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產品太多?Google 打了個響指〡清明特輯

那些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產品或許已經過時,「但它們所產生的影響,給日後產品帶來的啟發卻是歷久彌新的」。

158 個。Google 乾掉了 158 個自家產品,包括 12 款硬體,12 款應用和 134 項服務,沒有哪一家互聯網公司能夠「殘忍」成這樣。

在網站 Killed by Google http://t.cn/ELh6qzr(死於 Google)上,這 158 個產品按著「死亡」的時間線井然排列,像是線上的歷史博物館一樣,供越來越多的「遊客」參閱。

2018 年 9 月中旬,Google 宣布將於來年三月徹底關停郵箱應用 Inbox。這條新聞打擊到了不少 Inbox 的忠實用戶,包括前端開發者 Cody Ogden,他在推特上抱怨說這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新聞」。

Cody Ogden Twitter 截圖 / Twitter

「好吧,不能說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新聞,但絕對是對我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他補充說道。在那個周末,Ogden「化悲憤為力量」,在 GitHub 上開啟了一個名為Killed by Google 的新項目(http://t.cn/EJaFNpN),一點點收集起 Google 創辦二十年來廢棄的所有產品。

這個周末空閑時間開發的網站,幾個月來在論壇網站 Reddit 上收獲了近 2000 條回復,情緒外溢的忠實用戶們激動地分享著自己與 Google 被砍產品之間的故事。Ogden 本人也因為這個項目受到了《富比士》和《快公司》等知名媒體的採訪。

Reddit Killed by Google 帖子 / Reddit

在 Killed by Google 走紅之後,有感於用戶反響的 Ogden 在一篇部落格文章(http://t.cn/E6bEWij)裡解釋了他建立這個開源網站的原因。他說,人們表達出的情緒,證明了這些產品與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多麽緊密的聯結,「我們習慣了日常生活中有這些應用、服務和設備的存在,我們逐漸了解它們,了解它們的性格和怪癖,隨之產生的關係深深影響著我們,即便是多年以後,它們不再陪伴著我們。」

受 Killed by Google 的啟發,極客公園決定製作這次為期三天的「清明特輯」。在回顧了微軟和蘋果那些歸屬於博物館的產品之後,清明假期的最後一天,我們順著 Ogden 的「Google 墓園」,整理了一些「死於 Google 之手」的好產品。

當然,還是那句話。對很多人而言,這些死去的產品,從來都沒有存在過。

Google Reader(2005-2013)

2005 年 10 月,Google Reader 誕生於 Google Labs,將用戶訂閱的網站或者部落格的最新文章和消息聚合在一起供用戶閱讀。2006 年,Google 改版 Google Reader,新增多項功能,包括未閱讀條目,標記所有為已閱讀,基於文件夾的新瀏覽方式,擴展視圖幫助用戶一次查看多個條目。此外,Google Reader 也新增條目分享功能。2007 年開始,Google 把 YouTube 和 Google Video(2005 - 2012)的視頻內容也搬到了 Reader 中。

2009 年 9 月,Google 產品行銷經理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宣布 Google Reader 從 Google Labs 畢業,但是接下來的幾年中,Google 並沒有對 Reader 有重要的產品迭代。Google 對這款紅極一時的產品愈發不上心的理由之一是,社交網絡產品 Google+ 在 2011 年面世了。Google 將 Reader 與 Google+ 整合,砍掉 Reader 之前的社交功能,讓用戶只能通過 Google + 來分享。

對比業務調整,用戶閱讀新聞的習慣發生改變才是更加深層次的原因。越來越多的用戶轉向 Twitter、Facebook、Reddit 等社交媒體新貴。正如 Google 新聞與社會產品高級主管理查德?金格拉斯(Richard Gingras)表示,閱讀新聞成為了貫穿全天,隨時隨地的事情,這取代了人們在早餐時間拿出整塊時間來消化新聞的習慣。相比從社交媒體上獲取新聞,Reader 和其他 RSS 是一種「舊」模式。

2013 年 3 月,Google 宣布將要在 7 月關閉 Google Reader,而 Google 給出的答覆是,雖然 Reader 有一批忠實的擁躉,但是必須要承認越來越下滑的用戶數量。Google 也想要精簡旗下的產品服務。不過,這對於 RSS 訂閱服務的重度用戶仍是不小的打擊。一份在 Change.org 要求 Reader 恢復運營的請願書有超過 10 萬人簽名。不想擁抱「新」模式的用戶轉向了其他替代品,比如在關閉聲明發出的 48 小時內,Feedly 就新增了 50 萬用戶。

Google Reader 截圖 / Google

Reddit 相關帖子下,網友紛紛去留言,其中一名叫 chupchap 的用戶說道,「我仍然對 Google Reader 『耿耿於懷』(I'm still bitter about Google Reader)」。

除了想靠 RSS 切入社交功能,Google 在社交領域內的布局一直沒有間斷過。曾是印度和巴西訪問量最多的社交網絡 Orkut(2004-2014),通信工具 Google Wave(2009-2012),內置於 Gmail 的社交及通信工具 Google Buzz(2010-2011)都逃不過被關閉的命運。

Google+(2011-2019)

大多數失敗的結局,讓 Google+ 的出現有了「拚盡全力」的意味。甚至,Facebook 也嗅到了危機。Facebook 前任員工在 2016 年出版的一本書寫到,Facebook 的一些高管認為,Google 進軍社交網絡對 Facebook 構成了「威脅」。祖克柏在公司範圍內表示,員工應該花時間讓 Facebook 功能與 Google 保持一致。

2011 年,Google 發布了 Google+,打著與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在社交領域一決高下的旗號。Google 為 Google+ 添加了許多「花哨」的功能,比如 Circle(社群概念),多人文本、視頻聊天的 Hangout(環聊),圖片編輯 Photo 功能。

這份「大雜燴」對用戶並沒有十足的吸引力。Google 開始利用旗下 YouTube,Gmail 的登陸為 Google+ 導流,後來用戶在 YouTube 評論也需要「借用」Google+ 账號。2013 年 10 月,Google+ 大約有 5.4 億月活躍用戶,其中只有 3 億用戶在真正訪問 Google+ 核心功能。ComScore 預測,2012 年 1 月,用戶花費在 Google+ 和 Facebook 上的時長分別是 3.3 分鐘和 7.5 小時,《紐約時代》將 Google+ 描述成「鬼城」。

Google+ / 視覺中國

隨後,Google 重新聚焦在「以興趣為基礎的社交體驗」,Google Hangouts 和 Google Photos 分別在 2013 年和 2015 年的 Google I/O 上獨立成全新服務。之後,Google+ 也逐漸取消與 YouTube 等「捆綁」的功能。

這款不怎麽受歡迎的社交應用,或許不是因為產品功能,而是因為數據洩露才被更多人熟知。去年,Google+ 被曝出在 2015 年-2018 年初期間意外洩露了數十萬 Google+ 用戶的私人數據。去年 12 月,Google+ 再度陷入數據泄漏風波,涉及用戶數量翻倍,這加速 Google+ 的關閉時間表。

4 月 2 日,個人用戶版 Google+ 停止運營,Google+ 中高達 90% 的用戶持續使用時間不到五秒鐘,Google 也放棄了剩下 10% 的用戶,未來 Google+ 將供企業內部交流使用。

Google Allo(2016-2019)

絕不放棄通信和社交市場的 Google 對標 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 以及 iMessage,發布了一系列通信工具。

2016 年,Google Allo 和 Duo 這對「姊妹」一起亮相了。Allo 是一款基於電話號碼,而不是社交媒體账號或者電子郵件的即時通信工具。Allo 主打人工智能和 Google Assistant。類似 Inbox,Allo 中也加入了智能回復(Smart Reply)功能,運用 Google 機器學習技術,Allo 學習上下文和圖片,推薦常用的回復方式。內置的 Google Assistant,可以讓用戶在不間斷聊天的時候詢問問題,並得到回復。

Google Allo 和 Duo 亮相 Google I/O 2016 / 視覺中國

此外,Allo 推出的 WhisperShout 功能讓用戶把自己講的話,連同表情放大跟縮小。以及 Smart Smiley 功能能根據消息的「情緒」來推薦 emoji 和 sticker。這些小亮點都成為忠實用戶喜歡 Allo 的原因。但是經過兩年的運營,因為安裝用戶不到 5000 萬,表現也不如同期誕生的 Duo,Allo 稱為又一例犧牲品。

2018 年 4 月,Google 宣布暫停 Allo 的研發,專注於一款名為 Chat 的消息平台——基於運營商的 RCS 服務。12 月,Google 宣布將在今年 3 月份停止支持 Allo 項目。不過,Google 將 Allo 收到用戶喜愛的功能保留了下來,Smart Reply 和 GIFs 融合到 Android Messages 中。

Google Glass(2013-2015)

Google Glass 由 Google 最神秘的部門 Google X 研發。用戶穿戴這幅擴增實境型智能眼鏡,只要眨眨眼,動動嘴就能查詢氣象路況,收發短信,語音視頻,解放了雙手。2011 年,Google 研發了一款重達 3.6 kg 的原型機,到了 2013 年,Google Glass 原型機能做到比一般太陽鏡都輕。

2013 年 4 月,Explorer Edition「探索者版本」以 1500 美元提供給 Google I/O 開發者以及參加 #ifihadglass 活動所挑選出的測試者。一年之後,Google Glass 才正式在網上開放預訂。說 Google Glass 為可穿戴領域做出突破性貢獻並不為過,《時代》雜誌評選的 2012 年「年度最佳發明」中,Google Glass 榜上有名。

Google 聯合創始人 Sergey Brin 佩戴 Google Glass / 視覺中國

但是,高昂的價格和與之相匹配的應用缺乏阻礙了 Google Glass 最終走向消費級市場,同時這幅能夠隨意拍照和錄取視頻的智能眼鏡,也埋下了很多隱私禍患。2015 年 1 月,Google 宣布停止該項目。

不過這項為 AR 技術探索出了一條可行道路的產品並沒有從此退出歷史舞台。2017 年,Google 宣布發布企業版(Enterprise Edition)。2017 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竇一村利用 Google Glass 協助修複文物,也證實在智能眼鏡在商用領域的潛力。根據 9to5Google 報導,Google 已經在研發第二代 Google Glass Enterprise Edition,第二代採用驍龍 710 處理器,支持持 LTE 網絡、藍牙 5.0 和 802.11ac WiFi,記憶體 3GB,3200 萬像素攝影頭,支持 30fps 的 4K 視頻拍攝或者 120fps 的 1080P 視頻拍攝。

Project Tango(2014-2017)

Project Tango 誕生於 Google 先進技術與項目組(ATAP),ATAP 是 Google 收購 Motorola 後保留的一個部門。Tango 由 Johnny Lee 領導的團隊研發,Lee 也是微軟 Kinect 項目的核心貢獻者。

Project Tango / 視覺中國

Tango 利用計算機視覺,使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能夠在不使用 GPS 或其他外部信號的情況下,探測到它們相對於周圍世界的位置,能讓開發者創建室內導航、3D 地圖、物理空間測量、環境識別等應用程序。Project Tango 包含三塊技術:運動追蹤 (Motion Tracking),深度感知 (Depth Perception) 和區域學習 (Area Learning)。

Google 在 Tangle 技術之下開發了兩個試驗性設備,Peanut 手機和 Yellowstone 7 英寸平板。2016 年,Google 宣布與聯想合作發布搭載 Tangle 技術的消費級手機 Phab 2 Pro,以及後來推出華碩 ZenFone AR。不過 Tangle 在移動端的落地也就止步於此,沒有在消費級領域大範圍鋪設。Tango 有著更高水準的 3D 場景識別能力,但對硬體有著特殊的要求。

2017 年 WWDC 上蘋果發布了 ARKit,Google 也相繼推出 ARCore。2017 年 12 月,Google 宣布關停 Project Tango 項目,將更多精力放在 ARCore 上。

Chromebook Pixel(2013-2017)

2013 年,Google 推出搭載 Chrome OS 的筆電 Chromebook Pixel。Chromebook Pixel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配置 12.85 英寸超高清觸摸顯示屏,分辨率為 2560×1700,表面覆蓋康寧大猩猩玻璃為保護。Wi-Fi 版售價 1299,4G+WiFi 版售價 1499 美元。之後長達兩年的時間,都沒有 Chromebook Pixel 新的消息出來。

2015 年,Google 帶來了新款 Chromebook Pixel,搭載了英特爾第五代酷睿 i5 或 i7 處理器,集成 HD 5500 顯卡,有 999 元和 1299 美元價格可選,不過價格依然不親民。Google 想要通過 Chromebook Pixel 打入高端市場,與 MacBook 展開競爭,不過與 1499 美元的 13 寸 MacBook Pro with Retina Display 對比,Chromebook Pixel 並沒有硬體配置和服務上的競爭力。

Chromebook Pixel / 視覺中國

不過正如 Forbes 評論,Chromebook Pixel 的高價格標簽明顯與 Chrome OS 作業系統相悖。ZDNet 認為電池壽命、散熱和風扇噪音也是 Chromebook Pixel 的硬傷。Chrome OS 也沒有針對觸摸優化。2016 年 8 月,因為市場表現不好,Google 終止了 Chromebook Pixel 項目。去年 8 月,Google 向初代 Chromebook Pixel 用戶發送了通知,不再為這款筆電提供包含安全補丁在內的軟體更新支持。

不過,雖然 Chromebook Pixel 已經被「葬送」,但是 Pixel 系列「活」了下來。2017 年,Pixelbook 和 Pixel 2/Pixel 2 XL 共同亮相。

Inbox(2015-2019)

看上去與 Gmail 在功能上類似,但是 Inbox 與 Gmail 服務的是完全不同的閱聽人。可以用簡便的方式清理收件箱,也不用花太多時間起草簡單回復,更加要求效率的用戶會傾向於選擇 Inbox。

2015 年 5 月正式公開發布,Inbox 現在覆蓋 Web,Android 和 iOS 端。Inbox 的關鍵功能包括相同主題郵件捆綁功能,關鍵信息突出功能,郵件提醒、協助、稍後提醒功能。在最近更新中,Inbox 新增了撤銷發送,智能回復「Smart Reply」,整合 Google Calendar 安排重要事件,保存到收件箱「Save to Inbox」用於以後查看等功能。

Inbox / 視覺中國

2016 年 3 月,Google 表示 10% 的手機回復來自 Inbox 的智能回復功能。2018 年 9 月,Google 宣布將在今年停止這項服務。Google 稱 Inbox 是「試驗新想法的好地方」,並且指出其中很多想法已經遷移到了 Gmail,比如智能回復。Google 關閉 Inbox 是希望未來將資源集中在 Gmail 單一的 email 系統上。

Inbox 因為簡單高效的功能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用戶,比如一位叫 Tarek Jellali 的 Twitter 用戶,截圖了 Inbox 關閉倒計時,並且附文字「道理我都懂,可是我還是覺得 Inbox 更好。」4 月 2 日,Google 已經正式關停 Inbox 服務。

轉世產品

在 Google 砍掉產品和服務中,有些並沒有完全消失。Google 在這個過程中總結了經驗,並將產品和技術亮點轉化成了新的業務線。

比如,2010 年,第一款 Nexus 品牌手機 Nexus One 誕生,由 HTC 代工。Google 在每年保持推出 1-2 款的手機,選擇由三星,LG,三星等代工廠來代工。其中,Nexus 4,Nexus 5 走的都是低價策略。Nexus 的市場反響平平,比如同是 74 天發售周期後,Nexus One 只賣出了 13.5 萬台,而 iPhone 的銷量是 100 萬。Nexus 一直以混亂的方式命名,比如 Nexus One、Nexus 4、Nexus 5 以序號命名,二代 Nexus 7、Nexus 10 和 Nexus 9 以尺寸命名。

Nexus 7 / 視覺中國

2016 年 10 月,Google 乾脆放棄了 Nexus,取而代之的是 Pixel 品牌,並且推出 Pixle 和 Pixel XL,完全由旗下團隊領導開發,同時也是第一部內置了 Google Assistant 的智能手機。在此之前,以 Pixel 命名的有兩代 Chromebook Pixel 和 Pixel C 平板。不過,Pixel 系列一直的高售價作風,以及 Pixel 手機 649 美元的起售價也讓 Google 從此拋棄低價手機路線。Nexus 的意義或許在於推動 Android 生態的向前發展,而 Pixel 的出現也意味著 Google 想掌握硬體研發的主動權,並且涉足中高端手機領域。

還有曾經在 2012 年推出的 Google Now,之後逐漸演變成 Google Assistant,在最初只能提問和回答的基礎上,Google Assistant 具備深度學習能力,以一種更加口語化的形式與用戶進行雙向對話和聊天。

對於 Google Lens 和 Google Photos,我們可能並不陌生。作為更早期的圖片識別工具,Google Goggles 做到讓用戶拍一張著名地標的照片來搜索關於地標的信息,或者拍一張產品條碼的照片來搜索關於產品的信息。不過,在 2017 年,Google 發布了一個相似的應用 Google Lens,並且內置了 Google Assistant。一年之後,Goggles 項目被關閉,用戶被導流到 Google Lens 或者 Google Photos 中。

在這次被戲稱為「春季大掃除」的產品線削減中,除了 Inbox、Google+,Allo,Goo.gl URL Shortener(2009-2019)縮寫服務也沒能幸免於難。因為終止的軟體和服務數量過多,Google 也被眾多網友戲謔稱為「自砍手腳專業戶」。

在被砍的諸多產品中,很多在關停之時仍然有著大批的擁躉,宣告產品即將關停的那一刻,Google 也收到了用戶們的瘋狂的抗議和緬懷。從某種程度上,這些產品關停時引起的反響,也證明了它們本身並非失敗品的事實。

就像《極客之選》的專題

「極客博物館」

所說,那些陳列在博物館裡的產品或許已經過時,「但它們所產生的影響,給日後產品帶來的啟發卻是歷久彌新的」。

圖片來源:SEO Hacker、視覺中國、Google

責任編輯:宋德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