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借互聯網讓古老非遺“活”起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年畫”第四代傳承人鍾星琳正在創作。 受訪人供圖 攝

中新網長沙12月23日電 題:中國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借互聯網讓古老非遺“活”起來

記者唐小晴

“大家好,年畫小姐姐今天介紹灘頭年畫製作。它的特點是用十多道程式製成的手工土紙印刷……”每天中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年畫”第四代傳承人鍾星琳都會在長沙雨花非遺館的灘頭年畫高臘梅傳習所直播“推銷”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屬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有“中國民間美術一絕”之美譽,距今300多年歷史,系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外國友人體驗“灘頭年畫”。 受訪人供圖 攝

隨著工業現代化進程強烈衝擊農耕文明,灘頭年畫面臨市場急劇萎縮、傳統藝人改行的困境,加之老一輩刻版高手相繼逝去,灘頭年畫品種驟減。

面對嚴峻的傳承形勢,出生於灘頭年畫世家的“90後”鍾星琳毅然辭掉白領工作,返回老家向身為灘頭高臘梅年畫的第三代傳承弟子的父親拜師學藝。

與父輩們不同,鍾星琳將灘頭鎮的老作坊、製作年畫的器材等“搬”上了互聯網。“直播讓灘頭年畫出名了!”鍾星琳想不到傳統文化也能成為“網紅”。她還嘗試了微信公眾號、淘寶店鋪和抖音短影片等移動互聯網傳播方式。

近年來,中國非遺文化傳承人隊伍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像鍾星琳一樣的新生代傳承人借互聯網讓古老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在這些年輕人手中,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有了新靈感、新活力。

銅官窯始於東漢,盛於中晚唐。在長沙望城這座“千年窯都”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長沙窯銅官陶瓷燒製技藝最年輕的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劉嘉豪“玩”起了傳統的“柴燒”,還利用網絡為銅官窯增添“潮范”。

“三年前在貼吧上記錄嘗試柴燒製陶的實驗,後來通過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展示技藝和作品,收獲了一大批粉絲。”今年25歲的劉嘉豪每次柴燒開窯直播都有近千人觀看,網友還直接在線下單心儀的陶器作品。

劉嘉豪說,互聯網就像橋梁,不僅能讓世界各地陶藝工匠都來了解銅官窯,銅官匠人也可學習更多外面的工藝和文化。“兩者發生碰撞,銅官陶器才能與時代高度接軌,才能煥發生命力。”

湘繡製作。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供圖 攝

在流行文化尤其是外來嘻哈文化的衝擊下,中國戲曲面臨“曲高和寡”的窘境,不少藝術門派遭遇“傳承難”“年輕人不關注”等難題。

蔣珂是中國昆曲傳承人第五代,也是中國最年輕的昆曲青年藝術家。她發布了一段戲腔版的抖音古風紅曲《我的將軍啊》,短時間內獲16萬多的點讚量,不少網友感慨“戲曲戲腔多美啊”“中華藝術果然博大精深”。

“通過短影片中昆曲演員優美的身段和動人的唱腔,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用戶有機會與傳統文化面對面,直觀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之美。”目前蔣珂在抖音擁有60多萬粉絲,獲讚超100萬。

湘繡雙面繡《虎頭》。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供 攝

當非遺成為“網紅”,古老的藝術散發出全新的時代魅力,許多年輕人開始願意了解、接觸、傳承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95後”周霜說,互聯網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確實促使大家去了解、親近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流行起來”。

湖南一批玩轉互聯網的“80後”“90後”通過網店、微店、直播等平台,讓湘繡成為一種潮品。“通過互聯網,非遺產品的設計、生產和行銷模式可以契合時代轉化,才能讓傳統文化得以真正地傳承發展下去。”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繡獨創針法鬅毛針第四代傳人成新湘說。

互聯網助力老手藝“新”傳承的現象,也讓互聯網人試圖為中國這些瀕臨失傳古老文化搭建起傳承的“新門路”。百度就啟動“百度文化遺產守護者計劃——百度匠心中國行”行動,意在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產品,用商業行銷的思路推廣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