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山裡的“95後”女銀匠拍短視頻 讓非遺“活”起來

圖為潘雪在製作銀飾。 周燕玲 攝

中新網貴州凱裡11月15日電 題:大山裡的“95後”銀匠拍短視頻 讓非遺“活”起來

作者 周燕玲

柚子樹下,扎著馬尾辮、身穿藍色印花麻衣的“95後”潘雪,在攝影機鏡頭前用焊槍把銀料液化成銀條,並用2斤重的鐵錘反覆敲打,隨後用長滿老繭的雙手緊握鐵鉗用力從拉絲眼板上拔出雪亮銀絲,毫米級的銀絲經過編織、堆壘、掐花、攢焊,一個銅鼓吊墜就成型了。

苗族銀飾鍛製技藝屬於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潘雪將4個小時製作過程經過剪輯、配樂後縮短為1分鐘的短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像這樣的短視頻,潘雪已發布了100多個,目前累計點擊率超過1億人次。

“讓非遺走出‘深閨’就要利用一切機會向世人展示,拉進與普通大眾的距離。”潘雪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互聯網+”時代非遺保護和傳承需更接地氣才能“活”起來。

圖為潘雪製作的耳飾。 周燕玲 攝

潘雪出生在素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美譽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因對銀飾充滿興趣和熱愛,小學五年級她就開始拜師學藝,師從銀匠世家第四代傳人張永富,並在大學三年級時系統學習苗族銀飾鍛製技藝。

在潘雪看來,非遺只有用起來才能“活”起來,而用起來的前提除牽手現代設計外,還得讓外界了解、熟知非遺的製作過程。跟著師傅學習銀飾製作時,潘雪就會通過短視頻或直播的方式分享製作過程,並在網上銷售親手製作的銀飾製品。

起初,潘雪拍攝的視頻鮮有人問津,直到2019年9月底發布一條製作鳳回頭耳飾的視頻在社交媒體上播放量超過200萬人次後,她的人氣開始提升,隨之銀飾製品訂單也多了起來。

“很多人看到自己在網上純手工製作銀飾後,紛紛把之前買的銀飾寄過來翻新。”潘雪說,有些人還會發來設計圖,進行“私人定製”。

換上苗族服飾的潘雪在直播帶貨。 周燕玲 攝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潘雪師傅的銀匠鋪面臨無路可銷的困境。為了拓展銷路,潘雪白天鍛造銀飾,晚上換上苗族服飾進行直播帶貨。

“有時候一天的成交額就高達數萬元(人民幣,下同)。”張永富說,潘雪在一次直播中訂單就高達5萬多元,這樣的“業績”在自己的銀匠生涯中僅出現過一次,遠超銀匠鋪以往一個月的收入。

短視頻、網絡直播與非遺的結合成效讓潘雪意識到,“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幫助手藝人走出生存困境,還能夠極大地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2020年大學畢業後,潘雪瞞著家人成為了一名女銀匠。

目前,潘雪平均每隔2天就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手工銀飾的製作過程,四葉草手鐲、石頭耳墜、苗族複古發簪……一個視頻一分鐘,一個個鮮活的非遺故事從貴州的大山裡傳到中國各地。

潘雪告訴記者,自己最想做的是借勢互聯網與新媒體,讓非遺打開銷路,讓村裡的老手藝人能回到家鄉靠手藝“吃飯”,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和接力。(完)

來源:中新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