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不嘴賤,我們還是親戚

文 | 黃魯植

01

我從小就躲親戚。

小時候長得瘦弱,親戚一來就說,“瞧這孩子,餓得跟猴子似的”;

上初中,跟爸媽提出買手機,親戚上來插一句,“要什麽手機,還學不學習了”;

高三,每次模擬考結束,親戚一定準時出現,末了,“我家xx這次考得比你好”。

好不容易上大學,到了外地,我以為終於解脫了。殊不知,逢年過節,還是躲不過親戚的狂轟濫炸。

大一催四六級,大二問學分績點,大三打聽考不考研,大四試探找沒找工作。

可以說,我們的成長過程,親戚的出現頻率,僅次於喊你穿秋褲的爸爸媽媽,藍瓶的鈣好喝的鈣,以及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如果只是“噓寒問暖”倒還好,最怕的是,親戚強行給你灌輸價值觀。

無論你在外掙多少錢,有多大成就,親戚都覺得你折騰,不如隔壁當公務員的二狗子舒服。

工作的確不分三六九等,但除了老師、醫生、公務員,別的你好意思叫工作?

年輕人嘛,需要充電,所以我一年想多看幾本書,多看幾部電影,省吃儉用也要去外面走走,但這種想法一旦被親戚知道,他們一定要說“不務正業”“讀書讀傻了”“有那錢幹啥不好”。

在親戚眼裡,25歲是大齡剩女,要拉出來批鬥的。你跟他們說,要追求詩和遠方,要嫁給愛情,對不起,你已經是相親市場上的滯銷品了。

在我們這代人的認知裡,有比鐵飯碗更掙錢的工作,有比結婚生娃更高的追求,有比前屋後院、家長裡短更好的生活方式。

但親戚們不懂,也不想懂,他們習慣站在道德制高點,來獲取虛偽的優越感。

02

前陣子,我媽突然打電話給我,叫我把最新那條朋友圈刪了。

理由是:姑姑覺得,你一個女孩家家的,不要發這些東西,影響不好。

那條朋友圈是什麽?

同事寫的推文,《1盒保險套3年沒用完:誰殺死了婚姻中的性生活》。

這篇文章有什麽問題嗎?

從新媒體的角度看,通篇講的無性婚姻,還出解決方案,簡直不能再偉光正了。

但我們的下限,就是親戚的上限。他們覺得,你一個女孩子,動不動就保險套,成何體統!

最要命的是,被親戚洗腦多了,我爸媽竟然也加入了diss我的行列。

有一次,我媽就吞吞吐吐地問我,你的工作,到底是幹什麽的呀?

我正想好好解釋一番,後來轉念一想,解釋也是白解釋,你一個寫公眾號的,能比得上老家的公務員嗎?

除了工作,親戚對你生活的侵蝕,可謂是無孔不入。

我曾參加過一次家族聚會,說是聚會,其實就是變相地“相親”。

剛見面,自然是幾位家長的寒暄,左邊一句“你家姑娘越長越水靈了”,右邊一句“你小孩挺硬朗的”,你來我往,戲台一搭就是一出戲。

接著,就進入常規相親環節,從生辰到八字,從三觀到性格,就差沒把我的大姨媽日期扒出來了。

中國式相親就是,所有人都覺得你們合適,只有相親的雙方,誰也看不上誰。

一段時間之後,親戚突然來問,上次給大大(我小名)介紹的那個男孩怎麽樣?

我媽無奈道:還說呢,回來生了好幾氣象,怪我們給她亂安排。

誰知親戚張口就來,你家大大條件也沒有多好,怎麽這麽挑呢!

真是又好笑又好氣。面對滿嘴噴糞的親戚,你還能怎麽辦?

慣著唄,把她變成大傻x。

03

知乎上有網友分享了一個自己懟親戚的案例。

網友有一表哥,新婚蜜月期找小三,還把對方肚子搞大了。於是乎,跟原配離婚,跟小三結婚了。

都說婊子配那啥,天長地久,要是能好好過日子,也不失為一個好歸宿。問題是,表哥偏偏有對,爭著把家醜往外揚的父母。

再交代一下,該網友萬年單身汪,畢業幾年了,也沒對象。

有年春節,親戚們一起吃飯,阿姨(表哥媽媽)知道他還單身,損人的嘴就停不下來了,讀大學沒用,學這麽多連對象都找不到(表哥職業學校畢業)。

說著說著,索性連網友爸媽一起損,說網友爸媽沒用,而她馬上就要抱孫子了(小三快生了)。

飯桌上,大家面面相覷,氣氛一度很尷尬。

忍無可忍,網友拿起酒杯站起來說:“我們家是比不上你們家,你兒子至少結兩次婚,在座沒人比得上。這杯酒我敬你,祝你兒子再結一次婚。”

此後兩家再不往來。但相比忍氣吞聲,這位網友的做法,明顯高了一個段位。

對待嘴賤親戚,就是應該賤回去,他們向來欺軟怕硬,你一硬氣,他們就慫。

古人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可是現在,年輕人無論貧窮富貴,都不想回家過年,無非是不想應付煩人的親戚罷了。

你一露富,就要酸“不就多掙了點錢嘛,臭顯擺什麽”,你一裝窮,說話就開始陰陽怪氣,“裝什麽窮人,是看不起我們還是怎地。”

人和人的感情就像織毛衣,織的時候,一針一線,小心翼翼,拆的時候,只需輕輕一拉。

04

《奇葩說》有個辯題,親戚不把自己當外人,要不要jue回去。

jue,是北方話,有點兒當面不給你面子的意思。

誰家沒有個熊親戚,面對親戚的僭越,我們到底應不應該jue回去,怎麽jue?

為什麽要jue親戚?因為兩種不同生產流程出來的三觀,要嘗試著互相說服。

問題是,三觀不同的親戚,也分好親戚和壞親戚。

有些親戚,是真心為你好的,擔心你吃不飽穿不暖,工作不順心,找不著媳婦兒,這時,你只需一句“七大姑八大姨,我知道你們關心我,這份心意我領了”,就可以迅速堵住她們的嘴。

這種“和事佬”的處理方式,隻適用於那些真正為你好的親戚。

我們的很多親戚,他們的指點並非出於“關心”,而是為了“碾壓”你。

你辛辛苦苦攢錢想著給爸媽買禮物,他們卻說“才送這個?太沒出息了吧”;

你大學畢業在一線城市領著5k的薪水,他們總能扯到沒上過大學的誰誰當了大老闆;

要是你年近30還單身,那就更慘了,按照他們所謂的“政治正確”,別人的二胎都會走路了。

他們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在這套體系裡,無論物質還是精神,你都要弱於他們,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達到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快感”。

面對處處要佔上風的“壞親戚”,你說再多“我知道你們關心我”也沒用,他們根本不領情,還會因為你的“示弱”,得寸進尺。

這時候應該怎麽辦?

答案很明顯,對方都不要臉了,你還給他台階下?

換句話說,我們都需要“共情”,但這種“共情”是建立在雙方都講理的情況下,否則就是“騙情”,一句“謝謝你的關心”,既誤導了親戚,又膈應了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親戚不是朋友,撕了就撕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要是直接jue回去,容易尷尬。

那就只好轉移話題了,對方問你“打算啥時候結婚”,你就可以回“明年就漲薪了”,把它糊弄過去。

但這個方法也有一個bug,但凡思路清晰的親戚,都不會輕易上當,一句“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重要,還是說回剛剛的xxx吧”,就可以令你氣絕身亡。

因此,很多人感歎,親戚有時候比陌生人更難相處,因為你可以選擇朋友,卻不能選擇親戚。

05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人和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

親戚,再“親”,也終究是個“外人”。

學會對“嘴賤”親戚反擊,不是為了宣泄情緒,也不是鼓勵大家和親戚撕破臉,只是借由這種方式,告訴對方: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麽熟

人際交往中,最好的關係是“疏離”,親戚也不例外。不是說我們有親緣,你就可以隨意突破我的安全距離。

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流入城市的這一代,已經對所謂的“親戚”越來越淡漠,可能只有逢年過節,才難得一見。

鄉土社會的“雞犬相聞”,父輩們的“對酒當歌”,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如何對待親戚,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忍讓是大度,不忍,也合情合理。

我爸媽就是那種,被親緣枷鎖牢牢綁架的人。

我曾勸過他們,沒有必要一直當老好人,沒有人會感激的。

當時我爸說了一句話,我至今還印象深刻:如果我們都不維系,到了你們這一代,更加沒有親戚了。

原來,任何一段關係,想要舒服,最重要的是“聯繫”。

也就是說,只要親戚還願意來串門兒,哪怕是顯擺,懟你,起碼證明這段關係,還在正常維持著。

如果有一天,再也聽不到三姑六婆,家長裡短了,也就意味著陷入孤島了。

所以,過年回家,要是想jue親戚,那就jue一jue,要是不想,那就給他們泡壺茶,讓他們消消氣。

給文章點個“好看”,願你在新年裡,沒有嘴賤的親戚,只有真正關心你的親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