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宅男的養成:寧與遊戲為伍,不願找個女票

文 | 付一夫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級研究員

一場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將“宅經濟”引入了大眾視野。

近期,舉國上下的延遲復工與居家隔離觀察,使得絕大多數人都不得不長時間宅在家中。受此影響,各種與“宅”相關的經濟活動紛紛興起,線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遊戲影視、視頻娛樂等一眾行業都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不少分析人士將這種“宅經濟”視為加速新興商業模式變革的催化劑。

其實,“宅經濟”並不是新鮮事物,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流行開來,這裡面除了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原因之外,還離不開“宅文化”的日益滲透。雖然不少人都對“宅經濟”略知一二,但對於“宅文化”的來龍去脈卻較為陌生。

而這,便是本文撰寫的目的所在。

“宅文化”的前世今生

一般認為,“宅文化”源自於日本。漢語中的“宅”,指的是住所、住宅;而日語中的“宅”,則是“禦宅族”(英文為Otaku)的縮寫,這是由日本著名漫畫家中森明夫於1983年提出的,用以描述那些癡迷於動漫並全身心投入的群體。

“禦宅族”這一名詞,於90年代初期傳入我國台灣省,史學者李衣雲將其翻譯為“繭居新人類”;到了2003年,藝術家曹明正在日本漫畫《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的譯文中,根據日文的漢字寫法,正式採用“禦宅族”的翻譯。而後,“禦宅族”逐漸在大陸流傳開來,並伴隨著城鎮化的深入與互聯網的普及,逐漸衍生出所謂的“宅文化”。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演變,今天的“宅文化”更多是強調對於私人空間、專注精神與獨立感受的追求,它既是一種超越血緣、地緣等傳統社會組織結構的新型社會關係表現,又是個人化消費社會的一種象徵。

儘管“宅文化”帶動了外賣、快遞等行業的興起,還儼然成為了一種頗為流行的時尚,但鮮為人知的是,“宅文化”的最初內涵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這從中森明夫對“禦宅族”群體的描述中便可獲悉一二:

“運動完全不行、下課休息的時候總是窩在教室裡、躲在陰暗的角落裡玩著將棋的那些家夥”;

“不是營養不良、瘦不拉幾的瘦子,就是胖到臉上的眼鏡鏡架都陷到肉裡的胖子”;

“帶著猥瑣的笑容買著蘿莉控同人誌的、漫無目的的四處亂晃的……”

不難體會到,中森明夫的定義中有著濃重的歧視,認為“禦宅族”就是一群沒有內涵、外表邋遢、生活頹廢的動漫迷。恰逢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ACG產業(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很多青少年學生、無業者以及在職工作者都因沉迷於遊戲動漫而影響了學業和工作,就連日常生活交際中也頻頻出現問題。

最令人瞠目的便是1988~1989年發生的連續幼女誘拐殺人事件,凶犯宮崎勤具有明顯的“禦宅族”屬性。該事件引起日本社會嘩然,“禦宅族”的社會形象一落千丈,甚至被人們視為色情、抑鬱症和凶殺的象徵,全國各地抵製動漫和“禦宅族”的示威聲討活動不斷,ACG產業也遭受重創,以至於連續數年都沒有任何可以流傳後世的經典動漫作品問世。

到了1996年,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動畫公司Gainax創始人、自稱“禦宅王”(Otaking)的岡田鬥司夫發表了著作《禦宅學入門》,力圖為“禦宅族”正名。他聲稱,“禦宅族”是一群具有高度信息搜索和解讀能力、具有永不滿足的進取心和自我表現欲的人,“在影像信息全面爆發的20世紀中,為了適應信息海洋而進化的對影像具有極高敏感度的新型人種……是日本文化的正統繼承人”。

而後,隨著日本ACG產業的復甦與“萌文化”的來襲,越來越多的作品流行於全球各地,“禦宅”一詞也變得家喻戶曉,大量的日本ACG粉絲都以“Otaku”自稱,並對此報以自信、自豪的心態。至此,“禦宅族”終於開始被社會所認可,進而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宅文化”模樣,那便是:

“每天家辦公室家,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沒有人打擾,也不用看人臉色,打開電腦,一切都有了……”

“宅文化”背後的驅動力

那麽,又是哪些力量在推動著“宅文化”的興起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互聯網的大發展。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是影響人與改變人最為重要的因素。當今社會的最大變化,莫過於互聯網大發展而引發的一系列變革。

在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幾乎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比如,想要購買日用品,只需打開手機動動手指便可下單支付並坐等快遞小哥送貨上門;餓了或者渴了,只需叫個外賣便可在半小時內送餐上門;閑得無聊,上網刷劇、刷微博、刷短視頻或者玩遊戲都可以打發時間……無數炫酷且富有人情味的App,不僅操作起來簡單流暢,還從各個方面便利著人們的生活,廣大用戶只需盡情享受自己的時間即可。

與此同時,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日益成熟,人們的工作學習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例如,通過雲辦公軟體,足不出戶便可實現居家遠程在線辦公;基於在線教育平台,即便不去線下課堂也能完成各項課程的學習。正是這些,為“宅文化”的壯大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也讓更多的人熱衷於“宅”在家中。

其二,生活壓力的增大。

當今社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人們的工作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生存壓力也與日俱增。尤其是一二線城市裡,受高昂的房價房租、子女教育的大額剛性支出等因素的影響,很多人都想方設法地開源節流,而最簡單的“節流”方式便是宅在家裡,即只要足不出戶便可減少一系列成本和不必要的開支。

另外,雖說外出旅遊與觀看文藝演出同樣是極佳的放鬆方式,但對於那些實際可支配收入並不是那麽高的人來說,與其在旅遊景點看人山人海,或是在演出現場聽著“躁動”的節奏,倒不如宅在家裡看劇打遊戲,既能滿足娛樂需求,又不會覺得無聊,甚至還可能會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獲得自信。久而久之,宅男宅女的隊伍越來越壯大。

其三,部分人的性格使然。

相比於上述兩點的“被動宅”,這應該算是一種“主動宅”。具體而言,並非人人都愛熱鬧,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喜歡獨處的人們而言,選擇宅在家中完全可以視為其內心深處的某種訴求。一個人的空間雖小,但卻是釋放自己的小舞台,也是尋找安全感與舒適感最好的港灣;既能展現出自己獨處的能力,又能在安靜的環境下審視自我並進行調節。而這些,都能給他們帶來思想上的升華、情感上的欣慰與心靈上的滿足。

“宅文化”的是與非

誠然,“宅文化”的發展是具有合理性的,其積極影響同樣有目共睹。

最為直接的表現便是本文開篇所說的“宅經濟”崛起,這也直接或間接帶動了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網絡訂餐、直播帶貨、快遞物流等眾多行業的進一步壯大,並成為賦能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對於宅在家裡的人們來說,他們能夠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自己的興趣點上,並通過互聯網手段獲取更多、更廣泛的有效信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他們還可以在一個安靜私密的空間裡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為社會默默地貢獻著自己的才識力量——就像那一篇篇的“10w+”爆文,以及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瀏覽量的短視頻作品,很多不都是“宅著”創作出來的嗎?

然而,“宅文化”並非完美無瑕,它在很多方面同樣也產生著消極影響,進而引發出一系列問題:

一方面,不利於融入社會。

如前文所說,現實社會的壓力讓很多人退縮,而網絡虛擬世界提供的獨特舞台則能在一定程度和形式上滿足人們實現個人價值的需求。熱衷於宅家的人們,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可以超越空間的距離,結交各方朋友,省去了傳統的面對面交際阻礙,在交往和處事時擁有選擇真實與隱匿的自由,這也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宅生活”的原因之一。

然而,就像一枚硬幣有其兩面一樣,這種生活方式也在客觀上造成了宅群體社交能力的提升緩慢或萎縮: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卻對真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漠不關心,還可能潛移默化地讓自己的性格愈加孤僻,甚至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從這個角度看,虛擬世界的積極活躍與現實世界的孤僻自閉可謂是極端反差,這是“宅文化”的重大隱患。

另一方面,不利於身心健康。

我們知道,電腦、手機與互聯網是宅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長期沉浸於其中,飲食作息不規律,很容易誘發各類疾病。例如,“伏案族”與“低頭族”們易患近視、頸椎病、“滑鼠手”等病症,尤其是頸椎病、腰椎病等原本屬於五六十歲人群的常見病,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這些年輕的“宅”群體之中。即便很多宅男宅女們暫未出現各種症狀,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是處在亞健康的狀態之下。另外,長時間的“宅”很難被認為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一味追求自我感受卻“消極避世”,甚至還可能形成沉迷虛擬、冷漠與缺乏愛心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不僅如此,互聯網並非只是天堂,上面各種信息的良莠不齊還在很大程度上挑戰著年輕人的識別能力與自控力。有調查顯示,在上網的學生當中,真正學習的只有兩成左右,而絕大多數人都在玩遊戲、聊天交友與瀏覽網頁,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因此,如果宅家的年輕人缺乏引導和自我管理能力,他們的健康成長很容易受到影響。

除了這兩點之外,過度的“宅”還可能製約國民經濟發展,尤其是不利於提高人口出生率。需知,眼下我國的少子老齡化態勢正日益嚴峻,人口出生率連年創下新低,此時,“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口號被一再提及。然而,很多深受“宅文化”影響的年輕人們往往因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而“忘記”了談戀愛,不少宅男更是寧願坐在電腦前打遊戲,也不願意去找個女朋友。這便間接導致了結婚率的降低與新生兒數量的減少,進而影響國民經濟走勢。

而上述種種,都應該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

尾聲

科技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當今社會正變得日益多元化,敞開胸懷擁抱變化是大勢所趨,而勇於接納以“宅”為代表的不同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樣是個人選擇的權利,對此應予以尊重。不過,我們還是要看到“宅文化”的弊端所在,對於宅男宅女們的正確引導更是極為必要。

在此,筆者嘗試給出三點建議,供君參考:

第一,尊重年輕一代追求個性與獨立的生活方式,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肯定他們值得肯定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將“宅”等同於自閉、孤僻與無所事事。

第二,要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鼓勵宅群體們多參與社會交往互動,多與他人溝通合作,提高自我控制與自我規劃的能力,用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對日常生活。

第三,把握好“宅”的度,避免形成年輕人過於封閉的生活狀態,同時應加強體育鍛煉,調整飲食作息,與亞健康說再見。

最後借用一個段子來結束本文:

“世界上最扎心的事兒,莫過於扭扭捏捏到了線下,卻猛然發現自稱肥宅的群員裡,只有自己又肥又宅。”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請順手給個“在看”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