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洗”代購

即使沒有《電商法》,代購怕是早就不行了。

文 | 孫園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

1.代購如何成為不可或缺的商品管道?

2.代購的退場,也是跨境電商的序曲?

3.跨境電商平台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海外代購,應該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現象。這裡指的代購,是以個人代買(非企業化進出口貿易)的形式,從國外購買有著品類、品質和價格優勢的商品。比較成規模的第一次海外代購,可以上溯至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留學和出國人員。大量來自歐美日的服飾、鞋帽箱包、首飾、電器等當時中國還很缺乏的工業品,成為代購的主力商品。這種現象直到今天,從未斷過,變化的只是代購的商品和海外管道,越來越偏向個人和個性化。

從古至今,跨境交易也總能讓我們看到一群人的身影。古代絲綢之路上,他們是駝鈴聲中、船帆下的商隊;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下海經商潮,他們是“罐頭換飛機”的國際“掮客”;過去的10年,這群人出沒於全球的免稅店和奧特萊斯,變成了我們口中的“代購大軍”。

海外代購,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生產力和地區屬性導致區域間商品的差異。而區域間的人口流動打破了空間距離,讓差異化的商品也實現了物理距離上的流通。古代,這些商品是東方的茶葉和瓷器、西方的香料;如今,這些商品變成了奢侈品、化妝品、以及奶粉等。

- 1 -

代購,存在即合理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是,代購並非是生活消費的必須行為,而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產品和體驗。這種“更好”來源於兩點,第一是商品本身的稀有程度,即獲取難度;第二則是性價比。

在消費力的增長和消費選擇多樣化的趨勢下,這種消費行為正成為常態。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元,增長率為9.2%,居民購買力持續增強。

儘管近些年國貨大有“複興”之勢,但在奢侈品、化妝品、母嬰用品等類別上,有著技術、品牌等優勢加持,國外品牌在消費更新的浪潮中依舊優勢明顯,其背後旺盛的消費需求不言而喻。

據艾瑞發布的研究報告稱,2017年中國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規模達1113.4億元,增長率為49.6%。預計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

唯一的問題在於管道。以往由於物理距離上的阻隔,跨境貿易受交通因素製約大,常以商人群體押車押船的方式批量進行運輸。而隨著經濟技術發展,運輸工具和運輸速度的更新解決了部分物流問題,但新的問題則是各國的關稅和進出口條例等政策限制。

個人代購則巧妙的規避了跨境貿易涉及的諸如關稅、物流、甚至檢疫等諸多環節。由個人出境購買消費,到親朋好友之間的人情“代買”,再到盈利為目的的個人代購,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使得代購可以在更廣範圍和以更便捷的管道開展“業務”。

基於旺盛的進口商品需求,依靠商品價差、免稅優惠和匯率浮動形成的利潤空間,再搭上電商管道的快車,幾個因素的匹配“養”出了一個代購行業。

- 2 -

《電商法》收緊代購

但代購的興起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最直觀的就是,這種通過網絡交易的個人經營者,缺少約束,全憑“良心”做事,售假、三無產品甚至於詐騙等事故常有發生,消費者維權無門。

其次,盈利為目的的個人代購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走私”行為,代購商品價格往往低於國內零售價,這對於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而言,無疑造成了不公平競爭。

另外,大部分小代購通常沒有自己的拿貨管道,只是單純從國外零售門市“掃貨”,這就造成了免稅店和賣場打折(如“黑五”)的場景下,中國代購“搬空貨架”大量囤積,當地居民無貨可買的場景。

《電商法》改變了這一切,其中,第十條和第十一條明確規定了電子商務經營者需依法進行主體登記和納稅。

第十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是,個人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家庭手工業產品,個人利用自己的技能從事依法無須取得許可的便民勞務活動和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進行登記的除外。

第十一條 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並依法享受稅收優惠。

自2018年1月1日《電商法》正式實施以來,代購圈人心惶惶。一些規模較大的代購群體考慮注冊公司正規化經營,小代購則或放棄,或觀望。有不少觀點認為,這是一場代購“清洗運動”,但實際上,代購的生意早已大不如前。

跨境貿易這塊大蛋糕,早被各大電商平台看上。早在2010年前後,垂直電商如聚美優品、唯品會就開始用特賣的方式切入進口美妝和服飾。而蜜芽等母嬰類網站也將進口產品作為作為特色。

綜合類電商平台方面,阿里、京東和網易都先後在2014年和2015年上線了自己的進口商品電商版塊。據易觀分析數據,截至目前,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以及網易考拉海購佔據國內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份額前三。

對於進口消費品的關稅調整也進一步壓縮了代購的利潤空間,這也正是為何,代購在主體登記和稅收的政策面前紛紛退散。根據Westwin發布的研究報告,化妝品、服飾鞋靴、電子產品和食品為跨境電商消費最受青睞的品類。以前兩者為例,自2015年起,我國已3次調整進口化妝品關稅,平均稅率已降至2.9%;服裝鞋帽進口關稅自2018年7月1日起由15.9%降至7.1%。

此外,保稅倉、保稅區的建設以及支付和物流體系的完善,都在為跨境貿易的規模化和規範化鋪路。原本分散於眾多個人賣家的代購管道被整合面臨真空,而這部分消費者需求的轉移勢必為跨境電商平台帶來一波新的發展紅利。

- 3 -

跨境電商的下一步

紅利正當頭,但跨境電商平台依然存在著一些困擾。

首先是同質化競爭嚴重。在進口產品消費中,消費者對於品牌、品類的認知都較為局限,各平台商品結構嚴重雷同,爆品引流靠價格戰。

其次是產品品質問題,海淘產品假貨多如牛毛,平台直營和第三方合作各有各的難處。對於直營模式而言,進口品牌直簽授權並非易事,跨境電商平台時有陷入經銷商“假授權”爭端。而對於第三方來說,合作入駐商家銷售仿冒品事件也處處可見。

此外,海淘產品貨源複雜,產地管道多樣,海外銷售產品與國內銷售產品或有差異。網易考拉海購與中消協在2018年2月曾就“雅詩蘭黛”某產品是否為正品產生爭議,引發諸多關注。

最關鍵的是,由於涉及國際貿易,跨境電商平台受政策影響極大,關稅、進出口貿易政策的變動調整對於業務開展息息相關。

回看《電商法》的頒布,儘管對代購從業者做出了諸多約束,但細則方面尚有余地,試探者不在少數。未來會不會有更具體的補充條款落地?代購出局,是否存在個人經營者依附於跨境電商平台實現正規化的可能?這些都有待探索。

但毋庸置疑的是,消費者對於進口商品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一直存在。對於跨境電商平台而言,立足於長遠發展,倉儲、物流、品牌缺一不可。當下,各平台在自營直采和內容電商方面的發力有目共睹。

這是一個增速和前景巨大,但高手如雲的戰場。在這個行業變革的機會視窗,場上留存的都是背靠大平台,或是深耕行業多年的實力玩家,頭部效應已經初現,下一步將會如何?

【 看熱點】新零售大更新:阿里“官方宣傳”商業作業系統

【 看熱點】騰訊智慧零售這一年:小程式交易額增6倍,微信近100項能力如何落地?

- 商務合作&內容轉載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