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偏見”才是立身處世的社會規則?

新書推薦:《渺小的偉大》

從小,魯斯就知道,她和別人不一樣。

她的皮膚是黑色的,媽媽給白人家庭做保姆,供養姐妹倆讀書。

魯斯發奮努力考入醫學院,成為一家大醫院的婦產科護士。一天,在她給新生兒進行例行檢查時,卻被上司告知,嚴禁接觸這個嬰兒。

原來,嬰兒的父母信奉白人至上,強烈要求魯斯(非裔美國人) 遠離他們的孩子。

第二天,魯斯到醫院加班,在手術休息室裡,她發現昨天護理的那個嬰兒突然出現呼吸困難。

護士的本能驅使她立刻準備予以急救,但一秒鐘之後她猶豫了,她想到了那道禁令,同時阻止她的,還有她內心長久以來對偏見與歧視的憤恨。

她沒想到的是,更可怕的命運,正躲在背後虎視眈眈……

本書書名取自馬丁?路德?金的語錄:

If I can not do great things, I can do small things in a great way

渺小的偉大:黑與白的界限

文 |墨涅 業餘撰稿人

長期以來,種族問題都是困擾美國社會的一塊痼疾,這塊痼疾就像是一顆隱形的定時炸彈,一旦被引爆,常常會導致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而現代傳媒又將這種矛盾點加以推波助瀾的“演繹”,很多時候,我們從各種新聞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已經是被傳媒塑造、操控的事件,而這種我們毫不自知的對整個事件的觀感,已經帶上了深深的偏見的烙印。

美國作家朱迪.皮考特於2018年推出的《渺小的偉大》是一部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審視自我、反思自我並與內心深處的自我進行抗爭的有力作品。小說從黑人護士魯斯、白人父親特克、魯斯的辯護律師肯尼迪(白人)的三重視角出發,以產婦的生產過程(分娩早期、分娩活躍期、轉變、臨盆和新生)為每章的標題,精準而動人的繪製出一幅三維的、立體的、起伏的“心電圖”。

有著近二十年產科經驗的新生兒護士魯斯(黑人)被指控為蓄意謀殺一位白人父親剛出生的兒子。這部小說講述的故事是如此簡單而直接,它不像某些鴻篇巨製,動輒跨越幾十年光陰;也不同於某些頗具野心的作品,用過於分散雜亂的視角和難以記憶的人名和地名來“故意”擾亂讀者的思緒。它是如此直抵人心,在小說的開篇,就將讀者拋入了一個兩難的困境:到底是應該履行自己身為護士(救死扶傷)的天職?還是接受命運和偏見的安排,對生命漠然視之?這個在常人看來似乎不容置疑的選擇,是貫穿整部小說的中心議題,作者朱迪.皮考特很睿智的,將這個略有些刺眼的議題隱藏在三位當事人的交鋒之中。或者可以這樣說,作者著力刻畫的三位當事人的心理的微妙變化讓這一簡單而明晰的議題演化為超越一般倫理意義上的觀念抗爭、思想搏鬥和對生命角色的重新審視。

如果用三種顏色分別代表三位當事人的話,魯斯的顏色是天藍色,象徵了對於自由和公正的追求。魯斯的章節描寫最為細膩:魯斯對於兒子深沉的愛、對於自己職業的尊重、對於生命的敬畏、在最後一刻庭審時敢於直面自己的勇氣,都讓讀者深切的感受到這個黑人女子的堅毅與勇敢;而代表魯斯的白人辯護律師肯尼迪,在小說的最後幾章中,才愈發顯示出她奪目的亮光,她的代表顏色是深紅色。作為一位白人女性,生活在“白人至上”的國度,理所當然的不用承擔偏見導致的後果,但律師的職業意識告訴她:這不僅僅是與當事人並肩站在同一戰線,而是與她共同分享那些無可名狀的創傷體驗,對她的人生遭際感同身受,這已經超越了形式上的“盟友”,演變為一種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而正是最後肯尼迪徹底了解了魯斯因膚色造成的生活差異,她才明白了這場官司不僅關乎魯斯個人的命運,而且關乎整個社會的未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也是較為複雜的形象,是起初秉持著“白人至上”主義的父親特克,他的顏色是咖色。小說用極大篇幅來描寫特克早年激進的生活經歷,他痛失愛子之後與妻子魂不守捨的生活現狀,這些細致的描寫,都為特克最終的靈魂轉變埋下伏筆。

當今醫學的發達已經讓無數新生兒免遭出生時的厄運,雖然技術手段在不斷提高,但還是有一些細節容易被人忽視。如果說,剛開始,黑人護士魯斯與白人父親特克只是在倫理和情感的刀尖上狹路相逢,那麽到了小說的結尾,則是對於真正的專業水準、對於整個醫療系統、司法系統和社會運作機制的精準描摹。雖然小說的後半部分充斥了大量晦澀的醫學名詞和冰冷的庭審過程,但我們有理由堅信,這是為了使這部小說從科學性和專業性上來說完美無缺。細膩的情感描寫和陌生的醫學術語更加烘托出這三位主人公迥然相異的個人形象——我們欣賞魯斯身上那追尋公正的天藍色氣質,將我們人性中的懦弱暴露在強烈的陽光下;我們也欽佩肯尼迪對於魯斯的支持,她切實履行了一個辯護律師的職責,不僅僅是一份責任,更是對於生命的體認;我們對白人父親特克懷有複雜而深刻的情感:如果說,魯斯因為這個案件,差點喪失了名譽和工作,那麽特克則失掉了整個世界,只能在一片坍塌的廢墟中重獲新生。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朱迪.皮考特奉獻的都是一部執著頑強、熱情充沛、情感真摯、細節到位的小說。正像書的扉頁上說的那樣:“毫不留情的榨出我們每個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

《遺願清單》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國社會在發展的進程中也在努力通過各種途徑“美化”這種因膚色而帶來的種族之間的裂隙。早年的電影,如《為黛西小姐開車》,到近兩年的佳片《遺願清單》,都是通過一黑一白的形象搭配,來表達黑人與白人之間溝通的可能。這些文藝作品不斷湧現的背後,已然昭示出社會深層次的矛盾正蓄勢待發。

朱迪.皮考特的文本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暗湧,我相信,當我們再次看到因種族問題帶來的傷害時,我們都會想到朱迪,想到《渺小的偉大》這部作品,它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範本。

最可怕的,不是我們身處遍布偏見的社會,而是每一個人,在面對這些偏見時,從心底裡認定這些“偏見”才是立身處世的社會規則,從而將這些偏見化為自身自然而然判定一切事物的標準。

站在黑與白之間的灰色地帶,究竟是該跨向黑色的一邊,還是邁向白色的一邊?

讀點文藝 很有必要

鯉newriting | 讀書 文藝 生活

(微信公號:newriting200806)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