平穩的太極拳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得以放鬆,心神得以靜養。

謙和厚道古人講:「滿招損,謙受益。」學練太極拳必須去掉「滿」字,牢記「謙」字,任何時候都不自滿,都要虛心,學習太極拳是無止境的。另外,要學做厚道之人。鄭板橋題詞「難得糊塗」。「大事不可糊塗,小事不可不糊塗」。傻人多糊塗,但「傻有傻福」,這樣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靜和淡定。厚道之人表面愚鈍,但實際上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修養。「貴人話語遲」,「遲」在對一個人的評價沉著,聰明的厚道人,吃虧是心知肚明,心存善良,上善若水,這種人是經得起考驗的高尚品行的人。

寬容大度做人立於天地之間要寬容大度。太極拳講究「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始終「抱元守一」,意念中和,順應人體的自然規律,達至真正的「虛」與「靜」,這樣才能虛懷若谷、胸襟寬闊,才能心無旁騖,得失不計,寵辱不驚。

留有餘地

留餘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容。做事做人都要留有餘地。給別人留餘地也是給自己留餘地,做事不要做絕,得饒人處且饒人。在清朝,河南有個康百萬莊園,因接待慈禧太后而聞名於世。

康家的家訓就是《留余》,並刻匾世代相傳,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匾上還書有南宋留耕道人的《四留銘》:「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就在這種留餘思想指導下康家由明朝至滿清至民國歷經三個時期四百年的時間,蔭福十二代。太極拳也講留余,拳理說:「不偏不倚,忽隱忽現」,「三分練,七分養」。無論是練習還是與人交手,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猶如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能隱而藏形,現能飛升太虛。」做人也是一樣,不可浮誇或太過極端,這也是修鍊品行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練太極拳也是修鍊人格的過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預約免費體驗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