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一批95後大學生開始離婚了

文/子非

95後生娃,00後談戀愛都不是什麽新鮮事,只有90後離婚才能上一下微博熱搜。95後是當代大學校園的主人,第一批95後也不過剛畢業走向社會。但令人擔心的是,本該處於試婚年齡的他們,也開始離婚了。

落後於同齡人就焦慮,提前打卡才是人生贏家。無論是“立業”還是“成家”,都是這樣的。然而,工作什麽的還好說:不理想可以轉行、可以跳槽,甚至可以待業,人生不會從此套牢。但婚姻不是。

閃婚也可能閃離 圖 /Adline

被職場分去太多注意力的年輕人,由著工作的成功和經濟的轉化能力,定義人生絕大部分的意義。而在婚姻與情感方面——一個事實上更大程度影響著我們人生品質的領域,顯得缺乏深思熟慮。

大學生可以結婚嗎?

大學生也是成年人了,再不早戀都晚了,結婚並不是什麽“等你長大以後再談”的話題了。現在是一畢業還沒有對象,就會“被相親”的時代了。

2004年,教育部發布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不再限制在校大學生結婚。也就是說,符合《婚姻法》規定條件的大學生,可以結婚。據《關於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劃生育問題的意見》,已婚大學生有生育自由,在學校辦理了《生育服務證》的學生夫妻,還可以讓孩子在學校“落戶”。

結婚,一種人生發展軌跡 圖 /Owen Davey

這說明,大學生結婚是合法行為,大學生生小孩也是。所以談論大學生要不要結婚,不是什麽操之過急的問題,而是再理所應當不過、卻一直缺乏合理引導和廣泛思考的問題。

另一方面,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辦理結婚登記1142.8萬對,比上年下降6.7%。這是中國結婚人數連續第三年下降。

2007-2016年中國結婚率、離婚率情況走勢 圖 /中國產業資訊

截至2012年,20-24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呈逐年下降趨勢;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的公民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北京大學曾主持了一項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與1980年相比,中國人首次婚姻持續時間縮短了13年,在2010年離異的夫妻平均首婚時間不到4年。

這又說明什麽呢?說明結婚率在下降。年輕人的結婚率在下降。初婚解體率在上升。一些年輕人不結婚,一些年輕人結錯婚。有個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準備好進入婚姻狀態。

把婚姻當做終點站的人

不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

大學生結婚沒有什麽好反對的。相反,從青梅竹馬到情竇初開,都值得祝福。從校園裡走出的戀人喜結連理,是童話故事一樣的結局。

初婚失敗率的普遍升高也是事實。在排除伴隨政策而生的假離婚虛高泡沫,和女性比從前擁有更多選擇權帶來的影響後,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很多年輕人事前沒有想好,就倉促領取了結婚證。

年輕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容易單憑一些不必要的感覺和情緒就私定終身。這些不必要的情緒,包括但不限於“同情”“捨不得”“挺適合”“沒什麽不適合”“奉子成婚”“不結婚就分手了”“我不想ta難過”等。

但是,如果是基於上述原因選擇的婚姻,多數是要受煎熬的。

Love &Money 圖 /Liza Otchenashenko

“沒有適合結婚的年紀,只有適合結婚的感情”“如果一定要進入婚姻,我希望你是因為愛情”“女兒,我寧願你不結婚”這些雞湯味的標題刷爆了朋友圈。儘管現實條件沒這麽完美,但道理是這麽個道理:成熟的感情,是婚姻的基礎。

而且,婚姻不能沒有感情,也不能只有感情。國產影視劇美化了很多愛情故事,但劇情通常隨著結婚而大結局。如果還有婚後生活的劇集,那肯定充斥著出軌、離婚、分家產的戲劇衝突。因為成年人都知道,婚姻意味著兩人成為利益共同體,往往伴隨著家庭責任、婆媳關係、財政壓力等我們很難不稱之為負擔的東西。

再進一步,免除了催婚的緊箍咒後,婚宴、嫁妝、買房、裝修、催生、催二胎等系列技術性的操作會接踵而至。婚後面臨角色轉換,當媽媽的懷胎10月,應對一切生理不適應和分娩後遺症。當爸爸的賺錢養家、買奶粉尿布。從此夜不能寐,跑步進入中年人話題。而這一切都只是個開始。

如果我們不僅可以討論什麽時候結婚

還可以討論要不要結婚

當然了,隨著婚姻觀的更新,離婚也並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了。婚姻也不再像從前那樣,非繁文縟節不可(具體複雜程度據所在地區有所差異),非一輩子一次不行了。

但離婚不像分手,離異也不像談過幾個對象那樣簡單,而且相信沒有人會喜歡進入一段注定失敗的關係裡。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也要搞明白一段感情背後的責任與承擔是什麽。長大成人,不僅僅意味著對自己負責,也要看在選擇配偶、組建家庭這些事情的態度成熟與否。

結婚,然後呢? 圖 /Ben Stafford

讀大學帶給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體現在情感狀態上。

經常有人說,結婚生子已經不是唯一的人生軌跡,但這個觀點更多停留在“一種正確”上。現實中,更多人願意過上標配的日常,而沒有意識到,我們不僅可以討論什麽時候結婚,還可以討論要不要結婚。

每個人都有自己願意相信的聲音,希望得到支持自己現狀的觀點,並且害怕改變。但如果我們都被女德班、網紅情感專家付費課程裡一句“現實就是這樣”打敗,那現實也只能那樣了。

此處當然不是要鼓吹一種恐婚了。心理谘詢師在長期愛情婚姻谘詢中總結的道理,可以參考一下:

愛情如同生產力,婚姻如同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是為生產力服務的,直到有一天,生產關係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因素,這時候,生產力就要求打破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這大概是愛情與婚姻的發展過程。”

如果年輕人可以在婚姻契約開始之前把問題想清楚,就可以減輕很多痛苦,或者避免製造麻煩。

作者 | 子非

編輯 | 子非

排版 | 楊雪梅

封面圖 | YouTube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