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世界讀書日,你竟錯過了這麼多茶學名作!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你有多久沒好好靜下心來讀書了?

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1995年11月15日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對於茶人來說,端一杯茶,翻一本書,或許就是日常。在茶香瀰漫間,開始一段獨屬自己的靜謐光陰。

如果你愛茶,或許可以了解一下改革開放四十年,體現茶生活品味、學術研究一些不可錯過的經典!願他們的隻言片語能讓你在書與茶的妙趣中翱翔!

上世紀80年代初開啟茶文化創作

儘管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但是「茶文化」被有意識地作為系統研究探討的方向或文藝創作的主題卻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

1980年9月,莊晚芳、孔憲樂等編著的《飲茶漫話》(中國財經出版社,1981)一書中首次提到「飲茶文化」。

同年10月,王澤農、莊晚芳在陳彬藩《茶經新篇》(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80)的《後記》中提出「茶葉文化」。這兩個提法,在當時剛剛解放思想的中國是獨具開創性的。

《飲茶漫話》、《茶經新篇》最早提出「飲茶文化」、「茶葉文化」,獨具開創性

80年代茶史研究

釐清中華茶文化的千年發展脈絡,從茶史研究開始。

早在70年代末,以吳覺農、陳椽、莊晚芳為代表等茶學家對中國茶史茶文化、古代經典茶學著作進行了系統、全面、深入的梳理。經反覆修改補充,於80年代正式出版。

陳椽《茶業通史》初稿完成於1977年,1982年定稿,於1984年5月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茶葉科技、茶葉經濟貿易、茶文化都作了全面論述,「是一部體大思精之著,是構建茶史學科的奠基之著」。

吳覺農主編的《茶經述評》從1979年開始撰寫,曾四易其稿,歷時六年,被陸定一稱為「二十世紀的新茶經」。

陳祖椝、朱自振編寫的《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極具文獻價值(圖為該書影印版扉頁)

最具文獻價值的是陳祖椝、朱自振編寫的《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1981)、《續輯(方誌茶葉資料彙編)》(東南大學出版社,1991)和吳覺農主編的《中國地方志茶葉歷史資料選輯》(農業出版社,1990),對歷代茶書及地方志中關於茶的文獻記載進行了系統、科學地彙編。

莊晚芳的《中國茶史散論》(科學出版社,1988)、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也是中國茶史研究的經典之作。

90年代茶史研究

90年代後,茶史茶文化研究開啟了新局面,呈現出精、深、廣的特點。

其中,最具里程碑意義的著作當屬《中國茶經》(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的問世。這部書由陳宗懋主編,邀請茶界、文化界多位名家編著而成的。全書共140餘萬字,分茶史、茶性、茶類、茶技、飲茶和茶文化六大篇,是一部較全面反映中國數千年茶文化概貌的巨著。迄今,該書已重印20多次,發行量近10萬冊,其讀者面之廣、影響力之大,為茶專業書籍中所罕見。

上世紀80~90年代出版的茶書

從90年代末開始至本世紀初,又有多部內容更全面、更詳細的茶學工具書問世。譬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茶業卷》、《中國古代茶葉全書》、《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名茶志》、《中國茶事大典》、《中華茶葉五千年》(首部編年體茶史著作)、《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等等。

此外,還出現了一批如張宏鏞編纂《陸羽叢書》(台灣茶學文學出版社),余悅主編《中華茶文化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中國茶葉藝文叢書》(光明日報出版社)《中國茶文化叢書》(浙江攝影出版社),《讀圖時代·品茶館》《讀圖時代·人文地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中國茶文化叢書》(中國農業出版社)、《中國名優茶》(上海文化出版社)等茶文化叢書,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了解茶文化的需求。

茶文化專題研究

茶文化研究也越來越注重斷代、專題研究。在斷代方面,有《中國唐宋茶道》、《宋代吃茶法與茶器之研究》、《宋代茶文化》、《大唐茶文化》、《唐宋茶業經濟》、《茶與宋代社會生活》、《明清中國茶文化》等。專門研究上,專家學者們對貢茶、茶具、茶館等歷史、流變作了系統梳理,如《中國貢茶》、《清代貢茶研究》、《中國古代茶具》、《中國茶館》等書。

此外,還對歷代詠茶詩、詞、曲、名篇、專著以及涉茶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進行了整理總結,如錢時霖《中國古代茶詩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就是經典之作,2016年還出版了《歷代茶詩集成》唐代卷和宋金卷。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創辦了一批茶文化期刊,有力地推動茶文化的廣泛傳播

關於區域、地方茶文化研究,成果也是頗為豐碩,出現了如《長江流域茶文化》、《浙江省茶葉志》、《四川茶業史》、《閩茶說》等綜合反映地方茶史茶文化概況的書籍。進入新世紀以來,茶產業的迅猛發展和茶文化的進一步普及,使茶界對於各茶類、歷史名茶、地方茶文化的研究傾注了很大的熱情,編著出版了大量的茶書。

據不完全統計,僅普洱茶,相關的圖書就有200多種。同時,不少產茶區在深入研究並發掘本地茶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自然、產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從而促進茶業增效、茶農增收。

近十多年來出版的關於日本茶文化的書籍

在中外茶葉貿易、文化交流研究方面,陳椽堪稱「一代宗師」。除《茶業通史》外,他所著的《中國茶葉外銷史》(台灣碧山岩出版社,1993),是首部系統深入研究中國茶葉對外貿易史的專著。

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東方出版中心,2003),對中國茶文化向日本的傳播歷程作了細緻的研究。近十多年來,茶界、史學界對「茶馬古道」、「萬裡茶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茶葉對外貿易往來的興趣漸趨濃厚,也有大量的研究專著面世。

茶藝著作

茶藝的「登陸」還帶來了許多茶藝茶道的著作,如范增平《中華茶藝學》、《生活茶藝館》,蔡榮章《說茶之陸羽茶道》、《茶道入門》(共3冊)、《現代茶道思想》、《無我茶會》等,都對茶藝在大陸早期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大陸,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童啟慶在茶藝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上有突出的成就。她先後出版了《習茶》、《生活茶藝》、《影像中國茶道》等專著,為大陸現代茶藝、茶道提供了範式。此外,陳文華、余悅、丁文、丁以壽、王玲、徐曉村等茶文化學者對茶藝、茶道和茶文化的內涵與外延之研究也提出了許多創見。

30多年來,茶文化研究在立足國內的同時,還放眼世界,引進了一些國外的茶文化經典著作。譬如,美國威廉·烏克思《茶葉全書》,日本榮西禪師《吃茶養生記》、岡倉天心《茶之書》、桑田忠親《茶道的歷史》、伊藤古鑒《茶和禪》,英國羅伯特·福瓊《兩訪中國茶鄉》、艾倫·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帝國》、羅伊·莫克塞姆《茶:嗜好、開拓與帝國》等,馬來西亞許玉蓮《喝茶慢》、《茶鐸八音》等。

茶刊物

儘管茶書紛湧,但也只是茶文化研究的「冰山一角」,還有不計其數的學術論文、篇章發表在刊物、報紙、論文集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創辦了一批茶文化期刊,有力地推動茶文化的廣泛傳播。

不同版本的陸羽《茶經》(攝於湖州陸羽茶文化博物館)

1983年創刊《茶人之家》是當代第一本茶文化專業雜誌,1993年更名為《茶博覽》。

緊隨其後,湖北陸羽研究會於1984年創辦了《陸羽研究集刊》,湖州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於1990年也編輯出版了《陸羽茶文化研究》。

江西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農業考古》自1981年創刊後,就辟有茶史專欄,1991年開始推出《中國茶文化專號》。

1992年7月,中華茶人聯誼會創辦了《中華茶人》。

2002年3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辦的《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創刊,成為國內首份宣傳茶文化、引導茶消費的報紙。

不少產茶區在深入研究並發掘本地茶文化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自然、產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圖為杭州龍井主產區梅家塢)

在一些重要產茶省,也陸續創辦了茶文化期刊,如福建《海峽茶道》(今《茶道》)《茶緣》、雲南《普洱》《雲南普洱茶》《雲茶》、上海《上海茶業》、廣州《茶文化》、四川《茶界》、寧波《茶韻》等。

《茶道》雜誌封面合集

一些地方茶葉協會、茶文化研究會編輯的內部交流辦刊更是數不勝數。此外,在《茶葉科學》、《中國茶葉》、《茶業通報》、《中國茶葉加工》、《茶葉》、《茶葉通訊》、《福建茶葉》及高校學報等學術期刊上,也發表了不少茶文化論文。

於茶者而言,在世界讀書日分享這樣的書單亦是一種必要的儀式。如果你平日繁忙,這一天,請一定花點時間享受閱讀的樂趣。

讀書喝茶、不爭朝夕,這是我們能想到的最美的畫面了吧?

▲編排_初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