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師之路:文徵明書法風格是如何演變進化的?

總第一五七二期;歡迎關注。

文徵明一生勤勉,終身書課,從未輟筆。少年時曾因書法不佳而影響仕途,之後刻意臨習,以勤補拙,終成為明代中期詩文書畫集大成者。文徵明書法造詣深厚,兼擅篆、隸、楷、行、草諸體。至九十歲高齡猶能伏案做蠅頭小楷,可見其非凡功力。

文徵明自小就異常勤奮,從少年時期“書法不佳”至耄耋時期的書法大家,享有高壽的文徵明晚年書法愈加精深。而僅從單一作品很難體會這種變化,需把文氏早中晚期作品放到一起比對,則不難看出其“人書俱老,越老越精”的突破(本文選取部分國內博物館館藏精品,分類比對,意在研習文征明的書法藝術的演變和特點。)

░ 文徵明書法風格的演變:

在文徵明長達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大致可分為:

五十歲之前的早期(遍臨諸家)

五十至六十歲的中期(融會貫通)

七十歲後的晚期(巔峰境界)

文徵明四十二歲後以字行,故著有“文壁”款者均可視為早年作品,如:

三十五歲作《隸書跋范庵書石湖詩》(台北故宮藏後簡稱:台北)、《隸書毛先生踐行詩》(天津博物館藏)、三十八歲作《雨餘春樹》題跋(台北)、《唐寅對竹圖卷》題跋(台北)、三十四歲作《元趙孟頫尺牘二貼》(台北)、《綠蔭草堂圖》、四十二歲書《書太上常清靜經》(台北);

中期作品:

六十歲書《草書千字文》(台北)、六十歲《赤壁賦》(北京故宮後簡稱:北京)、六十六歲《四體千字文》(台北)。

晚期精品:

七十二歲《臨沈石田金雞圖》跋(蘇州博物館)、八十歲作《自書七言律詩》(台北)、八十二歲《書醉翁亭記》(台北)、八十六歲《後赤壁賦》(北京)、八十九歲《書前後赤壁賦》(台北)、八十九歲《獨樂園記》(台北)、九十歲《題宋高宗賜嶽飛手敕詞》(台北)。

░ 下面我們分不同的書體來看文氏書法風格的演變和突破:

#1

隸書

「早、晚期變化不明顯」

文徵明的隸書在當時頗有盛名,王世貞評其隸書:“得鍾繇、梁鵠之法。”

其隸書作品傳世不多,早期作品如三十五歲所作《隸書跋范庵書石湖詩》,結構嚴整,轉折平硬,圭角銳利,挑筆、捺筆筆端出現分叉;後受唐代徐浩及元代吳睿等書家影響,法度嚴謹,瘦勁圓潤,如《隸書毛先生踐行詩》。

《隸書跋范庵書石湖詩》 《隸書毛先生踐行詩》

#2

小楷

「成就最高」

文徵明的小楷名譽海內,其子文嘉雲:“文氏小楷雖自《黃庭》、《樂毅》中來,而溫純精絕,虞、褚而下弗論也。”。可知文氏小楷取法晉唐,而精研諸家筆法。蘇軾曾曰:“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潔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余。”指出小字書法貴在開闊中不失間架結構。文徵明在《停雲館帖》的跋文中,也有這樣的認識:“小字貴開闊,字內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另外文徵明一生勤勉,每日書課不輟,九十歲高齡猶能於燈下作蠅頭小楷,可見書法功力深厚

文徵明的小楷,早期宗法鍾繇、二王,結體寬拙、尚留隸意,如三十四歲書《趙孟頫尺牘二帖》跋文;四十二歲書《書太上常清靜經》入趙孟頫筆意,起筆及橫捺處尖細,結體寬舒秀逸,筆法靈動多變;四十四歲作跋《歐陽修付書局帖》近鍾繇、倪瓚、結字寬正,筆勢勁利,豎筆開頭與捺筆中段常帶有趙孟頫風格的裝飾性弧線;

文徵明中期小楷如六十歲作《前赤壁賦》結體寬博,脫隸意而出高古氣韻

晚歲小楷如八十二歲作《書醉翁亭記》結體嚴密,疏密有度,力透毫端,似有率更之險峻,更有鐵畫銀鉤的晉唐遺風,為晚年精品。又如八十六歲作《後赤壁賦》結體瘦勁,圭角盡去,簡質精妙。

左到右依次為:

34歲書《趙孟頫尺牘二貼》

42歲《書太上常清靜經》

44歲《歐陽修付書局貼》

60歲《前赤壁賦》

82歲《書醉翁亭記》

86歲《後赤壁賦》

關於文徵明在楷書歷史上的地位,萬歷時的《五雜俎》曾作出過中允的評價:“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徵仲線上,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具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3

行書及行草書

「傳世作品量最多,風貌變化最大」

文徵明傳世草書作品較少,存世偽作最多而流傳量最大,風格轉變最明顯的是行書。文徵明的行書宗法宋元各家,得二王、智永筆法,兼融蘇、黃、米、趙(孟頫)、及《聖教序》筆法。資媚遒勁兼而有之,自成一體。

文徵明早期行書多署“文壁”款。如早期“文壁”款《松下聽泉圖》跋文;三十八歲作《雨餘春樹》跋文,四十四歲所作《疏林茅屋》跋文。三幅書畫上的跋文均為早期書法,筆觸清秀細弱欠沉著,提按不明顯,字勢拉長,圈轉牽連處顯得局促而生澀;

38歲作《雨餘春樹》跋文

早年“文壁”款《松下聽泉圖》跋文

44歲所作《疏林茅屋》跋文

中期作品如:六十歲作《草書千字文》、六十歲作《秋葵折枝》跋文、七十二歲作《臨沈周金雞圖》跋文,運筆漸沉著穩健,線條變化多樣,牽絲自然;

60歲作《草書千字文》

63歲作《秋葵折枝》跋文

72歲作《臨沈周金雞圖》跋文

晚年作品尤精,如八十五歲作《行書西苑詩》,書法回歸二王筆意,遒勁中帶姿勢,結構嚴謹。八十九歲書《獨樂園圖並書記》,結體寬舒圓潤,去盡少年圭角,牽絲黏連,圓轉映帶,飛白自然不失沉著,溫潤而遒媚,為晚年難得之精品。而九十歲所作行書《張一川小傳冊》則辭世當年所書,結體疏朗,行筆流暢,提按分明,無絲毫怠意,更現實出文徵明業精於勤的書課精神,令人佩服。

晚年小字行草如嘉靖年間王世貞在《文先生傳》中記文徵明學書,“無所不規,仿歐陽率更、眉山、豫章、海嶽,扺掌睥睨。”晚年的行書,突破了早年結字細弱,提按變化少,連筆處纖弱不生澀等弊病,筆觸日漸成熟運筆沉著穩健,其日日用功,以勤補拙,而能登峰造極,傳為佳話。

85歲作《行書西苑詩》

89歲書《獨樂園圖並書記》

90歲所作行書《張一川小傳冊》

#4

大字行書及行草書

山谷筆意

文徵明中晚期的行草書,除了趙孟頫、二王一路唯美資媚的書體外,常有筆意稍縱的黃庭堅風格的行書,尤為大字行書。結體開張,運筆蒼勁,有平正中求險絕的筆意。

如九十歲作《題宋高宗賜嶽飛手敕》作品為文氏暮年之作,以長筆外拓的山谷風格書寫,蒼拙遒勁,可知其耄耋期依舊蒼勁有力,毫無渙散之態。

90歲作《題宋高宗賜嶽飛手敕》

#5

尺牘

文人本色

文人除了常見的書、畫作品外,還常有一類稱為“尺牘”的書法作品,在當時可能只是文人間的問候信函或者家書,後人作為書法作品保存下來,“尺牘”不類書、畫作品,是在比較輕鬆的狀態下書寫的,更能表現出書者本人的書風筆觸。

蘇州博物館藏《行書尺牘冊》對於考察文徵明歸隱後的生平有重要價值。

文徵明《行書尺牘冊》(蘇博)

░ 綜上所述:

文徵明精研各體書法:

篆書取法李陽冰;

隸書學習唐人而去其肥潤,求古拙之美。

行草宗宋元各家,得智永筆法,融合蘇、黃、米、趙(孟頫)筆意,資媚遒勁兼而有之。

小楷上追晉唐,成就最高。其結體修長妍美,筆法靈動者,學習趙孟頫、二王、歐、虞;而結字較寬,平正樸拙,略帶隸意的作品則近鍾繇、倪瓚的古風。

大字行草率性縱逸,留山谷氣息。文徵明早年書作芒穎甚露,晚年則盡去圭角,剛健秀勁,越老越精。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評文徵明書法:“於整栗遒勁中,不失虛和舒徐意致。” 文徵明承襲鍾繇、二王、智永、趙孟頫的書風,又有別於趙孟頫輕柔圓渾的中鋒,亦非蘇軾、黃庭堅那樣雄健,而在虛和舒徐中蘊含著文人堅韌的氣質。再加上文徵明文壇領袖的個人魅力,又具詩、書、畫、印之全才,故在明代中期蜚聲海內,學者眾多。

【文徵明評傳】

01、文徵明的淡泊人生

02、文徵明,“文風”所及400年

03、“生子當如文衡山”,他為什麽如此優秀?

04、文徵明山隨的筆墨特徵

05、文徵明是如何學習倪瓚的?

06、除了書法,文徵明還有更多偉大藝術貢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