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互聯網產品下沉抗疫一線:提升了效率,但落地也不容易

記者 | 肖芳 林北辰

編輯 | 文姝琪

2月3日,蒙牛便復工了。作為生產型企業,其產線上有大量的人員聚集,在疫情時期,必須保證每位一線生產人員健康。

蒙牛有4.5萬名員工,其中全國80萬個終端門市和56個工廠擁有3.8萬員工,每位員工的健康狀況都需要實時掌握。而且,工廠正常生產還需要上下遊配合,一些合作夥伴也受到了影響,必須要和他們溝通生產進度。

2月3日起,每位蒙牛員工都要通過公司釘釘群中的健康打卡上報自己的健康狀況,一旦有健康異常,公司就會馬上預警。

蒙牛集團副總裁張決告訴界面新聞,在工廠和供應鏈端,蒙牛也用釘釘開展一些訂單管理的嘗試,還在考慮在銷售前端通過釘釘對導購和物流人員進行任務下發和行為管理。

通過技術手段快速掌握數萬名員工的身體狀況和供應鏈上下遊的情況,被蒙牛管理層認為是全面恢復生產的基礎。

除了企業復工,其實很多機場車站以及居民社區管理都已經用上了最新的技術手段,比如用人工智能撥打回訪電話,減輕一線社區工作人員的壓力。在這些技術應用背後,很多互聯網公司貢獻了自己的技術力量。

技術就是效率

很多企業和社區的一線防疫人員都感覺到了防疫任務的繁雜,最直接的就是每天要對成千上萬名人員進行健康狀況統計。

在汪曉霞所在的上海聯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3個小區近2000戶常住人口要登記信息。從大年三十開始,汪曉霞就開始統計社區人員的健康和行程信息。居委會的8個工作人員全部到崗,由原來的一人值班變成多人值班。

最初,在疫情爆發初期,社區工作者們需要統計居民們是否去過武漢,隨著疫情的進展,電話尋訪的重點變成了湖北、溫州直至後來疫情嚴重的7省14市。

每一次變化,對汪曉霞這樣的社區基層來說,意味著成倍的電話尋訪和Excel統計表,她常常在一天甚至半天內就要統計好轄區內的數據更新,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打電話、寫表格。

此外,汪曉霞還要上門對這些人進行測溫、詢問以及統計和發放口罩預約號,居委會的工作時間是早上八點鍾到晚上五點,但2月以來,她常常和同事一起加班到晚上八點之後才能做完指定的工作。

後來,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公司小i機器人為汪曉霞所在的居委會提供了電子呼出系統。小i機器人的技術員每天設置好電話尋訪的問題,系統撥給所有名單上的住戶,電話回訪數據會以Excel表格的形式反饋給居委會。

汪曉霞告訴界面新聞,這個系統可以在10分鐘內完成聯洋社區工作人員半天的工作量。

同樣,因為技術手段的應用,上海機場工作人員匯報所有旅客的體溫數據所花費的時間從原來的多小時匯報變為實時匯報。

上海機場用企業微信搭建體溫統計應用,現場統計人員可以實時將相關數據信息填報至企業微信後台,實現數據自動匯總和統計。

北京清河火車站還應用了一套由百度開發的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用非接觸且無感知的方式測溫,系統會對體溫不正常的人員發出預警。

春節期間,清河火車站高峰期日均客流量可達到3萬人次左右,傳統額溫槍測溫速度慢,容易引發人群擁堵,增加交叉傳染的風險。AI多人體溫快速檢測解決方案,可以完成3-5人/批次的面部溫度快速檢測,發現體溫異常人員進行預警,讓人工通過額溫槍進一步排查。

據界面新聞了解,騰訊、阿里巴巴、百度、搜狗等多家互聯網公司都為抗擊疫情和復工複產提供技術支持,提供疫情實時動態、患者同程查詢等信息服務,人員健康監測、數據統計服務,以及遠程辦公技術支持。

根據騰訊公布的數據,疫情期間,騰訊正在支持超過30個省和100多個城市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已上線超過40款疫情服務相關小程序。

而阿里巴巴公布的數據顯示,釘釘防疫復工解決方案已覆蓋100余座城市,達摩院向政府及防疫機構提供智能疫情機器人外呼服務,用AI替代人工就行疫情防控摸排。

不順暢的落地

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技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防疫的工作效率,但並不是所有的技術手段都能順暢落地。

一線防疫人員不買账就是個大問題。

數據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上海靜安區某個中型小區的物業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疫情發生後,很快有人上門兜售以網址鏈接統計人員流動信息的解決方案,但出於安全考慮,該物業沒有採用。

物業人員表示,“現在小區住戶的信息只有物業和居委會有,我們擔心接入了第三方鏈接進行人員登記,會把住戶的信息洩露出去。”

居委會也有類似的考量。上述社區所在的和樂居委會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們未採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居民進出登記的原因在於,轄區內不同小區的物業管理手段並不相同——有的是小區自主管理、有的則是委託第三方進行管理,如果要從居委會的層面施行掃碼填寫進出記錄的管理方式,居委會還要面對小區數字化程度不同帶來的管理困難,這其實是增加了一線人員的管控工作。

而對於那些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小區來說,即使物業自主研發了人員流動監控系統,也並不是所有居民都能接納。

南京紫金東郡的物業由蘇寧集團旗下江蘇銀河物業負責,疫情發生後,銀河物業很快施行了機器人外呼的手段進行數據采集,還上線了蘇寧E家社區管理系統,以二維碼掃描的方式控制進出。但管理運營部王舉亮透露,對於物業想要上線的小區車量定位監控系統,不少居民表示抗拒。

為了防控疫情,銀河物業已著手研發二維碼定位車量系統,研發的初衷在於疫情期間,對於小區車主在外的行程,門崗需要一一核對,每一次進出都得手寫表格。

銀河物業想要獲取車量定位來取消表格填寫的工作,但這樣的手段似乎並不受現有業主們的歡迎,許多人不希望自己的私家車行程被其監控,寧可選擇在門崗填寫部分信息的方式配合抗疫。

即便在居民們頻繁出入的藥房連鎖店,數字化似乎也不似想象中那麽普遍——疫情發生後,益豐大藥房作為企業微信的客戶,開始使用企業微信的標簽功能為顧客打標簽,進行微信群的口罩預約和售賣。

界面新聞記者走訪多個益豐大藥房後發現,許多藥房還沒有來得及在微信群中進行分發,口罩就已被哄搶一空。預約製上線後,藥房店員們根據居委會的需求供貨,已經不能直接賣給消費者了。

但某處藥房店員透露,即使是大連鎖品牌如益豐大藥房,往往推行的也是一店一運營的制度。即使公司總部用上了企業微信的大數據處理系統,對於單個的藥房來說,平時的工作並未和公司聯網,因此他們也並不能使用這個預約功能。

在這次疫情中,互聯網技術和產品都展望出了其便利和高效,但也遇到不少現實性難題。在抵抗這場疫情的種種努力中,互聯網切實地給一線帶去了幫助與思路,但對於開發人員來說,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