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一種掌管翻譯的官職 專為八旗子弟設置 升遷極快

有清一代,漢人子弟要想躋身官場,絕大部分只能走科舉考試這一座獨木橋。有人寒窗苦讀一輩子,頭髮蒼白,到頭來有可能連秀才都考不上。

對於滿人子弟來說,就沒有這麽麻煩了。他們就算不參加科舉考試,也有大把做官的機會。

比如,當筆貼式。

筆貼式是清朝時期設置的一種正式官職。級別為正七品,主要職責為翻譯文書、掌管薄籍,置於京師各部院,盛京五部,外省將軍、都統、副都統官署。

清朝為什麽要設置筆貼式呢?這是因為,清朝許多重要的公文,需要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因此,必須要在各重要機構設置懂得滿漢兩種文字的翻譯人員。這就是筆貼式。

筆貼式是翻譯人員,又不僅僅是普通的翻譯人員。這個職位,只為滿洲、蒙古、漢軍旗人設置,其他漢人根本就沒有資格當筆帖式。

大家千萬不要小瞧了筆帖式。

1665年,康熙皇帝曾經說過一段話:“朕前遣侍衛至鐵索橋掛扁,還京回奏,彼處督撫饋銀六千兩。夫一侍衛而費用至此,則凡部院司員、筆帖式等差遣往來,又不知如何矣。”這是說,康熙皇帝派侍衛外出辦事,回京時地方督撫送了6000兩銀子。康熙皇帝很感慨,說如果是派部院司員、筆帖式去辦事,那又該送多少錢呢?

我們揣測康熙皇帝說這段話的北京,筆帖式在朝廷裡的權力和地位,應該在侍衛之上。

有一年,乾隆皇帝發現部分州縣的倉庫有虧空,大發雷霆,要將這些州縣不稱職的官員全部罷免,改以筆帖士代替。

乾隆皇帝征求劉統勳的意見,劉統勳謹慎而聰明地回答:“州縣,治百姓者也;當使身為百姓者為之。”乾隆皇帝深以為然,放棄了這一想法,避免了一場官場震蕩。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出,筆帖式在乾隆皇帝心目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筆帖式的升遷速度非常快。清朝時期許多將相大僚,都是由筆帖式起家。比如,清朝早期的達海、額爾德尼、索尼等人,雍正年間的鄂爾達,乾嘉時期的松筠、和琳(和珅的弟弟)等人,都做過筆帖式。

這裡說說松筠的故事。

松筠,字湘圃,蒙古正藍旗人,生於1752年。松筠是理藩院筆帖式出身,因為得到乾隆皇帝信任,升遷堪稱神速,31歲就被破格提拔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副都統。後來,又歷任戶部侍郎、禦前侍衛、內務府大臣、吉林將軍、工部尚書、駐藏辦事大臣、戶部尚書、陝甘總督、伊犁將軍、兩廣總督、綏遠將軍、盛京將軍、協辦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等職。

當然,松筠自己也有真本事。他在理藩院工作多年。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松筠在理藩院的歷練,使得他非常善於處理邊疆事務。所以,松筠幾十年如一日在邊疆地帶擔任督撫大臣,對當時的邊疆穩定與發展作出過積極的貢獻。

到了清朝晚期,由於筆帖式已經泛濫,其地位和重要性日漸下降。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卷五中說:“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重輕矣。”

這就是說,筆帖式不再是眾人羨慕的“香餑餑”了。

【參考資料:《清朝職官“筆帖式”考》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