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三方支付“斷直連”這一刀 誰受傷和受益?

據21世紀經濟報導,3月31日晚間,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合規清算的路上,網聯先發跑通第一筆交易,由“渤海銀行”作為收單方發起的一筆1.88元的微信支付交易,“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參與轉接,最終成功支付。

銀聯緊隨其後,4月1日早上,銀聯公告稱,中國銀聯與財付通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

銀聯、網聯在微信支付齊發力,而距第三方支付“斷直連”大限也只有三個月,第三方支付機構有人歡喜有人憂。另一方面,銀聯、網聯結算業務相似,二者對結算這塊蛋糕恐怕也有一番計較。

結算蛋糕與監管風險

在之前,官方結算機構只有銀聯一家,負責線下支付的清算工作。銀聯的轉接清算模式業務流程是收單-轉接-清算,涉及髮夾機構、收單機構和轉接清算平台三方,按照7:2:1的比例進行分成。銀聯作為唯一的轉接清算平台,可以穩拿一成的刷卡手續費,同時還可以向收單機構收取萬分之二的銀聯品牌管理費。

但這種分成機制讓收單機構的獲利甚微。2013年左右第三方支付曾呼籲由7:2:1改為5:4:1,在呼籲整改無果之後,第三方支付開始選擇繞過銀聯,直連銀行。銀聯作為官方轉接清算組織,在快速增長線上支付上,成為被邊緣化的存在。

虎嗅作者薛洪言曾分析:

當時第三方支付和銀行打交道多在分支行層面,支付機構備付金可以增加銀行存款,直連模式下,銀行願意降低費率甚至免收一些費用。由於無需向銀聯繳納轉接清算費和較低的銀行收費,第三方支付收單機構可以在向特約商戶低收費的前提下實現盈利,皆大歡喜

2013年的調研數據顯示,在線上支付業務中,非金融機構向銀行支付的實際手續費率平均僅為0.1%左右,大大低於銀聯網絡內0.3%~0.55%的價格水準。曾有數據顯示,因第三方機構結算繞轉銀聯,導致銀聯每年手續費損失約30億元,顯然是很大的一塊蛋糕

繞過銀聯,自己完成清算工作,第三方支付清算沒有相應的授權和監管,央行無法監控資金流向,讓詐騙、洗錢等犯罪行為有了可乘之機,第三方支付這種操作是央行不可能不允許的。

為此央行成立網聯平台,負責線上支付的清算工作,並發布《關於規範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管道接入工作相關事宜》等相關通知和規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斷開與銀行直連,必須通過合法清算機構完成清算,2018年6月30日將關閉第三方非銀行支付機構主要代扣管道。

簡而言之,第三方支付必須通過銀聯或網聯進行清算。而在“斷直連”之前,銀聯和網聯爭相進行清算服務,針對銀聯和網聯相似的清算業務,北京商報《新規實施,網聯銀聯正面交鋒》一文認為:

銀聯在送走了支付巨頭的三方競爭模式後,又迎來了網聯的競爭。也因如此,自網聯籌建消息傳出後,市場中一直有聲音認為,兩家清算機構之間可能會存在業務重疊。對於銀聯來講,此前有觀點認為,目前線上線下業務界限並不明確,銀聯失去了在銀行卡清算基礎上也做互聯網支付清算的機會,這塊業務拿不到了。不過,目前看來,銀聯並不甘心放下這塊蛋糕。

而銀聯和網聯也各有優勢,薛洪言認為,網聯與第三方支付機構有股權關係,且是純粹的清算機構,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沒有競爭關係;而銀聯既是清算機構又有支付機構,與第三方支付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但也有分析分析人士認為銀聯有十幾年的線下收單經驗,在運營經驗和管道資源上更具優勢。

整體上來講,易觀分析師王蓬博認為,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清算市場競爭者增加,費率會走向市場化,支付機構的成本會降低,享受的服務會比之前更好。

大限在即,誰焦慮,誰受益?

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新規的實施並沒有實質影響,但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則是傷筋動骨的一刀。在現有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格局下,支付寶和財付通佔據了第三方支付90%的市場份額,二者也將是受“斷直連”新規影響最大的兩家。

一方面銀行直連的低費率不複存在,更重要的是斷掉銀行直連後,用戶規模不能再成為增加銀行直連數量的砝碼,改變了大小支付平台不同“玩法”的現狀,從制度上挖倒頭部第三方支付的壁壘。

新規讓第三方支付在上遊的競爭回歸公平,支付場景會成為第三方支付發展的首要因素。

在過去的一年裡,阿里和騰訊都在線下“買買買”,線上消費格局逐漸趨於穩定,線下支付場景成為二者的必爭之地,二者不僅布局零售、出行、外賣餐飲、生活繳費等高頻消費入口,甚至在某些商超出現了“二選一”的現象。當然這不僅是支付場景之爭,也是用戶消費數據之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曾公開表示“這對較為弱勢的小型支付機構是個利好”。但新規可能會讓阿里、騰訊受影響,會讓小型支付機構有公平競爭環境,卻未必能改變第三方支付市場。

支付寶和財付通的龍頭地位很難撼動,據公開數據,支付寶用戶數量超過4.5億,微信支付用戶數量超8億,阿里和騰訊在分別扎根電商和社交領域的同時,也在不斷通過收購拓展生態版圖,增加支付入口。馬化騰曾表示布局零售的原因之一是“對支付有好處”,二者也都捨得花錢買更多的流量、場景,即使有銀聯背景的雲閃付也未能打破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強對峙的格局。

除了阿里、騰訊,也有其他擁有高頻支付場景的企業,例如美團和滴滴,但很難讓消費者選擇新的支付入口,在點美團外賣時,有很多人選擇使用美團支付?美團和滴滴在外賣餐飲和出行等方面有高頻的消費服務,同時還在不斷拓展消費場景,但即使做透自身業務,也很難有能力再延伸和佔領到其他場景。

而在網聯的股東出資表上,除了阿里和騰訊,也發現了京東、萬達、百度、順豐、網易、盛大、小米等企業的身影,但同樣,難以延伸規模,都很難說有能力突破現有格局。

還有一類支付勢力是終端硬體企業,例如小米、華為和蘋果等,NFC技術銀聯已推動多年,仍沒有做起來。NFC 支付技術的好處是無網絡也可以使用,如在小米、蘋果支持地鐵卡。但缺點也很明顯,需要硬體支持成本比二維碼要高,隻支持近場支付,無法掃碼支付,場景有限。

總結以上,第三方支付的關鍵還是在於支付場景的支持,這一點支付寶和財付通優勢明顯,老格局很難打破。銀聯和網聯的角力,會讓清算費用市場化,對第三方支付是好事,也對中小支付機構是利好,但斷掉銀行直連之後,中小型第三方支付中仍很難有新的挑戰者出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