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鹿茸

鹿茸Lurong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來源

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後者習稱「馬鹿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後,陰乾或烘乾。

產地

花鹿茸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四川等省亦產,品質優。馬鹿茸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區,東北產者習稱「東馬鹿茸」,品質較優;西北產者習稱「西馬鹿茸」,品質較次。

採收加工

梅花鹿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馬鹿為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現藥用鹿茸主要從人工飼養中獲取。分鋸茸和砍茸兩種方法。鋸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加工後,陰乾或烘乾或真空冷凍乾燥等。砍茸一般用於老鹿、病鹿、傷殘鹿。將鹿頭砍下,再將茸連腦蓋骨鋸下,刮凈殘肉,繃緊腦皮,進行煎燙、陰乾等加工。

性狀鑒別

花鹿茸

圖為二杠,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常用中藥鑒別真偽》

圖為三岔,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常用中藥鑒別真偽》

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長9~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體輕。氣微腥,味微鹹。

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

馬鹿茸

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常用中藥鑒別真偽》

較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側枝一個者習稱「單門」,二個者習稱「蓮花」,三個者習稱「三岔」,四個者習稱「四岔」或更多。按產地分為「東馬鹿茸」和「西馬鹿茸」。

東馬鹿茸

「單門」大挺長25~27cm,直徑約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撚頭」。

西馬鹿茸

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縮乾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臭,味鹹。

飲片 花鹿茸

花鹿茸尖部切片習稱「血片」、「蠟片」,為圓形薄片,表面淺棕色或淺黃白色,半透明,微顯光澤;外皮無骨質,周邊粗糙,紅棕色或棕色;質堅韌;氣微腥,味微鹹。中上部的切片習稱「蛋黃片」,切面黃白色或粉白色,中間有極小的蜂窩狀細孔。下部習稱「老角片」,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麵粉白色或淺白色,中間有蜂窩狀細孔,外皮無骨質或略具骨質,周邊粗糙,紅棕色或棕色。質堅脆。

馬鹿茸

「血片」、「蠟片」為圓形薄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黃色,半透明,微顯光澤,外皮較厚,無骨質,周邊灰黑色,質堅韌,氣微腥,味微鹹。「老角片」、「粉片」為圓形或類圓形厚片,表面灰黑色,中央米黃色,有細蜂窩狀小孔,外皮較厚,周邊灰黑色,無骨質或略具骨質。質堅脆。氣微腥,味微鹹。

性味歸經

甘、鹹,溫。歸肝、腎經。

性能特點

本品甘鹹性溫,入肝、腎經,藥力峻猛,為血肉有情之品。 既峻補元陽、大補精血,又強筋健骨、調理沖任,還能通過溫補而托瘡毒。

功效

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主治病證

(1)腎陽不足之陽痰滑精,宮冷不孕。

(2)精血虛虧之筋骨無力、神疲羸瘦、眩暈耳鳴,小兒骨軟行遲、囟門不合。

(3)婦女沖任虛寒、帶脈不固之崩漏、帶下過多。

(4)陰疽內陷,瘡瘍久潰不斂。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沖服,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溫熱峻烈,故陰虛陽亢、實熱、痰火內盛、血熱出血及外感熱病者忌服。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以免傷陰動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