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費孝通:他是無所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梁漱溟逝世30周年

梁漱溟逝世30周年

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

他是我一生中所見到的最認真求知的人,一個無顧慮、無畏懼、堅持說真話的人。

——費孝通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生於北京,原籍廣西桂林。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1917年入北京大學任教,七年後投身農村,從事鄉村建設運動。抗戰中為促進國共團結抗敵而奔走,參與創建民盟;勝利後又參與國共和談,為和平建國而努力。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一生用心於兩大問題:人生問題與中國問題。主要著作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東方學術概觀》《人心與人生》等。

這個世界會好的

梁漱溟生平圖片展

1893—1988

梁漱溟光緒十九年九月初九(1893年10月18日)生於北京,次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先生曾自謂“我真是應著民族不幸的命運而出世的一個人啊!” 梁漱溟父親梁濟心憂天下,思想開明,支持維新變法;母親張瀅,白族,雲南大理人,溫厚明通,提倡女學,參與創辦了北京第一家女學“女學傳習所”並擔任教員。圖為1900年前後梁漱溟與祖母、父母雙親、長兄及大妹、二妹合影。

梁漱溟小學時代前後經過兩度家塾、四個小學。7歲入讀北京第一個“洋學堂”——中西小學堂,既念中文,也念英文。圖為家塾師生合影,梁漱溟時年約12歲。

梁漱溟1906年考入順天中學堂,學習國文、英文及數理化等,因同學甄元熙介紹,開始參加革命活動。畢業前參加了同盟會京津支部,從事推翻滿清的秘密活動,“亦鬧了些手槍炸彈的把戲”。圖為1911年於順天中學高等學堂畢業,特借長兄方留日歸來所帶回日本大學生的服裝鞋帽留影紀念。

梁漱溟自幼即養成自學的習慣,“所有成就,皆由自學得來”。小學自學的主要讀物是父執彭翼仲(1864—1922)所辦《啟蒙畫報》和《京話日報》,中學時期好讀梁啟超所編《新民叢報》和《新小說》,後來他又按期訂閱梁啟超主編的《國風報》和革命派辦的《民立報》。

1912年梁漱溟在同盟會京津支部主辦的天津《民國報》任編輯及外勤記者,常出入當時的國會、參議院、國民黨本部等場所。《民國報》報社社長為甄元熙,總編輯為孫炳文。梁漱溟名煥鼎,字壽銘,“漱溟”本為筆名,出於孫炳文代擬。圖為《民國報》發刊辭。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到北大視事。因《究元決疑論》一文,蔡元培邀請梁漱溟到北京大學任教。圖為梁漱溟致范源濂(靜生)、蔡元培(鶴卿)的信,及范源濂介紹梁漱溟見蔡元培的名片。

梁漱溟在北大開設有“印度哲學概論”“唯識哲學”“儒家哲學”等課程。“儒家哲學”注冊學生九十多人,實際聽講者約二百人,一院紅樓教室容納不下,不得不遷往二院馬神廟階梯教室。哲學家馮友蘭、文學家朱自清、史學家顧頡剛、社會學家孫本文等都是當年聽講的學生。圖為馬神廟北大校址。

梁漱溟與北大同事在中山公園合影。左起為雷國能、李大釗、梁漱溟、張申府。梁漱溟與李大釗是“至熟至熟之友”,“在北大七八年間獨與守常相好”。

梁漱溟父親梁濟目睹清末時局混亂,社會失序,人心墮落,決心以死喚醒世人,於1918年11月10日六十歲生日前三天,自沉於北京淨業湖(今積水潭)。在遺書《敬告世人書》中,梁濟寫道:“國性不存,國將不國。自必我一人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也。”梁濟殉道引起思想界的熱議,摯友彭翼仲作銘立碑於積水潭畔南岸普濟禪林寺山門外土坡之上。圖為親朋至交於碑前留影,左二為梁漱溟,右起第七人為彭翼仲。

1921年夏,梁漱溟在濟南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演講後回京,經伍庸伯先生介紹與黃靖賢女士訂婚。圖為1921年冬末,梁漱溟、黃靖賢於北京崇文門外纓子胡同老宅內新婚後的留影。

1922年1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至1929年已經再版發行八版。該書的出版將五四時期關於東西文化問題的論戰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他這部書,居然翻成了十二國的文字,把東西兩半球的學者,鬧個無寧日。五年之內同他通訊的信劄有五千以上”(李石岑語)。圖為《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題記說明及中文、法文、韓文、日文版的封面。

“隨著在北大任教時間的推移,我日益不滿於學校只是講習一點知識技能的偏向”,1924年暑假,梁漱溟毅然辭去北京大學教席。從北大辭職的梁漱溟應王鴻一邀請赴山東籌辦曲阜大學,首先接掌曹州中學,創辦重華書院。圖為當時隨梁漱溟到山東辦學諸人合影。

1927年梁漱溟應邀南下廣州,途經杭州時與馬一浮(左二)、熊十力(左三)會面,留影於靈隱寺。這是“現代新儒家三聖”留存的唯一一張合影。

山東鄉建研究院分為鄉村建設研究部、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和實驗縣區三部分,另有附屬農場、金融流通處、衛生院、師范學校、實驗小學等部門。梁漱溟1931年3月—1934年1月任研究部主任,1933年10月起接任研究院院長,直至1937年12月,1934年7月—9月曾一度任鄒平實驗縣縣長。圖為梁漱溟在山東鄉建院時期與工作人員合影。

梁漱溟“以出家精神做鄉村工作”。1933年梁漱溟才把夫人黃靖賢和兩個未成年的兒子從北平接到條件艱苦的鄒平,全身心投入工作。1935年8月,黃靖賢病逝於鄒平。處理完夫人後事,因無精力照理,梁漱溟把二子送走,一家人再次過上聚少離多、四處為家的飄泊生活。圖為1936年暑期梁漱溟與長子培寬(右)、次子培恕(左)留影於濟南。

全面抗戰爆發,山東鄉建院被迫關閉。梁漱溟受聘為國防最高會議參議會參議員,積極為抗戰出謀劃策。為了對國內團結抗戰交換看法,1938年1月梁漱溟赴延安訪問。其間,與毛澤東前後會談八次,其中兩次通宵達旦。梁漱溟回憶,毛澤東“不落俗套,沒有矯飾,從容,自然而親切,彼此雖有爭辯,而沒有不舒服之感”。圖為梁漱溟與毛澤東談話的情景。

1942年10月18日重陽,梁漱溟五十歲生日時留影於桂林。同年,梁漱溟手書“吾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

1946年底,國共和談破裂,梁漱溟辭去秘書長,宣布脫離政治,去重慶北碚創辦勉仁文學院,並從事《中國文化要義》的寫作。圖為1948年梁漱溟在北碚勉仁文學院工作時的留影及《中國文化要義》書影。

1953年9月11日梁漱溟應邀在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發言,提及中共進城後,忘了農民是不合適的,工農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等。此事件之後,梁漱溟獲得“反面教員”之名,淡出政治圈,隻與少數親朋至交往來。圖為1954年初,梁漱溟獨坐新街口小銅井寓所門廊下。

1959年國慶節於北京萬壽山,梁漱溟與陳亞三(前排左一)、李淵庭(前排右一)、黃艮庸(後排左一)等合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書籍文稿及衣物均被拉去,用具多被打碎”。梁漱溟在逆境中依然致力於思考研究,先後寫出《儒佛異同論》《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論著。圖為記載被抄家之日記手稿。

1970年,政協直屬學習組恢復學習,在討論中共中央和中央文革小組為四屆人大起草的《憲法修改草案》時,梁漱溟指出憲法中寫入林彪為接班人不妥。圖為梁漱溟在《憲法修改草案》上的批注。

“文革”結束,國家撥亂反正,社會重新走入正軌。1979年底,梁漱溟移居木樨地複興門外大街22號高乾樓,在此安度晚年。圖為1980年8月,梁漱溟與來訪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最後的儒家》作者艾愷談話留影。

1984年,《人心與人生》正式出版,這是作者自認最為重要的一本書。該書發端於1920年代,正式撰寫始於1960年,到1966年夏“文革”前已經寫完第一至七章。“文革”初期因抄家而資料盡失,暫時中斷寫作。1970年開始重新寫作, 1975年完稿。圖為《人心與人生》手稿。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梁爺爺笑的照片攝於東城區新中街寓所~

▲ 此為未公開過的照片噢

梁漱溟家族世系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