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需要漢景帝親自出面打圓場的辯論:轅黃之爭

辯論這件事是再正常不過了,從古到今辯論是經常存在的,當意見不能統一,思想上有分歧的時候總會出現辯論的情況。其實我國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就是辯論的一種。在當時的古希臘,蘇格拉底就是“好辯”,看到人就去和人談天說地,互相辯論。孟子也被人稱為“好辯”。這些都是學術上的問題,在辯論中互相取長補短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即使意見出現分歧也無傷大雅,不需要高層長官親自出面乾預。可是在漢朝初年有這麽一場辯論,雙方談來談去都是各執己見,最後鬧得國家元首漢景帝需要親自出面打圓場,能把一場辯論弄得這麽大的辯論就是著名的轅黃之爭。

說轅黃之爭就要說到當時的一些治國理念的更迭了。大家都知道,秦國是依靠法家思想打下的天下,統一之後依然使用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最後鬧出了全國性的起義。到了漢朝建立之後“與民休息”,使用道家無為思想治國。經過半個世紀的休養生息,原有的道家思想已經不是太適宜於當時時代了。漢文帝時各種社會矛盾就不斷激化,匈奴南侵,到了漢景帝就出現了“吳楚七國之亂”。道家“清靜無為”不能“無所不為”,是時候調整了,漢景帝就想到了用儒家思想治國。可是他這個母親竇太后沒什麽文化,看不到形勢的變化,更想不到統治思想需要調整,一味堅持從前的道家思想。而竇太后又比較強勢,漢景帝又拗不過她,只得采取了迂回策略,放任其他學說的生長,還為太子挑選儒家的教師。這樣一來儒道兩家的思想衝突就在所難免,所謂的轅黃之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這裡面的轅是指轅固生,黃則是指黃生。轅固生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他“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而黃生則是黃老思想,也就是道家理論的代表人物。《論語》有雲:“攻乎異端,斯害也已。”轅固生“與黃生爭論於上前”這就是必然的事情。

那次,轅固生和黃生討論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個敏感問題,這就是關於“湯武革命”的合法性問題。當時黃生就表示“湯、武非受命,乃殺也。”而轅固生則表示:“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為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也就是說“湯武革命”算不算弑君篡位,黃生的意見是是,而轅固生則認為湯武是順應民心,不算篡位。提出論點後,黃生打了個比方:“‘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轅固生看到黃生這麽說立刻把話題引到了漢朝滅秦的事情上,也就是說把黃生的理論給弄成政治問題,這樣一來黃生就等於是犯了政治錯誤。轅固生這麽說道:“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其實說句實話,黃生認為成湯周武都是弑君篡位,轅固生認為他們是順天命得人心,最後爭論因為涉及到了高祖才被景帝製止了。其實他們都錯了,他們各自的論點根本就不矛盾,所以也不存在什麽爭論可言。正是因為夏桀殷紂的行為失人心失天命,所以商湯周武才會順天命得人心得弑君篡位。也就是說他們弑君篡位其實本來就是順從人心的行為。不過既然說到這兒了,劉啟不得不出來打圓場:“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慎言受命、放殺之事,漢景帝的這一觀點是對的。漢景帝當時已經意識到,如果認為黃生的觀點是對的,那漢朝取代秦朝就沒有合法性可言。而如果認同轅固生的觀點,那就會變相鼓勵下面的老百姓造反,將大不利於皇權之統治。所以劉啟不得不出來打圓場,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這番辯論雖然以劉啟出面打圓場而終結,但是卻可以看出,在儒道兩家的辯論中,儒家已經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了道家思想。這也為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