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直作為非主流存在的雙手刀,為何在明代大放異彩?

大約在四千多年前,中國結束了石器時代,逐漸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是各類武器的主要材質之一。青銅,其主要元素是銅錫合金,以及少量的鉛鋅。銅、錫的比例不同,所產生的青銅在形狀上千差萬別。而且,青銅的配比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矛盾:銅的含量高,則青銅的柔韌度好,不易斷,但是硬度低,難以磨成鋒利的刃;錫的含量高,則青銅的硬度高,而且可以研磨的非常鋒利光滑,但是韌性差,甚至可能像玻璃一樣易碎。

因為青銅的這個特性,青銅時代的刀劍都很短。也就是說,中國刀劍一開始出現,便是以單手的形式存在的。

上圖:長度只有55厘米的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

到了鐵器時代,騎兵開始盛行。秦漢騎兵的近身作戰以馬上劈砍為主,故而一直沉寂的刀,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之一。因為騎兵在馬上不便雙手持刀,所以也都是以單手的環首刀為主。並且在同時期,步兵也開始認識到刀的優勢,開始普遍裝備環首刀。

上圖:徐州博物館館藏的漢代環首刀

在當時,步兵的長兵器主要為卜字戟。為了克制戟兵,刀手除了環首刀外,還裝備了專門克制戟的鉤鑲或者大盾,一手持刀,一手持盾,成為漢軍的典型形象之一。雖然零星出土過漢代到三國時期的雙手刀,但是單手刀才是主流。之後的魏晉一直到隋唐,戰刀依然多為單手刀。

上圖:西漢兵馬俑,一手持刀,一手持盾

上圖:專門克戟的鉤鑲盾

宋代則是刀具的一個大變革時期,伴隨著鐵甲和重甲騎兵的普及,步兵刀開始向重型化發展。宋代的手刀一改過去細長的風格,變成尖頭、寬片的厚重形象,並且出現了刀鐔,用刺擊和大力的劈砍造成對著甲敵人的傷害。儘管宋刀厚重,但是依然是以單手刀為主。

上圖:宋代墓室壁畫中手持手刀的宋軍形象

然而,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後期,雙手刀卻在中國大放異彩,一度成為主流。甚至在明朝滅亡之後很多年,滿清的綠營兵依然使用雙手刀作為其主要的戰刀。我們今天的苗刀,也是明朝長刀的後裔。

上圖:苗刀

需要注意的是,苗刀在尺寸上和明代雙手刀有出入,並不等於明代雙手刀。

按照明代後期成書的《武備要略》記載,明代稱雙手長刀為單刀,因為雙手共用一刀,故而得名。單刀分為兩種,一種是弓弩手使用的單刀,長三尺六寸,即115.2厘米,一種為刀手使用的單刀,長四尺九寸,約157厘米。

就目前來看,明代單刀的刀法大致有兩種,一種以《辛酉刀法》為代表,一種以《單刀法選》為代表。現在很多人將明代的《辛酉刀法》和《單刀法選》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風格完全不同的刀法。

《辛酉刀法》使用的多為五尺大單刀,側重在戰陣中的使用,步法穩健,劈砍有力,而且刀鐔前有一尺長的銅製護刃,在某些招式中,可以用一支手握持刀柄,一隻手握持護刃,以增加力度。

上圖:韓國人演示的《辛酉刀法》,可以看到該刀法獨特的握刀方式

而《單刀法選》側重私人比武和防身,使用的多為三尺六寸的弓弩手苗刀,刀鐔前沒有護刃,但是更加靈活,甚至有趁人不備丟出暗器的招式。我們今天的苗刀刀法,大多源自於《單刀法選》:

上圖:《單刀法選》中的飛刀勢

其實,明代雙手刀的盛行,不得不提一提我們一衣帶水的“好鄰居”,日本。

日本刀雖然深受中國刀劍的影響,但是卻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日本早期文明,就是各種外來族群即渡來人和本土土著的大雜燴,其刀劍也沒有自己的特點。漢代,強盛的中國開始極大的影響日本,日本也出土了東漢時代的環首刀,日本也有很多本土鍛造的“環頭大刀”出土,中國式刀劍成為日本的主流。

到了三國時期,日本的邪馬台(讀音ye ma tai,即Yamato,大和)國曾經遣使入貢,為了表示答謝,魏國皇帝賜邪馬台女王卑彌呼各種禮物,其中就包括兩把“五尺刀”(三國五尺大約今天的120厘米)。(《三國志-東夷傳》)這應當是文字記載的日本雙手刀的開端。

上圖:出土的東漢環首長刀,長約115厘米

在中國刀的影響下,日本在平安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唐宋時代),發展出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日本刀:毛拔形太刀。隨後,毛拔形太刀又演化為我們今天的太刀,進而又演化出脅差、通鎧、打刀等等我們今天常見的日本刀種類。

上圖:毛拔形太刀

因為日本獨特的政治制度和作戰環境,決定了日本刀造型纖細,裝飾華麗的特徵,從宋代開始,精美的日本刀就成為了中國士大夫們的收藏品。歐陽修就曾經從浙江福建一帶的商人手裡購得一把日本刀,並且作詩稱讚其“魚皮裝貼香木鞘,黃白閑雜鍮與銅”的精美做工。

上圖:裝具精致的太刀

在明初,海外貿易由政府管控,其他國家的商團憑借明朝政府的“勘合”(相當於今天的簽證),在指定時間與地點與明朝政府進行貿易,史稱勘合貿易。而明朝的中日勘合貿易中,日本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商品,經常一次貿易便向中國出口數萬把日本刀。

到嘉靖年間,明朝因為日本使團出現械鬥而終止了與日本的勘合貿易,這也是倭寇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截止到這個時候,明朝已經累計進口了數十萬把各式日本刀。而且,這期間明朝也自己少量生產日本刀,稱之為“倭滾刀”。

但是此時的明朝對日本刀的興趣並不是很大。因為明朝購買日本刀,純粹是因為便宜。雖然採購價格遠遠高於日本國內的價格,但是考慮到兩國以中國貨幣進行結算,而且當時的中日消費水準差別很大,對明朝政府來說這已經算高性價比的產品了。

到了倭寇橫行的嘉靖時期,日本倭寇的五尺長刀(野太刀)給明軍留下了深刻映像。之前主要應對北方邊患的明軍從未遇到這樣的對手,故而明朝開始“師夷長技以製夷”,生產自己的雙手長刀,也就是單刀。

上圖:明代古籍《武備要略》,明確說單刀“自倭奴”

但是,明朝不是簡簡單單的仿製,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風格,綜合了中日刀劍的優勢,使其更適合中國的國情。比如說,明朝生產的單刀是用來批量裝備軍隊的,故而有很強的製式化,其規格非常統一,從造型、做工、用料等等各方面都有詳細的規定。

有個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單刀因為其長度在慌亂之中難以快速拔刀,故而明朝強調在軍陣之中可以采取互相拔刀的方法。不同士兵的刀可以互換使用,可以看出當時的明軍對裝備規格的統一化上有很強的自信。

上圖:明代《單刀法選》中的你我拔刀勢

現在有一種說法,即認為明朝的雙手單刀是完全本土的。然而無論是《武備要略》還是《紀效新書》、《單刀法選》都承認單刀是受日本刀影響發展而來的。

其實,承認學習他國,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日本人可以學習中國的唐刀形成了日本刀,我們再借鑒日本刀形成自己風格的單刀,又有何不可?文明本身就是在互相交流之中走向進步的。要是較真的話,全世界熱兵器的源頭都是中國,然而這一百年來,我們不都是積極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熱兵器技術嗎?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