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漢朝憑什麽稱為“強漢”?當時這3句話,很有殺傷力!

中國盛世,言必稱“漢唐”,而漢朝更盛。唐朝的強大隻維持了百年左右,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四方作亂,國勢衰弱。但是漢朝不同,從漢武帝開始,漢朝一直保持著對周圍國家的巨大碾壓優勢,就算到了東漢末年亡國之前,漢朝軍事上依然強勢,謀士多如狗,猛將遍地走。如曹操大破烏桓,蜀漢七擒孟獲,東吳收復山越等等。

所以,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寫道:“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當然,漢王朝的“強”,也不是從始而終的。漢朝建立的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人口稀少,田地荒蕪。困難到什麽程度?當時皇帝出行甚至都要坐牛車,為啥?因為此時的漢王朝馬匹已經成為稀缺之物,大量的馬匹都當做了戰馬,然後被消耗了。

漢高祖劉邦日子過得很難,可是禍不單行,北方的匈奴可不管你這些,頻頻南下侵擾,劉邦的困頓真的是一言難盡。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只好選擇和匈奴進行屈辱的和親,以換取漢朝之後70年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時,在前輩“文景之治”的積累下,漢朝集聚了強大的物力財力,這時候,也是漢朝復仇的時刻。

成為一個強國的標誌,是擊敗另一個強國。在當時,只有漢朝和匈奴才有資格爭奪一哥的地位,匈奴以強大的騎兵著稱,那麽漢朝就建立了一支更加強大的騎兵,與其在匈奴主場——草原上,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草原騎兵大決戰,將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擊倒。最終匈奴瓦解、分離,大規模遷移,再也無力犯漢。萬國來朝,蠻夷皆臣,誰不服就打誰!

漢朝從來不缺乏名臣猛將,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甚至漢末亂世,一個九歲的孩童都可以說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樣的話,可以想見當時的漢人風骨和智慧。判斷一個國家的強弱,當然少不了客觀的條件,但是更重要的還是需要內在的精神。漢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它流傳下來的三句話卻非常震撼。

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王朝後期,遷往西方的匈奴再次猖狂起來,公然殺死了西域地區一個小國的國王。當時的西域小國,都處在漢朝保護之下,這種情況下,漢朝如果不出頭,如何震懾西域的小弟們?時任西域副都護的陳湯認為,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已經來不及了,必須當機立斷,立即出兵。

但是駐扎當地的漢軍只有1800人,無法對抗匈奴,於是,陳湯命令(注意這個詞)各國軍隊全部集結,帶著多國部隊奔襲一千多裡,追擊匈奴到中亞的帕米爾高原,成功斬殺匈奴郅支單於,將其梟首示眾,並發出漢人歷史最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來,振聾發聵!

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公元前74年,當漢宣帝劉詢登基,一直靠搶劫過日子的匈奴人,在本分了一段時間後,又有想法了。漢宣帝剛剛登基,又是一位年輕低調的皇帝,匈奴人便想出來大撈一把,但是又不敢招惹漢軍,便襲擊了漢朝的附屬國——烏孫。漢宣帝力排眾議,對匈奴人進行堅決打擊。十五萬漢軍精銳,五路齊發,準備給匈奴人來個大放血。

匈奴人聽說漢軍出關,嚇得拔腿就跑,整個草原的匈奴部落全部向北遷徙,五路漢軍在後面瘋狂追擊,僅僅斬殺了一千多匈奴人,這些匈奴人跑的有多快就可想而知了。漢宣帝並沒有就此放手,命派往烏孫的使者常惠,領五萬烏孫軍隊奇兵突襲,斬殺兩萬多匈奴人,俘獲三萬九千多人,牛、馬、羊等牲畜七十餘萬頭。

另一面漢宣帝採用離間之計分化匈奴人,讓匈奴人窩裡鬥。曾經縱橫大漠、稱霸草原的匈奴人漸漸日落西山,對中原構不成任何威脅了。而華夏漢族歷史上最霸氣的“定胡碑”就是在此時所立,“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三、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漢昭帝時,西域龜茲、樓蘭聯合匈奴,截殺漢朝使官,劫掠財物。傅介子以駿馬監的身份請求出使大宛,拿著漢昭帝的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國,向兩國問罪。兩國國王立即表示服罪,但是樓蘭王反覆無常,跟匈奴明來暗去。傅介子認為如果他不受到懲戒,難以震懾其他的國家,有損大漢王朝的威嚴。

公元前77年,傅介子以賞賜為名,於宴席中斬殺樓蘭王,手提樓蘭王首級,震懾其他的貴族和官員:“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意思是,我大漢軍剛到,都別亂動,敢動,就是滅國!樓蘭貴族和官員一時間面面相覷,敢動嗎?當然不敢動!傅介子把樓蘭王首級懸掛在城樓上,宣威西域!

有漢一朝,儘管中期有王莽竄漢、後期國家又四分五裂,諸侯割據,可是就算如此,外族也不曾染指中原一寸土地。漢朝之所以強大,重要的是他們融入骨子裡的血性,還有自豪,大漢王朝的鐵血強大更是成為了一個民族的名字,漢朝被稱作中國歷史上最強王朝,有什麽可指摘的嗎?沒有,這個真沒有。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