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真的會閱讀一張照片嗎?

吉卜賽人,布列塔尼,法國,1973年,攝影:約瑟夫·寇德卡

影藝家按:本次專題來自Aperture出版的一本小書《看見事物》(Seeing Things)。它的語言凝練,簡短易讀,但涉及視覺觀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技能,目的是手把手帶領觀眾讀懂一幅照片。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街頭攝影師喬爾·邁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他挑選30位攝影大師的30幅代表作,暫且不細論其創作背景和社會意義,而是就畫面本身深入觀看,解讀攝影瞬間的思維和動機,這裡包括直覺、時機、觀點、等待以及攝影師趨近事件核心的勇氣。所有這些感官和技巧的結合讓隱藏的美麗變得可見,瞬間變成永恆,了解這些,觀者才能真正以視覺的思維方式欣賞攝影。

在之後的推文中,我們會分成五輯,也就是五個類別,與大家一起閱讀、欣賞這30張照片。

《看見事物》,Aperture出版社,2016年

第一輯:街頭這個舞台

文 | 喬爾·邁耶羅維茨

編譯 | 趙倩男

街頭就像一個大舞台,人們來來往往,生活林林總總,時刻上演著生而為人的劇目。而街頭攝影就是在混亂中發現偶然的秩序感,街頭攝影師隨時觀察、隨時準備拍攝,他們對一切抱有開放的態度,在瞬間的定格中完成對街頭元素的排列組合,進而形成新的形式感和敘事意義。

1. 時機意味著一切

聖拉扎爾火車站,巴黎,1932年,攝影:布列松

一名職業運動員擊出一記漂亮的弧線球,或是相聲演員抖包袱引得觀眾哄堂大笑,這些都是我們所說的“時機”,完美的時機可以讓效果最大化。

像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年)這樣的攝影大師,時機意味著從不停流走的時間中搶救出那些轉瞬即逝的畫面,也就是他所提出的“決定性瞬間”。

拍攝這幅照片時,布列松從巴黎著名的聖拉扎爾火車站後面經過,看到一片水坑上用木梯搭了一個臨時通道,而一名男子正從上面跑過去,正如我們從照片中看到的,他想全力躍過水坑,以免弄濕自己的鞋和褲子。

布列松隨身帶著徠卡相機,隨時準備拍攝,他抓住了男人騰空的一瞬間。很顯然這將是徒勞的努力,他無法避免落水。布列松沒用選擇男人落水後濺起水花的瞬間,相反選擇了落水前的最後一秒,男人躍起的動態剪影和水中的倒影幾乎相連,這就是攝影的時機!濺起水花的照片也許會很有趣,但這一張更精彩,因為它抓住了懸而未決的那種緊張感,是事件的絕對高潮。

接下來,請看得更仔細一點,細節不僅如此!在畫面左側的牆上,還有一張芭蕾舞公司的海報,畫中跳躍的女舞者正好與前景的男子相呼應,他們的動作形成了巧妙的鏡像關係。這是布列松給細心的觀眾留下的線索。

時機就是敏銳地發現什麽事情正在發生,什麽即將發生,以及在何種環境下發生。這並不容易做到,需要系統的視覺訓練!

再深入去看!遠處柵欄的位置,另一個男子正看向攝影師的方向,他目睹了布列松的拍攝瞬間,似乎也期待這張照片最終的樣子。

2. 昨日重現

拉管風琴,1898—1899年,攝影:尤金·阿傑

這張巴黎街頭的照片拍攝於100多年前,攝影師是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1857—1927年)。他用三十年的時間為巴黎拍攝城市肖像,而如今的巴黎已經大改模樣,是一座現代化的國際都市。阿傑試圖用照片記錄下當時的人和景,在他們消失和被遺忘之前。照片中兩個人的穿著打扮和現在的巴黎人截然不同,他們是那個年代街頭藝人的典型。

照片中的男人是個拉管風琴的老者,旁邊的女孩可能是他女兒。他們在街頭演奏、唱歌,為路人提供娛樂,以此來賺得微薄報酬。

可以肯定的是,阿傑拍攝這張照片之前征得了他們的同意,因為19世紀末的阿傑使用的相機還是個笨重的木箱子,不得不架在三腳架上。這首曲子老人也許彈奏過無數次,這一次因為攝影師在場,他抬起頭顯得非常驕傲,非常認真。而身邊的小女孩一隻手搭在琴箱上,舒展身體,仿佛對著天空歌唱。

仔細看她的臉龐,充滿喜悅的笑意,也許只有阿傑注意到了他們細微的情緒,他意識到這實際上是一個街頭劇場,恰到好處的瞬間仿佛讓觀者沉浸在百年前的音樂中。

現在的巴黎仍然有很多街頭音樂家,只不過他們的穿著現代,手裡的樂器也是我們所熟悉的。而這張老照片帶我們穿越時光,回到從前,它連接了過去和現在。最終,今日的此刻也會變成昨日,遙遠而陌生。

3.動態與幾何

紐約,1993年夏季,攝影:尤金·理查茲

這幅照片裡存在著完美的幾何框架

畫面中間的小女孩正在玩水,她把一瓢水用力潑出去,我們可以想象在畫框之外還有其他孩子一起嬉戲。攝影師尤金·理查茲(Eugene Richards,1944年—)抓住了水柱散落空中的一瞬間,它正好形成了一個圓環。而就在畫面下方,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坐在圓形的兒童泳池裡。旁邊消防栓噴出的水柱形成了一個尖銳的三角形,刺破了兩個圓環的結構。

人物後面的背景是高架橋、圍牆和建築外牆形成的堅硬的幾何線條,正是這些線條所搭建的框架讓畫面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感。

當我們看這張照片或者其他類似照片的時候,會以為這幅場景天然存在,攝影師只是很隨意地拍下來。

其實不然,這絕不僅僅是偶然撞上的!對畫面控制力超強的攝影師而言,他早已預判好了所有元素的擺放位置。極有可能,理查茲坐在一輛汽車裡從馬路邊經過拍下了這張照片,因為視角要比站立的機位低很多。當看見女孩要潑水的動作態勢時,他迅速拿起相機定格了以上所有的幾何組合。

理查茲一定在經過街邊的時候,預判並組合了畫面中所有靜態的幾何元素和動態的運動態勢之間的關係,並在合適的時機將其框入取景器內,記錄了瞬間的完美。

4.觀察的力量

紐約,2000年,攝影:艾略特·厄威特

很少有攝影師能像艾略特·厄威特(Elliott Erwitt,1928年—)這樣把一條狗和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拍得如此令人發笑。他有自己獨特的觀看方式,在這幅照片裡,狗和它的主人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合二為一了。

可以想象,攝影師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人坐在台階上,他還是她?而一隻鬥牛犬坐在它主人的膝蓋上,一臉乖張;另外一隻則安安靜靜蹲坐在他們旁邊。厄威特敏銳地發現這將是一張好照片!

於是,他蹲下身來,不偏不倚地拍攝了這幅人狗合體的有趣照片。試想一下,如果他站在偏左或者偏右一點點的位置,這幅帶有圖騰性質的照片都不會存在,也不會這麽有趣。

世界充滿了這種奇妙的組合,只要你看到事物潛在的趣味,或者任何觸動你的點,都要把它們記錄下來,不管是用照片還是文字,這樣觀察能力就會得到鍛煉和提升。重要的是在看到他們的瞬間立刻記錄下來,這是藝術創作的方式,也是擴展視野的方式。

你所看到的就是你與世界發生鏈接的方式,即便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不同的人所看見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5.觀察和等待

紐約,1980年,攝影:海倫·萊維特

為什麽照片裡的小男孩要擠進電話亭?他看起來很不舒服。

這種不期而遇的好玩的偶然事件隨時會發生。有時候你能精確預判到那些激動人心或者充滿驚喜的事件,但大多數時候,你只能觀察和等待。

街頭攝影師海倫·萊維特(Helen Levitt,1913—2009年)看到這個體型肥胖的女人和她的女兒幾乎填滿了小小的電話亭,於是,她停下來持續觀察這個場景。

這確實是一張充滿趣味的照片,三個人軟軟的身體擠在狹小、堅硬的電話亭裡。當小男孩試圖也從邊縫裡鑽進去的時候,攝影師按下了快門,空間太小了,以至於小男孩的頭和一隻手臂都扭曲的卡在門邊,看上去很難受。

作為攝影師,你得有期待事情發生的意願,哪些場景讓你感興趣,就多逗留一會,看一看是否有想象中的事情發生。如果當時她覺得無聊走開了,也就沒有這張照片了。

6.美麗的喧囂

墨西哥,1990年,攝影:艾歷克斯·韋伯

當我們置身擁擠的人群時,常常感覺透不過氣來。不知道要朝哪兒看,走哪條路。但是嘈雜蘊含著內在的力量,需要你在極短時間內考慮諸多因素:遠近、上下、左右。

攝影師艾歷克斯·韋伯(Alex Webb,1952年—)就喜歡走進街頭無序的嘈雜,而不是避開人群,那撲面而來流動的人群在他看來都是可以入框的元素。

從遠處看,也許只是一群孩子在亂糟糟的遊樂場玩耍的場景。但韋伯持續靠近,直到一個恰到好處的時刻,運動場裡各種彎曲的設施和孩子們玩耍的身影共同創造出一種密如蛛網的能量感。

他能敏銳地察覺任何一小塊陽光製造出來的暗部陰影。畫面的中間就是一個沒有被陽光直接照射到的男孩的身體,我們只能看見他的手。但這個小細節引導視線向遠處看,另一個男孩正倒掛在器械上,兩隻手左右搖擺。各種混雜的色彩和牆面又給照片帶來了美妙的交錯感。

混亂常被認為是“秩序”——這種美學基本元素的反義詞。但混亂能創造出另一種美。

7. 浮雕

紐約,1984年,攝影:蓋瑞·溫諾格蘭德

這是一張八個人坐在公園長椅上的照片:她們輕柔地撫摸彼此,耳語,有傾聽有交流,他們也注視著彼此,還有人在看報紙,這些不經意的日常姿態是如此的松弛和優雅。

古希臘人在神廟的石柱上裝飾卷曲的花紋和水準的線條。上面還刻著各種浮雕,它們描繪了人類近兩千年前的各種活動:騎馬、戰爭、取水、演奏、人們或相互倚靠、或蜷坐,或站立。這張照片中,攝影師蓋瑞·溫諾格蘭德(Garry Winogrand,1928—1984年)的目光不只停留在近處長椅上的8個人,他還關注到更遠處那些渺小的身影。

這種同時關注兩條水準線,兼顧遠景和近景的能力,正是成就這張照片的關鍵因素。這種重複感是富有音樂性的,遠處的小人兒們支撐著長椅上八個人所形成的韻律。

我想攝影師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不一定想到了古希臘建築、浮雕或者音樂。但是他一定發現了類似的韻律感,這些人的身體扭轉、組合、與旁人互動,中間三個女孩的竊竊私語就像樂曲的主調,我們可以猜測無數種意義和情感,讓人浮想聯翩。

專欄作者 _ 趙倩男

雜誌編輯

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MFA,獨立攝影師

現工作、生活於北京

>> 往期文章回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