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與拖延症大戰三百回合?你這樣真的管用嗎?

文|劉瑩Beth 圖|pixabay

前幾天,一個講師朋友給北京某中學的高三老師上了一堂心理輔導課,題目是關於情緒管理。這個題目引發了我極大的好奇心,只聽說過育娃家長有情緒,孩子逆反有情緒,而高三老師,情緒何在?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高三學生面對備戰高考,各科學習任務都很繁重,每天、每個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非常多,有些學生拖拖拉拉,沒有很好的時間管理能力或意願,最終面臨的結果當然就是完不成老師布置的任務。

作為老師,教書育人,當然有義務要監督學生們的學業完成情況,對他們的成績負責任,不完成各種作業練習考試,怎麽能考出好成績?

於是,當各種催促、要求、說教、苦口婆心依然收效見微時,高三的老師們開始各種大小情緒不斷,最終被學校安排了這堂心理輔導課,幫助可憐的老師們舒緩一下心理壓力。

心煩、著急、焦慮、惱怒、失望、難以置信、無能為力,還有更多,當老師們說出這些“台前感受”時,伴隨最多的“幕後感受”是,學生們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拖延!

說到拖延症,是不是突然覺得,我們身邊基本上每個人都是拖延症患者?一丁點兒大的娃幹什麽都磨磨蹭蹭,學齡兒童不拖到天黑不寫作業,青春期的孩子不拖到你衝他吼是不會主動收拾房間的,就連我們自己,大都是一項工作眼見著快到deadline了才草草開始。

讓我們翻回頭來繼續說高三老師的故事。我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兒,面對壓力、面對高考的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們,那麽,焦慮的、著急的、無能為力的不應該也是高三年級的學生自己嗎?怎麽這些感受一股腦兒地全部轉移到老師們身上了呢?

想起前不久我在一次採訪上見到過的幾位國際學校畢業生,對於拖延,他們有著一套“全新的視角”。

這六位畢業生全部都拿到了美國或英國大學的offer,其中四個坦言自己有拖延症。一項持續一個學期的大項目,往往拖到最後一個月才突擊完成,有些簡單的任務甚至拖到最後一個晚上12點以後才開始動筆。這樣的現象在他們的同學中也絕不佔少數。

聽到這裡,我的頭腦裡不自覺地勾勒出了一幅多少年後,我女兒不緊不慢寫作業,我在一邊上躥下跳咬牙切齒心急如焚的景象。

但是!結果是沒有人真的會錯過截止日期,完不成作業、交不了作業!

看著我們一臉的驚愕,這些學生們很貼心的給我們解釋,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很清楚自己有拖延症,但是拖延不等於不做。這一點,要歸功於老師的引導方法。老師通常在很早的時候就會告訴他們,這項任務的最終完成期限是什麽時候,不完成的後果是什麽,然後基本就不再提醒,管理的權限完完全全交給了學生們。

拖延不是也不等於把所有的事情完完全全的堆到最後一刻才做。比方說IB的藝術課會要求在最後一年完成並提交8-10幅畫作,有“拖延症”的學生雖然會在最後1-2個月突擊完成大部分作品,但是,在此之前,他們並非沒有動作。

你可以把之前的沒有出成品的階段理解成是鋪墊、積累的階段。也正是有了前期的積累,才有可能讓他們的小宇宙在最後短短一兩個月內爆發。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在一個全新的視角上去理解什麽是拖延症,以及為什麽他們能夠這麽坦然的和我們承認並談論他們自己的拖延症。是不是跟我們心裡想象的不太一樣?

當意識到有拖延症,每個學生的應對方法也便各有千秋了。如上所述,有的學生就是由著自己的節奏——我不能光學習呀,休閑娛樂同樣重要,反正到最後截止日期我完成了就行;有的學生會因為意識到拖延可能會給自己帶來麻煩而提前制定計劃,甚至精確到每天每個小時做什麽,但他們依然會承認自己有拖延症!

作為家長,這種制定計劃的做法聽起來是不是很合我們的心意?但是,有沒有想過,即使制定了計劃,也有可能有完不成的時候?這算不算又成了拖延呢?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雖然我們心裡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計劃性,不要中了拖延症的魔咒,但是家長自己又有幾個是這樣按著計劃規規矩矩、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方法,一邊是每天碎碎念到自己需要被疏導心理壓力,一邊是把任務布置好,然後自己該幹嘛幹嘛,什麽心煩、著急、焦慮、惱怒、失望、難以置信、無能為力應該跟這些老師完全沾不上邊

作為旁觀者,你會批評後者不盡心、不負責任嗎?我不會,雖然我的做法會更加接近前者。

在家,我還是會忍不住對女兒進行各種提醒、催促,直至我自己心煩甚至惱怒,有時候還會覺得無能為力,但是我能夠理解,孩子最終做與不做、怎麽做、何時做,拖延到什麽程度,應該由他自己說了算。這一切的動力應該來自她內心的、自發的力量,當然,隨之帶來的後果也需要她自己來承擔。

本文一開始提到的那所學校的可憐的老師們,恰恰是因為太怕孩子們承受不好的後果,而自己承擔了太多本不該承擔的責任,最終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放手!很簡單的兩個字,做起來真的很難!

曾經很流行的一本書《夏山學校》裡邊有一個特別前衛的理念,就是他們從小就允許孩子自己決定每天去不去上課。最極端的一個孩子,是在高考前兩年才開始決定去上課,並順利進入一所普通大學。夏山學校的理念當時引發了極大的爭議,到現在,這類學校的教學方式都入不了主流,但是它讓我們從一個側面了解到,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到底有多強。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有時候就需要被逼一逼,逼了才能出成績,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在孩子年齡尚小的時候,這樣的方法似乎還挺有效果。但是,等他們到了初中、高中,我們還能這樣一路逼下去嗎?逼著他們寫作業、複習、應對考試?有時候,孩子的拖延症就是無聲的反抗!

“我累了”、“要做的事太多了”、“我不感興趣”...... 如果能聽到這些潛台詞,家長們還準備和孩子的拖延症大戰三百回合嗎?套用一句最老套的話:理解萬歲!

記得有句廣告詞是這麽說的:我的人生我做主。如果還給孩子自由,允許他們自己安排學習和生活,允許他們有犯拖延症的時候,允許他們體驗到因為誤了時限而造成的不好的後果,給他們提供機會,懂得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那麽,結果會怎樣呢?

所以,別緊張,拖延症真的沒那麽可怕。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