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學學臨床醫學的壓力有多大?千萬別勸人學醫,太苦了!

網友一:

一般臨床五年大學生,在大一和大二進行基礎課程學習,大三、大四進行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課程學習,大五臨床實習一年。學醫的同學一般都會比較勤奮,所以學業競爭壓力是存在的,況且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些知識以後是要用在臨床上的,不敢也不能怠慢。

有大量的知識需要學習,說不清的趕場考試,自然壓力是大的!記憶深刻的是,特別是考內科學和外科學之前,誰都不願意內科學和外科學考一個差的成績,證明自己不適合當醫生。幾乎每天都在教室學到深夜,當時的壓力感覺比高考還大。

網友二

大學臨床醫學專業課學習內容相對較多,包括: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預防醫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大學英語、政治等,同時在你學習這些課程時還會隨時到實驗室做實踐。

就醫學這條路線來看,現在的醫學生第一選擇就是考研,考取碩士研究生已成為醫學生的一種趨勢。近幾年考研人數也在逐步增加,競爭日趨激烈,可以說在醫學方面國家並不缺人才。所以說你做的只能是比別人更加努力,每天堅持學習,不隨波逐流,不虛度大學時光。

網友三:

鄙人臨床讀了好多年,現從事臨床醫學教學,我來說說,可能有一定代表性。課程的壓力比較大,眾所周知,醫學課程繁多,從通識課到專業課,有好幾十門,攢下的教材可以等身了,09年我大學畢業光是把這些書通過鐵路託運回家就花了70多塊錢。醫學知識系統性強,知識點多,記憶負擔特別大。

大多枯燥乏味,特別是一些基礎課程如有機,無機,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生物學等,這些書即便若乾年後無意間翻起都頭皮起皺。臨床醫學的學生每學期面臨10門左右考試,一到18周大家如臨大敵,所謂「生理生化必有一掛,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內外科兩部巨著,加起來足足2000頁。

網友四:

作為一名醫學生,一到期末就是高考,背知識非常多,就是文科生差不多。生理,生化,生理生化必有一掛,病理病生九死一生。其實在學校時候,學習好專業知識,服務大眾。一般來說,醫學上很多考研,也不一定,其實很多醫院都招生本科的。

鄉鎮和縣,市區和大城市就多數考研或者人脈關係。其實我覺得臨床醫學,是辛苦,因為醫生有時候要值夜班,現在醫患關係緊張。其實,我覺得醫生待遇也不錯的,不過我希望有道德有良心醫術一般,就是一個好醫生,醫術高明和人品過得去,更是一名好醫生。話說現在好醫生還是難遇的,我希望以後變愈來愈好吧,希望有多一點良心醫生。

網友五:

學歷要求高,醫患關係差,基層待遇差,工作壓力大,動不動通宵值班,對身體不好,身體差的是無法勝任的,醫院整天擠滿人,鬧哄哄,醫療工作不能出半點差錯,上班就像打戰一樣,整天神經緊繃,現在病人及家屬很難搞的,輕則罵,重則打,甚至殺,不要以為這很少,其實很普遍的。

幾乎所有醫生都會被罵,被打的也不少,被殺雖然少數,一旦碰到,一切玩完。很多醫生都有抑鬱症,壓力太大了,醫院環境又壓抑,最近國外調查醫生壽命比普通人少13歲,感覺醫生是最沒乾頭的,想賺錢還不如經商,想有地位不如考公務員,想輕鬆不如當教師。

網友六:

我的父親是縣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從我記事起家裡就有很多大部頭的醫學類書籍,那時候住房條件有限,最後五鬥櫥也被父親塞滿了書,老媽對此還頗有怨言。

父親那時候還是低年資大夫,住院部的小大夫周六周日也得去醫院查房看病人,而且那時候估計也是科裡人手不夠,他三天兩頭就得值夜班,經常是我放學回家就看見他在扒著飯要趕晚上六點去醫院和早班的同事接班。

最後:

如果你想加入有外國人、大學生的英語角(微信群)練口語,關注公眾號「豎起耳朵聽」即可加入聊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