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當亞馬遜也開始靠廣告賺錢

亞馬遜成為繼蘋果之後第二家突破兆市值的美國企業的消息,鼓舞了很多人。實際上亞馬遜在這十年之間,從一家網上書店成長成如今太空有火箭、“天空”有AWS、地上有電商和流媒體的商業巨頭,整本劇本寫盡了互聯網淘金時代的傳奇。

但如果說這本傳奇故事中最大轉折,恐怕就是最近亞馬遜在廣告收入方面的突飛猛進了。今年Q1,亞馬遜廣告收入達2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39%。美國投行分析師甚至預計,到2021年,亞馬遜的廣告業務利潤將超過雲計算業務收入。

雖然資本市場對於亞馬遜大舉進軍廣告業務十分看好,但是對於旁觀者而言,多多少少會有點失望。互聯網企業似乎生來就該是改變世界的,而廣告生意又很容易成為互聯網企業“原罪”,從搜索引擎到OTA平台,幾乎都在這上面栽過跟頭。

亞馬遜如果將發展重心放到了廣告上,那麽這個故事最後很可能發展成“開頭很普通,中間很跌宕,結尾很平庸” 。

賣廣告是不是一切互聯網企業的宿命?

雖然賣廣告這件事聽上去就那麽無聊,但目前看來,或許最終這才是互聯網企業最穩固的收益來源。

免費本來就是互聯網企業最大的特點,在這種特點上衍生出的企業,除了網咖和寬頻公司之外,很少有人能直接靠服務本身大規模獲得收益。

那要靠什麽來養活一公司的程式員呢?人人都在享受我的免費服務,我把其中的需求和供給做個撮合,從中收取一點“手續費”似乎是最合理的方案了。這也就成了互聯網企業做廣告最開始的“初心”。

可對於很多巨頭來說,他們的能力已經無限蔓延,不僅僅局限於免費的資訊展示服務。消費級硬體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像是谷歌的手機、亞馬遜的智能音箱,就連Snapchat都在躍躍欲試地推出AR眼鏡。

不過這其中的問題在於,由於自身技術基因的關係,幾乎沒有任何一家互聯網企業可以塑造出來真正的硬體壁壘。他們推出的硬體要麽產品本身不夠成熟——Snapchat的AR眼鏡;或者在同類產品中不算突出——谷歌的手機;要麽重點在於軟體更新而非硬體本身——亞馬遜的智能音箱。

以上提到的,互聯網硬體玩家中還都是非常爭氣和要臉的類型,實際上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做硬體的套路是,去廣深血汗工廠看一圈,看看又有哪些產品集中開模了,趕緊生產一套貼牌,然後開發布會大肆吹噓情懷。

其實互聯網企業製造的永遠不是硬體,而是血海。也難怪谷歌的硬體都堆成全家桶了,營收結構中廣告收入還是佔了90%以上。

既然消費級硬體這麽困難,那麽轉頭面對B端市場呢?

B端市場看似人傻錢多、歲月靜好,可惜這麽想的互聯網企業太多,B端市場已經不夠用了……

在B端市場上,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很難和企業需求完美匹配,於是AWS花了這麽多年做到了雲計算市場世界第一,阿里雲卻似乎很輕鬆的做到世界第二。阿里雲的技術能力不一定比AWS強,但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夠用就好。

無法把技術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讓互聯網企業在B端市場上非常被動,也有很大的不穩定性。

相比之下,只要流量還在、推薦算法足夠精準,廣告收入就不會背叛互聯網企業。

那還多說什麽,安排新廣告位就完事兒了。

做廣告,亞馬遜是天賦派

除了作為互聯網企業自帶廣告基因之外,在一眾互聯網企業中,亞馬遜也是最有“廣告天賦”的。

首先,亞馬遜有著格外廣泛的數據收集入口。從線上的電商、流媒體到線下的實體商鋪和硬體,對於用戶的數據收集更加全面,也就可以進行更加精準的廣告推薦。例如亞馬遜的會員機制,就是一個簡潔有力的用戶分區機制。用戶願不願意花一點小錢提升服務品質,對於廣告主來說可以進行很多解讀,也提升了亞馬遜廣告的價值。

同樣的,廣泛的數據入口也意味著豐富的廣告形式。電商推廣、線下實體廣告位、流媒體廣告甚至未來的智能音箱廣告和火箭上的太空廣告。加上亞馬遜的電商體系可以讓廣告和支付購買融為一體,一旦全面推進廣告業務,必然會大規模增加收益。

最後亞馬遜還有一點“小確幸”,就是距離社交媒體和新聞非常遙遠。當Facebook和Twitter正在被俄羅斯僵屍账號和政治傾向搞的焦頭爛額時,亞馬遜可以安安靜靜地賣衣服賣鞋,或許還能接受一些逃離Facebook、Twitter的客戶。

互聯網企業,各有各的宿命

但有趣的一點是,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上,這種對於廣告收入的極度依賴似乎減輕了許多。形成了互聯網企業的另一條故事支線。

舉例來講,同樣是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的主要收入幾乎全部依賴廣告收益。但騰訊卻有1/3的收入都在遊戲板塊上。而同樣作為電商巨頭的阿里,在去年整年數據中光是天貓和淘寶的傭金就佔據了收入的21.6%——要不是拆出去螞蟻金服,廣告收入的佔比會進一步被衝淡。

產生這種差異,可以被歸結於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中國人口紅利帶來的“羊毛模式”。在巨大的人口基數之下,互聯網企業在賺錢這件事上會變得格外容易。網店收取一點點平台傭金、遊戲收個1元首充、跟風做直播平台買個基本款禮物、知識付費買一門課……這些對於個人用戶微不足道的費用,乘以巨大的流量,就可以給互聯網企業帶來可觀的收入。

其次是移動支付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關聯。由於移動支付的發展,互聯網企業關聯投資理財、消費金融也非常容易。從其中獲利,甚至只需為向現有的金融服務導流就可以。螞蟻金服的獨立和今天京東金融的日益發展,無比直白地展示出了這一板塊收入的潛力。相比之下移動支付不夠發達的海外,已經完全錯失金融板塊的收入。

這樣一來,中外互聯網企業之間又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差異。如果說海外互聯網企業的宿命是“廣告”,那麽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宿命就是“風口”。

沒辦法,因為錢實在是太好賺了,有什麽可能成功的風口出現,巨頭不入局,就會有一大批小企業在資本的推助下入局,沒準一不小心成功了,就威脅到巨頭的地位。所以巨頭們往往都是被裹挾著,追逐一個又一個風口。O2O、直播、共享單車、短影片、智能音箱……無一例外。

這麽看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也算不上好運。

不管是爭奪廣告收入的亞馬遜、Facebook、谷歌,還是枕戈待旦謹防風口的BAT,仿佛都陷入了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即便如此,還有諸如區塊鏈這莫名其妙出現,聲稱要推翻一切,最後又莫名其妙消失的“攪局者”。

所以,不管是亞馬遜開始賣廣告,還是BAT又去追逐哪個風口了,我們也無需鄙夷。畢竟這場牌局,人人打得都不痛快。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