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山病一例報告

平山病一例報告

候正軍 賀文 唐榮勇

湖南省懷化市解放軍第 535 醫院脊柱外科 418008

1 臨床資料

患者,男性,20 歲,無明顯誘因出現右手肌肉萎縮 2 年求治。期間多次在外

院診治,診斷不明,治療無效。PE: 下頸椎略變直,無棘間壓痛。雙上肢肩外展、肘屈肌力 V 級,左側肘伸、伸腕、屈腕肌力 V 級,右側肘伸、腕伸肌力 IV 級,右手握力 III 級,左手握力 IV 級,肱二頭肌反射(土),右肱三頭肌反射(—),左肱三頭肌反射(++),無感覺異常,雙下肢肌力感覺正常,雙側 Hoffmann 征(—)。

X 線檢查:下頸椎變直。頸椎 MRI 示:下段頸髓變細。屈頸位 MRI 示: 下段頸

髓前移、扁平,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脊膜外間隙增寬。肌電圖提示神經源性損害:萎縮肌均有纖顫電位或正尖波,輕微收縮動作電位時限延長,波幅增高,呈巨大電位。用力收縮時,峰值電壓增高,動作電位數量減少。

2 治療

頸部 ASPEN 支具外固定。口服甲鈷胺片,配合針灸等處理。

3 討論

3.1 平山病又稱青年上肢遠端肌萎縮。系日本學者平山惠造於 1959 年首先

報導的一種良性自限性運動神經元疾病,在臨床上與運動神經元病、肌萎縮側索硬化及脊髓進行性肌萎縮表現相似而預後截然不同。本病好發於青春期,男性多見。男女之比約 20:1。臨床表現:典型的平山病表現為青春早期隱襲起病的手及前臂遠端肌肉無力,隨病變進展逐漸出現相應肌群萎縮,多為單側損害,部分也可表現為不對稱雙側損害。

3.2 多數病人有「寒冷麻痹」,即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無力癥狀明顯加重;束顫安靜狀態多不出現,但在手指伸展時常發生;患者受累肢體腱反射正常或偶可低下,通常無疼痛、麻木等感覺障礙表現,也無錐體束征、括約肌功能障礙等,

病情在起病後數年內一度緩慢進展。

臨床易與肌萎縮側索硬化或脊髓進行性肌萎縮等運動神經元病混淆。

3.3 平山病為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 5 年後停止發展。治療一般予以 B 族維

生素治療,長時間頸部支具外固定,配合針灸等處理。上海華山醫院薑建元教授認為:處於病情進展期,患者不能堅持長期配戴頸托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3.4 平山病屬少見疾病,國內文獻報導資料相對較少,因對該病認識不足,

誤診誤治時有發生。平山病的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①青春期(10~20歲)隱襲起病,男性為多。②以局限於前臂遠端為主的肌無力伴肌萎縮為特點。③寒冷麻痹和手指伸展時有束顫。④癥狀多為一側,部分患者為雙側癥狀,但以一側為主。⑤無明顯感覺異常、無括約肌和腦神經損害。⑥病後癥狀可進行性發展,但絕大多數在 5 年內停止發展(85%在 1~5 年停止)。(2)輔助檢查:①肌電圖:萎縮肌肉呈神經元性損害為主,NCV 正常。對側同名的無萎縮的肌肉也出現神經元性改變。②影像學:X 線片正常,脊髓造影(造影后 CT)提示頸段脊髓萎縮(下頸段為主)或正常,頸 MR 示頸段脊髓萎縮(下頸段為主),頸髓前後徑變扁平。屈頸時脊髓易位前置脊髓扁平改變(87%)。

本例為男性,18 歲起病,表現右手無力,漸現手內肌萎縮,為單側損害。體征、X 線、肌電圖以及 MRI 特點符合平山病。

附圖:

右手內在肌肌萎縮明顯

X線檢查:下頸椎變直

MRI 以及屈頸位 MRI: 下段頸髓前移、扁平,硬脊膜向

前移位,硬脊膜外間隙增寬。

版 權 聲 明

申明原創,僅為防止抄襲,因作者人數較多,限於字數限制,原創作者統一為:湖南骨科醫師協會。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