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聯用區塊鏈建資訊共享平台 為放貸機構嚴防老賴提供新途徑

長期以來,借款人信用記錄的完整性與可查性一直是放款機構的痛點與難點。經驗豐富的“老賴”們總能想到各種各樣的方式靈活躲避來自銀行、第三方或互聯網金融平台的征信查詢,掩飾自己逾期、騙貸等失信行為。為提高信用風險防範水準,行業內機構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建立應對機制,而區塊鏈技術無疑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國銀聯基於區塊鏈的風險資訊共享平台便由此落地。

此前,金融機構間的失信人資訊共享是依托互聯網金融支付產業安全聯盟實現的。“但實際上,我們遇到了種種困難,特別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對資訊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中國銀聯風險控制部高級主管陳晨告訴澎湃新聞,早在2014年,銀聯就開始做信用資訊共享的嘗試,當時的方式是把自己的數據集中起來向聯盟秘書處報送,由秘書處整理進一個中心化數據柯瑞,希望由此實現機構間的共享。

然而,這種傳統的數據分享路徑面臨這樣一些痛點:機構直接提供原始數據,喪失了數據控制權;信用資訊通過網絡傳輸並集中存放,對數據安全的要求很高;數據批量集中報送,更新頻度有限,時效性較差;資訊在機構間免費共享,各機構的單體貢獻難以評價,長期影響參與的積極性。

同樣的事情用區塊鏈技術來做就能收到不同的效果。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如果一個機構想做客戶資訊查詢,可以向鏈上所有機構(區塊鏈節點)發起廣播,節點將給出相應的反饋結果。區塊鏈上資訊的不可篡改性也讓查詢結果的準確性有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區塊鏈上飽受詬病的激勵方式——“發幣”,也轉換成了“發積分”的形式,即根據查詢結果的命中率記積分。“查詢命中誰的數據,就要給誰轉移積分;自己的數據被別人查詢命中,也可以得到別人的積分”,陳晨解釋道,“這樣公平性就有了保障,機構間定期進行積分軋差,後期銀聯也會幫助機構做資金的結算或者資金的轉移,幫助機構實現數據的價值收入。”

根據上述思路,中國銀聯和京東金融(京東數字科技)已經在2017年聯手建立了基於區塊鏈的資訊共享平台,通過名為BU-F的系統架構實現證書管理以及節點的監控。參與機構分別部署區塊鏈應用到本地節點,通過網絡配置,下發證書構建區塊鏈網絡。在各個機構的節點上面會包括區塊鏈的账本、智能合約以及區塊鏈服務,其中區塊鏈服務系統包括查詢服務、運營管理服務。試驗期的區塊鏈資訊共享平台接入了銀聯和京東兩家的風控數據,行業內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跨機構數據分布式存儲及查詢系統由此產生。

陳晨表示,系統的初期規劃是將包括交易欺詐名單、高風險账戶名單、行銷作弊名單及電信網絡詐騙名單等四類資訊等在內的信用資訊,對參與機構開放。這四類資訊也可基本滿足各共享機構通過账戶、交易設備、交易網絡特徵、人員資訊等多維度對疑似風險交易進行實時查詢判定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避免交易欺詐、行銷作弊、洗錢犯罪、惡意刷單、機器注冊等風險發生。

目前,該系統已經上線,查詢TPS(每秒事務處理量)超過130,查詢反映的時間20毫秒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整個機構正常業務的需要。系統的基本管理由中國銀聯、京東數字科技及特邀機構組成的運營協調委員會負責,機構的加入,共享數據的規範,相關管理辦法的制定,包括後續的一些數據類別的擴展,以及查詢積分的定價都是由管理機構制定。日常運營則由銀聯和京東數字科技共同完成,包括新機構的接入測試、資金清算、差錯處理、日常谘詢等。

下一步,成員機構之間還會將更多的資訊納入共享範圍。而銀聯作為中國最主要的卡組織,也希望將互聯網金融支付產業安全聯盟中100多家機構的資訊整合上鏈,構建一個行業合作的生態圈,實現更高的效率。“只要互聯網金融支付產業安全聯盟的成員機構願意遵守我們的規定和國家對個人隱私的要求,承諾能夠根據後續積分的轉移進行按時的付費和資金轉移的動作,就都能進入系統”,陳晨說道。

“區塊鏈技術分布式的方式,是解決目前行業資訊共享痛點的希望”,陳晨說道,這種去中心化結構也充滿了挑戰,打破了以往業內合作的模式。區塊鏈分布式思維要求所有參與機構需要對自己的業務流程和系統能做一些相應的轉變,才能更好的契合新的機制。同時,陳晨相信,此舉是支付行業應用區塊鏈技術的有益嘗試,將為日後直接在支付中的應用提供經驗積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