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平安距離一家科技公司還有多遠?

《財經》記者 劉以秦/文 謝麗容/編輯

金融公司中國平安正在努力轉型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今年是中國平安成立的第31年,平安的第一個十年,以保險業務起家,第二個十年轉型成一家金融公司,第三個十年,開始將科技融入到金融業務中,開辟新領域。如今,當平安邁入第四個十年,平安聯席CEO陳心穎表示,未來十年,平安要轉型成為科技巨頭。

成為一家科技公司,是最近幾年商業世界的熱潮。新技術趨勢圍繞著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平安已經在積極布局,以平安的主要業務線為例,平安銀行在2016年確定了科技引領戰略,AI客服打通所有客服流程;平安證券主推智能投顧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客戶與股票的智能匹配;成立於2014年平安好醫生,主打AI醫療,該公司2018年財報顯示,已經累計4.07億次AI醫療谘詢。

此外,從平安集團其他業務線的零星布局,也可看到這家金融巨頭的科技野心,從2013年開始建立雲平台,截止2018年,已經有80%的系統完成了上雲。

今天,用技術升級業務已經成為主流,但有技術實力,並不意味著就是一家科技公司,科技公司的商業模式是用技術賺錢,也就是“科技賦能”。

平安也已經在進行科技賦能,將一些已經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給其他公司,在這條路上,剛剛起步的平安面臨的不僅是金融公司的挑戰,還要直面大量已經在技術領域深耕多年的科技公司。

加碼技術

作為一家金融巨頭,平安的技術轉型有其獨特優勢。一是有足夠充足的資金,中國平安(601318,SH)的最新市值達到了1.6兆人民幣,2018年財年總收入9768億人民幣,淨利潤1074億人民幣。2018年,平安在所有A股公司中,營收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別為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以及中國建築);淨利潤排名第五(前四名為四大行)。

大體量的收入和盈利規模,意味著有足夠的實力進行科技投入。陳心穎稱,未來五年,平安將繼續在科技創新領域投入1000億。

從人才配置上,能看出平安的“財大氣粗”,截止目前,平安已經有超過1000名科學家,研發人員2.9萬名,8個研究院,51個實驗室。

平安的主營業務為金融,金融是目前所有行業中,最依賴數據和技術的領域。平安證券經紀業務部總經理於翔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到,沒有科技,今天的金融業務都無法開展。

於翔90年代進入證券行業,當時交易一支股票的流程,今天看來無法想象——客戶需要親自到交易所門口排隊、存錢,然後手工填單,填完交給證券公司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對照表單進行手工記錄,再撥打電話給場內的交易人員,交易人員再進行錄入、委託、買賣。

今天大部分的交易在手機上點一下就可以完成。於翔說,“中國有一億股民,只有20萬證券服務人員,如果沒有科技,根本無法服務這麽多客戶。”

金融業務給平安的技術積累提供了沃土。數據是技術進步的核心,金融業務就是數據的業務,平安手握大量的歷史交易數據、市場變化數據、用戶行為數據等,過去,金融服務人員就是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現在,機器可以完成這一工作,可以完成的更好。

在風控環節,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分析十五分之一秒內的面部肌肉動作,以此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再通過深度分析客戶數據,來智能匹配合適的投資項目,曾經只有富豪才能享受的私人定製財富管理計劃,可以通過機器人,提供給更大範圍的客戶。

今天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擁有足夠多的結構化數據,大量的算法初創公司,由於缺乏數據,業務難以落地。

“平安的技術推動,是自上而下的。”平安銀行零售科技CTO儲量告訴《財經》記者。

2018年底,平安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在元旦致辭中提到了一個新變化:集團品牌標識從“保險·銀行·投資”,轉變為“金融·科技”,以頂層力量推動“金融+科技”戰略的貫徹落實。

平安目前內部的技術推動,以集團為基礎,提供底層架構給各個業務線,業務部門再組建自身的技術團隊,將技術真正融入到業務中。

“這是體系化的部署,不是簡單的應用,不是你買一台電腦,開機就能使用,需要長期的技術與業務磨合。”儲量說道。以平安銀行為例,3年前,平安銀行的技術團隊只有幾百人,現在已經超過3000人,經過3年磨合,“我們很多業務人員,現在已經是半個技術人員了。”

不過,於翔經常被外界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技術應用於金融領域,是否能夠幫助客戶賺到更多的錢?他的回答是:“就像你開車去一個地方,你憑經驗走,和跟著手機導航走,都能到達目的地,並不存在高下之分。技術只能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影響投資回報的根本原因是市場波動,技術並不能讓市場停止波動。”

對外賦能

技術的作用很強大,但大到一定程度,便是有限。平安決策層認為,僅用技術升級自身業務是有限,投入如此之大在技術層面,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是對外賦能變現。

最直接的案例是平安起家的保險業務。平安人壽智能平台團隊總經理沈劍平稱,平安目前主要賦能給代理人,幫助代理人提高銷售技能以及服務性。例如,在壽險領域,通過AI機器人進行面試,招聘,以及千人千面的人員培訓。

此外,還提供銷售支持,輔助人工進行客戶答疑、客戶定製化服務等,沈劍平給出的數據是,原來一些需要3天時間完成的業務,現在可以縮短到1分鐘。“就像給007配備了先進的武器,我們希望通過AI的加持,讓更多代理人成為保險專家。”

另外,還有平安目前第二大業務——醫療。目前平安集團下面有三家醫療相關的公司: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以及平安智慧醫療。

平安智慧醫療智能公共健康團隊負責人李響稱,通過前期與三甲醫院的合作,合作研發,訓練機器,平安希望將研究成果輸出給非三甲的基層醫院,包括智能讀片,輔助診斷等。

另外一個主要的技術賦能領域是智慧城市,平安智慧城市聯席總經理兼CTO胡瑋稱,目前平安合作的智慧城市已經達到100個,落地120個項目。

目前,包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開始推廣垃圾分類,這不僅需要民眾改變生活習慣,對於政府管理人員來說,也會增加巨大的管理難度和管理成本。胡瑋提到,通過AI技術,可以在垃圾投放點進行監控,觀察垃圾是否投放正確;在垃圾車回收環節,可以監控每一台垃圾車倒出的垃圾的分類質量高低,以此來進行重點區域的管理。

這些看起來和平安主營業務無關的新業務,可視為平安的新探索,“平安有豐富的業務場景,我們可以避免孤立的去做技術研發,在研發階段就融入具體的業務需求,形成更實用的解決方案。”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說道。

平安能否成為科技巨頭?

平安科技的優勢在於技術與業務的結合,這是一把雙刃劍——其他公司是否願意使用競爭對手提供的技術服務和產品?

一位AI初創公司創始人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提到,不可否認,平安先通過自己的業務,將技術不斷優化升級,實際應用效果確實會更好,“但是你不能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這家初創公司的主要服務客戶是國有大銀行,該創始人表示,在算法和底層架構上,各個公司的水準差距並不大,差的就是數據能力。但金融機構自己都有充足的數據,“他們更願意,也有能力培植自己的技術勢力。”

不僅如此,他還提到,因為平安要自己賦能行業,確實導致了不少初創科技公司,並不願意與平安合作。

選擇與在某一細分領域有深入積累的技術團隊合作,是不少大公司實現快速技術突破的主要方式。另一位AI初創公司創始人也提到,在比拚技術實力時,速度是關鍵,“到最後大家的技術實力會趨同,但你早半步實現,會產生巨大的優勢,與其自己埋頭研發,不如快速合作共贏。”這家公司已經與華為、百度、中國移動等巨頭展開技術合作。

這意味著,一旦走上科技賦能這條道路,平安也將面臨更多競爭對手。

一類是以BAT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平安看重的金融、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技術賦能,也是BAT的重點目標。

BAT的優勢在於,積累了足夠多的流量與用戶,但平安手裡的金融數據,並不如BAT手裡的數據更加多元化,金融數據雖然更精準,可靠度更高,但頻次更低,也缺乏與場景接軌的其他數據。

另一類是新興的科技公司,這些公司規模小,但也更靈活,通常會在某一細分領域深入挖掘,形成壁壘。

金融、醫療、智慧城市領域都以大項目為主,通常政府或企業在一個大項目上,會引入多家合作方來共同完成。這樣的合作也不是一次性的,搭建好技術平台後,還需要長期的運營,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政府和大企業開始頻繁投資新興科技公司,以此來增強長期合作關係。

平安的科技公司之路才剛剛起步,但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必要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上一波商業浪潮來自移動互聯網,深刻影響的今天的商業格局,抓住這一波浪潮的阿里巴巴和騰訊,維持並穩固了自己的領導地位,不僅如此,移動互聯網還孕育了新的機會,出現了包括字節跳動、美團、滴滴出行等一批新興公司。

10年前,我們稱阿里巴巴為電商公司,騰訊為遊戲公司,百度為搜索公司,今天,為他們創造主要收入的,還是這些主營業務,他們也並沒有成為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當然,一個新的趨勢是,這些互聯網巨頭公司,和平安反向而行之,開始利用手中的技術武器和流量金礦,挖掘B端各行各業的潛在機會。未來,不能排除,這些科技公司將被賦予新的定位和角色。

今天,新技術的浪潮再次來臨,越來越多公司希望卡位新風口,成為新的科技巨頭。需要正視的一個事實是,科技是風口,但不是終點,當新技術逐漸成熟,電商公司依然是電商公司,遊戲公司依然是遊戲公司,金融公司,也依然會是金融公司。對於40歲的平安來說,科技將是其通往百年老店的必經之路,亦非終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