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冬病夏治與食療

所謂「冬病」,就是每到冬季,就會反覆發作或者加重的慢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等脾胃虛寒類疾病,類風關、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等骨關節疾病。這類疾病的共有特點就是:手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舌淡苔白。中醫將這類疾病歸於「冬病」範疇,多由於肺、脾、腎三臟虧虛,體內陽氣不足,陰寒之邪潛伏於體內所致。

夏季可趁「冬病」未發之時,辨證施治,以食療養生,預防冬季舊病複發,或減輕其癥狀。

黃芪當歸烏骨雞湯

取黃芪60克,當歸20克,烏骨雞1隻。將烏骨雞洗凈、去內臟、切塊,放沙鍋中與黃芪、當歸放入瓦罐內共燉,加水適量,文火煮熟,待雞肉熟爛後,加調味品,飲湯食肉,可分作3~4次食用。

此葯膳適用於平素易於感冒、畏寒肢冷、痰液清晰或成泡沫樣、神疲乏力、舌質淡或淡胖、苔薄白膩、脈細弱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黃芪味甘性微溫,為補氣諸葯之最,有益氣固表之功,並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耐缺氧能力;當歸性溫,味甘辛,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的功效。黃芪與當歸結成藥對,組成當歸補血湯,取其益氣活血的功效。烏雞內含豐富的黑色素,蛋白質,b族維生素等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尤適合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的人群食用。黃芪、當歸與具有滋腎養血的烏骨雞同燉,可達到益氣養肺、滋腎養血的目的。脾生痰,肺儲痰,脾氣健則痰自消。此葯膳在夏季每周食用1次,可取良效。

五味芡實粥

取五味子10克、芡實及蓮子各30克、山藥20克、粳米 100克、白糖20克。將五味子、芡實、蓮子洗凈,蓮子去皮心;粳米淘洗乾淨,山藥打成細粉備用。再將粳米、五味子、芡實、蓮子同放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文火煮30分鐘,撒入山藥粉、白糖,再燒煮5分鐘即成。每日1次,每次吃粥50~100克,正餐食用。

此葯膳補腎虛、止泄瀉,對脾腎陽虛的慢性腹瀉患者食用尤為適宜。

山藥又稱為淮山藥、薯蕷,是葯食俱佳的珍品,味甘,補而不膩,香而不燥,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清代醫學家李修園說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藥性本草》則曰,山藥能補五勞七傷。現代醫學認為,山藥因能使水分從膀胱排出,減少腸道內的水分,故能減少大便溏薄的癥狀。芡實性味甘、澀、平,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祛濕止帶等功能,並含有豐富的澱粉,及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有防衰老的作用。五味子味甘、酸,性溫,能益氣生津、補腎養心、收斂固澀。粳米是大米的一種,味甘,性平,能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米飯,是補充營養的主食;而米湯,又是治療虛症的食療佳品。諸葯合用,共取健脾補腎、澀腸止瀉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山藥與鯉魚、甘遂相剋,故不宜同食,也不可與鹼性藥物同服;山藥既能補氣,又能養陰,補而不滯,養而不膩,為平補脾胃之要葯,另有降血糖的作用,對慢性腹瀉的糖尿病的患者尤為適宜。

附片蒸羊肉

取製附片10克,鮮羊腿肉500克,肉清湯250毫升,料酒15克,蔥節6克,薑片6克,胡椒粉、味精、鹽適量,熟豬油30克。將羊肉洗凈,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煮熟,撈出,切成2×5厘米見方的肉塊,與製附片同放入大碗中,並放料酒、熟豬油、蔥節、薑片、肉清湯,隔水蒸3小時。食用時可撒上蔥花、味精、胡椒粉。食肉飲湯,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經散寒的功效,是治痹症疼痛之聖葯。附子有毒,故不宜生用,以炮製後的附子為宜。羊肉性溫,味甘,為補陽佳品。二味相配可溫陽散寒、攻補兼施,攻邪不傷正,對身寒陽虛的痹痛患者,食之最佳。此葯膳中的附子與羊肉都屬大熱之品,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風寒濕痹患者治療時應祛風除濕、溫經通絡,平時可適當食用黑大豆、蔥、薑、胡椒、黃鱔、蛇肉、狗肉、羊肉等,並慎食滋膩礙濕食物,如豬脂、蟹肉等。

上述葯膳均隻適合虛寒型的冬病患者,而如果病人屬於熱症,或者陰虛內熱者,就不適宜用藥膳進行「冬病夏治」。總之,夏季三伏時節如能充分調養,冬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習慣及心態,根據個人體質進行健脾助運、補肺溫腎、化痰祛濕之法進行調理,則能安然度夏、養生防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