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富士康+漢帛:一台縫紉機上的工業互聯網?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北京】1月11日報導

“第一個女裝行業乃至服裝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就要出現了!”在近期中國服裝協會上,漢帛與富士康的一個跨界合作引起了專業人士的感慨。

漢帛國際總裁高敏宣布已與富士康達成合作,將富士康的柔性生產與智能製造能力導入漢帛生產體系。自10月起,已有不下於100名來自富士康煙台分部的技術人員參與到該項目中。

平台型的富士康和垂直型的漢帛,共同畫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的十字,這個十字的相交點,就是一台小小的縫紉機。

碎片化流量,製造業的生死劫

過去十五年,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製造的大量概念,如數據采集、系統平台、自動化排期等,更多與效率掛鉤。企業算一筆账,投入多少提升多少多久賺回來,做不做都行,多是如此。直到碎片化流量的到來。

以前,流量掌握在少數平台手中,在這幾個平台投放廣告,就能很穩定地將流量導入銷售環節。然而進入到移動互聯網的後半場,生產內容與獲取閱聽人的門檻直線下降,個體崛起。用戶雖然還在停留在屈指可數的幾個流量平台上,但他們不“信”平台,各種自媒體、公眾號、買手、主播成了他們的資訊主來源,並進而成為了他們的購買入口。

能夠在教育用戶、娛樂用戶的同時還向用戶賣貨,一個“網紅”階層開始暴漲,而平台則逐步淪為商品錄入和支付的工具。

這場變革把大量品牌打的措手不及,他們傳統的媒介投放策略是基於幾個成熟的媒體平台,面對海量紛亂的“網紅”,這套廣告打法顯得效果越來越差,也越來越難獲取市場真實的反饋。於是品牌商們紛紛開始砍SKU、做爆款、玩定製、搞跨界,希望通過小批量、精準、高頻次的產品策略轉型。

但這對製造業來說,就是一場灰犀牛式的災難。

如品牌商的廣告打法一樣,大量製造商也嚴重依賴少數核心客戶的大訂單,這些訂單往往大批量、少款式、排期穩定。這種剛性穩態訂單已經塑造了製造商的生產線和供應鏈近四十年,調整它,就是調整現實裡的設備和人員廠房,調整數十家乃至數百家物料供應商,這需要付出見血般的代價。

而大客戶們越來越小的訂單量和越來越高頻次的返單和調整,正在一刀刀割在製造商的肉裡,蛋糕正在快速縮小。早已經習慣一個SKU少說做2萬件、一個訂單做三年的製造業老玩家們,如今不得不面對市場上飄滿了新訂單,但每個訂單只有200件、交貨周期只有14天的窘境。

與此同時,“網紅”階層的崛起,形成了大量數量雖小、但有著極高忠誠度和購買轉化率的社區,他們有著自己的愛好圈子,買著小圈子喜歡的商品,甚至還有著漂亮的利潤率。

然而這塊看似可以彌補大客戶損失的蛋糕,卻是製造商吃不到的。因為長期依賴大客戶訂單,生產線和供應鏈已經適應了為1個客戶賣10000件衣服,它無法為100個客戶各自賣100件衣服。就像1台工業印刷機1小時能印1000張貼紙,它可以開機10小時去做一筆10000張的訂單,卻不可能接100個100張的訂單,因為這意味著開關機100次。

盤子裡的蛋糕正在縮小,嘴邊的蛋糕卻吃不到。

柔性製造,是破局也是迷局

無力承接大客戶的高頻次返單,和無法吸納海量網紅和社區的碎片化訂單,本質都是製造業裡柔性製造能力的缺失。但麻煩的是,這不是一個製造業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任務。

做杯子的老闆對他的杯子了如指掌,但是對加工杯子的機器恐怕就是個外行。如果你讓這個老闆去改進這個加工杯子的設備,乃至調整工藝、研發綜合系統、傳感器接入、邊緣計算整合,那就是天方夜譚。

過去大量製造業轉型工業互聯網的失敗,都可以歸為“開餐廳的老闆去招程式員研髮線上下單系統”。因為製造業的能力雖然貫穿了自己的行業,但是柔性製造需要的是一整個工業互聯網平台。IoT、芯片、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雲、邊緣計算、工業App,柔性製造乃至工業互聯網是一個橫跨數十個能力的集成工程,單點逐個向上突破在商業上不現實,必須要有平台型公司的介入。

實際上,國內作為工業互聯網代表的海爾和樹根互聯,都是在原生業務上形成了平台層面的能力,並貫穿到某一行業中落地,進而向全行業普及。換言之,這條工業互聯網路線並不是項目製,而是以巨頭為代表,用龐大的資金、資源、時間投入,打通某一領域裡的人、設備、數據互聯,形成一個巨集偉壯闊的巨無霸。

這個巨無霸可以複製自己平台型能力,導入到關聯業務的上下遊,在用自有業務孵化的同時,整合生產線及供應鏈,最後成為該領域的工業數據中心,然後再繼續下個行業的循環。

但是巨頭的快樂和普通小廠無關。這是一個百億級的遊戲,多數製造業者似乎只能佛系圍觀。

漢帛,富士康,十字交叉?

在這個背景下,漢帛與富士康的合作,透露出了一絲微妙的信號,一個不同於“巨無霸”路線、而更像是“群狼”戰術的信號。

富士康在平台層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很有可能它是全球範圍內、電子工業領域裡能力最豐富的企業;漢帛是一家垂直領域裡的領先製造企業,為數十家高級女裝品牌代工。但考慮到二者營收上的差距,可以說,富士康並沒有走傳統巨頭偏好的“萬物以我為中心”,而是轉向了“黃埔軍校”:一條為產業鏈賦能的路線。

憑借著多年電子產品的代工,富士康在工業互聯網領域有著極其深厚的積累;拜蘋果這一魔鬼客戶所賜,富士康的IoT、工業雲、傳感器、邊緣計算、控制協定等能力有著高度的自主性和集成。這一強悍的平台,居然和服裝,一個自動化水準低、工序成熟、利潤透明的行業,啟動了合作。

畫風有點不對?

但這個詭異的畫風背後,掩飾的可能是富士康和漢帛另一個層面的野心:極小顆粒度的智能生產單元。

傳統巨頭的工業互聯網改造氣勢恢巨集,往往是一個個廠,至少是一條條生產線。但服裝行業的工業互聯網改造,只能從一台台縫紉機開始。這一台台縫紉機,就是一個個迷你的智能生產單元,要具備數據采集、分析、傳達的人機系統互聯功能,要聯動供應鏈的備料、運輸、到庫,要對接線上的訂單生成和反饋,是一個五髒俱全的小麻雀。

天下事之難,在小不在大,畢竟當大媽也會刷二維碼時,微信和支付寶才算成功。

和互聯網企業顯著不同,製造業企業不能被孤立地看待。他們往往是某條產業鏈裡的一環,除了財報上寥寥幾個數字,還隱藏著對鏈條上下遊巨大的傳導能量。

以漢帛為例:它在2017年生產了超過1000萬件女裝,這意味著它能聯動的上下遊供應鏈在100億左右;核心工廠約10家,這意味著超過150家衛星工廠和超過1000家小廠在為這個體系服務。外界能觀察到的漢帛,僅僅是它在這個產業鏈裡的冰山一角。

因此,製造業的鏈式反應,決定了富士康的微型智能生產單元一旦實現,就能通過類似漢帛這樣的龍頭,迅速滲透到水面下的冰山。而水面下的產業鏈體量,至少是水面上的十倍、二十倍。

與行業龍頭合作、形成微型智能生產單元、迅速向該行業上下遊傳導。這套打法,正符合郭台銘一貫強調的“賦能”理念:用一個開放的大平台,賦予中小型企業更新轉型的能力。

10月23日,與漢帛合作超過二十年的H&M,在得知漢帛與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就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展開深度合作後,特別邀請漢帛攜富士康團隊一道參與到H&M的Workshop中,討論如何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推進H&M的透明供應鏈戰略。顯然,獲得富士康賦能的漢帛,已經開始了服裝產業鏈裡的工業互聯網傳導,為老客戶帶來新價值。

就此,平台型的富士康和垂直型的漢帛,共同畫了一個工業互聯網的十字,這個十字的相交點,就是一台小小的縫紉機。

如果漢帛能過通過富士康畫出這個十字,那龐大的碎片化流量就能夠通過柔性製造變現,漢帛甚至可能從一個製造型企業完全轉型成一家數據公司;而如果富士康能夠通過漢帛畫出這個十字,那服裝行業成千上萬的小廠和他們的生產數據就能迅速納入到富士康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形成新工業時代的“水電煤”級的基石。

而這台小小的縫紉機,可能就是服裝行業裡第一個工業互聯網平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