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丈夫拒絕妻子無痛分娩:生娃,女性婚姻困境的照妖鏡

文 | 從易

“知道”跟你談談,女性無痛分娩的困境。

生個孩子有多痛?

醫學界對疼痛程度劃分的等級,通常有10級,用刀直接劃開身體皮肉的痛級只有9.2級。而生產中,超過50%產婦會達到10級痛。

減輕產婦的分娩疼痛,是醫療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標誌。2018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關於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全國遴選醫院開展分娩鎮痛診療試點工作。今年3月20日,國衛辦印發了《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名單》,確定了913家醫院作為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即俗話說的“無痛分娩”)試點醫院,並計劃以點帶面地將無痛分娩逐步推廣至全國。

《通知》要求到2020年,試點醫院分娩鎮痛率不低於40%,然而目前,中國的無痛分娩普及率卻不足10%,即使是在普及率較高的華東地區,也僅為30%,更不要說普及率僅為1%和7%的西北、西南地區了。

這讓無痛分娩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之前陝西產婦跳樓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熱議,而新聞也時不時爆出,當產婦提出要無痛分娩時,丈夫拒絕在無痛分娩同意書上簽字,以至於有產婦發出“我恨你一輩子”的絕望聲討。

為什麽有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無痛分娩率可以高達90%,但中國很多地方卻10%都不到?是誰在阻撓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非“無痛”

無痛分娩(分娩鎮痛)是在保障產婦及胎兒安全的原則下,用藥物或精神療法減少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比如有精神鼓勵法、經皮電神經刺激儀、水中分娩法等等,以上這些方法,就效果來說不如藥物鎮痛。

按照丁香醫生科普,從使用藥物的方法或途徑,可以把藥物鎮痛粗略的分為肌肉注射、靜脈注射、神經阻滯三種。其中,神經阻滯是目前國內外正在使用的技術最成熟、效果最確切的鎮痛方法,這就是所謂的“無痛分娩”。神經阻滯的方法,就是要在腰椎上打針,把藥打進腰椎的骨縫裡。要在腰椎骨縫裡打針,還要放入一根細細的管子,這樣是為了在產痛增強到影響休息時隨時加入鎮痛藥物。

當然,無痛分娩也不等同於完全不痛,開篇講到疼痛如果分為10級,使用無痛分娩後,通常可以將產婦疼痛程度控制在3-4級甚至是以下。但相較於10級的疼痛,無痛分娩依舊是女性的福音。

無痛分娩基本不會傷害嬰兒

現實生活中,很多產婦包括她們的家人,之所以拒絕無痛分娩,還是出於對其安全性的擔憂。有的擔心麻醉藥物對胎兒智力發育有影響,有的擔心椎管內注射會導致產後腰痛等等。

事實上,剖宮產使用濃度為0.5%局部麻醉藥物,而無痛分娩使用的陣痛麻醉藥物濃度僅0.125%。極少劑量濃度的麻藥被注入椎管內,經血液吸收,再通過胎盤屏障到胎兒的藥量微乎其微。因此醫療文獻報告,對無痛分娩對新生兒的Apgar評分明確指出,基本上沒有影響。

反過來,大量的文獻證明,分娩疼痛會對母體和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在極度疼痛的情況下,產婦全身處於應激狀態,會大量釋放一種叫兒茶酚胺的物質,引起給子宮胎盤供血的血管收縮,從而減少血供,影響宮內環境,導致胎兒窘迫的發生率升高。

也許有人會說,你又不是100%對胎兒無影響。可哪怕順產和剖宮產,都沒有辦法保證100%,以此來反對無痛分娩,其實是對新技術的恐懼。

值得一提的是,無痛分娩並非適合所有產婦。無痛分娩需要在產科和麻醉科醫生的共同評估後方可進行。像一部分產婦因為自身的原因,如脊椎有問題、血凝指標不合格及存在潛在的感染源等,不適合做椎管內分娩鎮痛。對於通過醫生評估的產婦,無痛分娩同樣基本沒影響。

無痛分娩的客觀障礙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產婦有做無痛分娩的需求和準備,問題是很多醫院並沒有提供無痛分娩的服務。

為什麽之前醫院不願意主動推廣無痛分娩?

一方面,是“缺人”。無痛分娩對麻醉師人力要求很高。產婦的生產是沒有時間可循的,麻醉醫生必須要24小時待命;操作過程不複雜,但是需要麻醉醫生全程在場,一場下來七八個小時是常態,有時甚至需要十幾個小時,工作量大。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麻醉科醫生周祥勇曾在接受央視《焦點訪談》採訪時說:“按照歐美每萬人需要2.4個麻醉醫生的標準,中國應該配備30-35萬名麻醉醫生,而實際情況是,中國的麻醉醫生只有8-9萬。”缺口或許高達30萬,而培養麻醉師至少也得5-10年。

很多醫院麻醉醫生嚴重不足,麻醉醫生主要分配在開胸開顱、器官移植、骨科手術等大型手術,風險更大的剖宮產手術的安全也要靠麻醉醫生來保障,麻醉醫生分身乏術,無法兼顧,只能先將無痛分娩放一旁。

因此筆者就曾經遇到過一個真實的例子:產婦一進產房就要求無痛分娩,開到三指時開始等麻醉醫生,結果在巨大的疼痛中等啊等啊,麻醉醫生還沒來,孩子已經生下來了。

除了麻醉醫生外,無痛分娩對產科醫生和護士的人力要求也更高。無痛分娩的產婦需要打點滴、吸氧氣和做胎心監護,助產士還要監測產婦的血壓和心率。在一些發達國家,產婦從入院到生產都在產房,在那裡全程進行胎心監測,隨時評估胎兒的情況。產婦可以在產床上一直待著不用下來,幾個醫護人員給她提供醫療服務。暫且不論我國的大多數醫院待產室和分娩室是分開的,醫生和護士也遠遠不夠啊。

人力付出太大,錢還拿得太少了。有媒體以北京為例做過一個統計,以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為例,分娩鎮痛耗時4-10個小時,按照北京市衛計委的規定,無痛分娩技術費用做一例200元,鎮痛時間超過2個小時,每小時加30元,所以一共不到500元。撇除監護、麻醉藥物的費用外,可能一個麻醉醫生做一例無痛分娩的人工價值,就100餘元。

工作量大、投入產出比極低,麻醉醫生的主動動力也不足。並且跟其他手術比,胎兒生產的確是一個壓力更大、風險系數更高的手術,雖然發生意外的幾率極低,但因為家屬對分娩的高度重視,醫生也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很多麻醉醫生更願意做一台普通的外科手術。

因此推廣無痛分娩,僅靠呼籲或許還不夠,還需相關的硬體軟體配置跟上,比如解決麻醉科人員的分配和操作定價等問題,減輕家屬和社會在醫生身上施加的無形壓力。

減少女性本可避免的疼痛

不過對於許多產婦來說,真正讓她們心寒的,並非客觀上的阻礙,而是家人主觀上的阻撓。哪怕醫生已經向他們科普了無痛分娩,但出於安全和“約定俗成”,他們還是選擇拒絕。

比如產婦的婆婆或者媽媽會告訴她,“哪個人生孩子不痛的,忍一忍就過去了”“我們不都是這麽過來的”。

而產婦的丈夫或者跟其他家屬站在同一立場,甚至還反過來質疑產婦太矯情。因此微博上有人這樣留言:“其實有些女孩子不怕生孩子,最大的問題是,你的苦你的累你的付出你的煎熬在你的丈夫看來是應該的,完全不理解還說風涼話,這才是最寒心的。”

為什麽會將產婦的疼痛,視為理所當然?

追根溯源,在於男權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性的職責是“相夫教子”,女性的典範是“三從四德”等爛俗的規定。一個妻子就必須以胎兒、以丈夫為重心,她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一個母親必須甘願為孩子犧牲一切,必須無怨無悔地忍受一切疼痛,她才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而在我們以前接受的種種教育裡,母親總是與“犧牲”“奉獻”“無私”等聯繫起來,歌頌母親當然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反過來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所有的母親,好像你不這麽做,你就不配為人母。

因為生理上的差異,女性承擔著分娩的責任——這就注定了女性比男性承擔了更多;這個時候,一個合格的丈夫理應想盡方法盡可能地幫忙妻子減輕分娩的疼痛——何況這種疼痛的確是通過技術手段可以避免的。哪怕是陌生人遭遇疼痛,我們盡可能地幫他紓解,也是最基本的人道主義。何況是自己的妻子呢?

社會學家李銀河關於分娩疼痛的一句話被廣為引用:“產婦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種生育文明。”誠哉此言。

我們樂見官方至上而下對無痛分娩的推廣,雖然技術的推廣面臨著客觀上的不少障礙,但只要更多人真正關心產婦的權益,將女性最基本、最獨有的生育權利交給女性,就會有越來越多產婦從疼痛中解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