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圓形圓孔圜錢到圓形方孔錢,都經歷了什麽?

作者/ 鬱米 本文系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中央有一圓孔的圜錢稱圓形圓孔圜錢,錢體呈圓形,是圜錢中的較早形態,鑄行於戰國中晚期的魏、趙及秦國。圓孔大小因時間早晚有所不同,早期圓孔較小,晚期圓孔較大。這種錢幣大小、輕重不等,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以及周之間,魏國是鑄造圓形圓孔圜錢最早的國家, 最早鑄行的應為“垣”字錢和“共”字錢,面文除地名之外,還有標鑄重量部門“斬”字的,分“一斬”、“半訢”等,如“共半斬”。

1973年,山西聞喜縣出土了魏早期所鑄的 700余枚圓形圓孔圜錢。趙國的圓形圓孔圜錢僅鑄地名,不標錢幣部門,如“離石”、“藺”等。

與刀幣、布幣相比,圜錢的圓孔用繩系扎後具有方便攜帶、便於清點等優點,另外外形美觀,內含"天圓地方"的宇宙奧妙和"外圓內方"的人生哲學。古人認為,"天"為圓,高遠遼闊深邃通透,"地"為方,沉穩規整樸實厚重。用以處世,則"外圓內方",對人對事圓融練達,立身處世恪守原則。可以說,圓形方孔的造型是智慧與美的絕妙結合。

到了後來,在秦統一以前,秦國也開始鑄造銅質圓形圓孔的圓錢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等,而早期的秦國的圓形圓孔圜錢,不鑄地名,有“一銖重一兩?十二”等,以“兩”為錢幣部門。

秦國鑄幣的出現是在秦獻公時期。公元前383年,秦獻公把國都遷到櫟陽,其位置大概是現在的西安。這裡當時是商人必經的商道,於是秦獻公在這裡“初行為市”,就是開始設立市場、市吏,管理市場貿易,增收市稅。再加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紛紛棄農經商,賺了很多錢,還要繳納很多的稅收,上交給國家,用的自然也是秦國自己的貨幣。

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大力推行重農抑商,其主要措施,便是以貨幣形式徵收商人的關卡過往稅和市場營業稅。

這些秦國收取的貨幣,就是本國的銅質圓形圓孔圓錢。這事秦幣的早期形態,方孔錢的前身。其重量可分為一兩和半兩。

經過秦國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秦國逐漸發展成強國。

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實行“初行錢”,鑄造和發行圓形方孔半兩錢。它的流通範圍:西至河西走廊,東至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東,東北到達遼東半島,西南進入大渡河上遊。這說明秦半兩錢是全國通用的錢幣。

秦半兩錢主要在秦國境內流通,在其他諸侯國流通的數量很少,因為幣值不統一,換算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羋月傳》,裡面的黃歇、羋月等人出了國,語言不通還好,但是貨幣不同,換算麻煩,甚至很多地方都不提供貨幣兌換服務,不認識其他國家的貨幣,因此在異國他鄉舉步艱難。所以,如果要出國,必須換成黃金或布,按當時的法律規定的比價折算。由此可見,黃金和布這兩種是在各個國家中都是通行的,同時也證明秦幣分為黃金、布、半兩錢三等的制度在戰國晚期就已經形成。

布、黃金、半兩錢分為三等,這由來已久,春秋時期管仲在《地數篇》中記載:“先王各用其重,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儀布為下幣。”

到了秦國,黃金為上幣,用作大數目的支付,秦國對立大功的人就常用黃金作為重賞;布為中幣;半兩錢作為下幣。

黃金作為貨幣出現,在貨幣史上是有意義的,從此基本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貴金屬與銅幣並行的貨幣格局。

直到現在,黃金仍然是財富的象徵。噢,財迷的最愛~

秦始皇統一中國地區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等統一制度。其中與經濟有關的是貨幣與度量衡。規定銅錢制定為較晚發行但較先進的方孔半兩有廓圓錢,廢除秦國較早發行的圓孔無廓圓錢、圓肩圓足有孔布錢。廢除六國使用的布錢、刀錢、蟻鼻錢以及郢爰(金幣)等貨幣。珠玉、龜貝、銀錫等物不得視作貨幣而流通使用。此外,還要求全國貨幣形製統一。他下令將其他各國原用的較為紊亂的幣製一律廢除,規定全國的幣製只有兩種:上幣黃金,以鎰(二十兩)為部門,下幣方孔圓錢,文曰秦半兩,重如其文,銘文用小篆。

至此,除了圓形方孔錢外,其余錢幣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

秦始皇確定方孔圓錢為貨幣統一形製,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1、環錢本為周製,秦國雖在戰國時期沿用,但秦始皇既然要進行改革,就不能照著搬,應該在其他方面統一,除了形狀,剩下的就是錢孔了。

2、錢必須要用繩子或木貫穿,才便於攜帶和流通。而要使它貫串得比較牢固,不容易晃蕩挪動,方形的孔更符合要求。

3、最初的環錢是有鑄4個字的,也有鑄6個字的。統一貨幣後,秦錢鑄為方孔,分列“半兩”二字於方孔兩邊,方便識別,也比較美觀勻稱。

正是這些原因,秦國統一貨幣推行的圓形方孔錢,從秦代直至清代末期都沒有改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