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周易》和中華文明 二

我們已經知道了畫卦和重卦之人的幾種說法,我們上面也介紹了象辭和爻辭。那麼,接下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辭又是誰作的呢?

首先說卦辭。這個問題大致有三說:周文王作卦辭說、周公作卦辭說、孔子作卦辭說。

其次是爻辭。這個問題大致也有三說:周文王作爻辭說、周公作爻辭說、孔子作爻辭說。

在古代易學史上,有所謂的「《易》歷四聖」之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講《周易》這部書的形成是經過四位聖人之手創作的,即:伏羲畫卦、神農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辭、孔子作《易傳》。在上述四人中,最為關鍵的人物是周文王。大家全知道司馬遷說過的「蓋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句話。講的是商周之際,商紂王為了防止周文王造反,就找個借口把他抓了起來,關在今天的河南省羑裡城。於是,周文王每天就演算八卦,寫出了六十四卦的《周易》一書。此說是最有影響力的所謂周文王作《周易》一書之說。究竟應該怎麼理解這一傳說?假如夏商二代易書是真實的存在,那麼周文王也就不可能是「重卦」的創始人了。已經有了六十四卦了,還要他重什麼?假如夏商易書六十四卦中也已經具有了卦辭和爻辭,那麼周文王的作用應該只是作出了《周易》的卦爻辭而已。換句話說,他當時被關押期間手裡具有的頂多只是商代通行本的官定易書《歸藏》。他不可能再從殘暴的商紂王手中得到別的什麼書。而周文王則是利用商代易書的佔筮方法,革新並重新撰寫了卦爻辭,這就出現了周人所津津樂道的自己的佔筮書《周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本書出自獄中,在當時又是刻在竹簡上,因此就出現了部分象辭或兆辭的丟失和編排順序錯亂的歷史遺留問題。這才出現了周公加工整理的個別內容也出現在今天的《周易》卦爻辭中。

——大家可能聽說過,有些學者正是因為看到《周易》書中有些內容是周文王以後出現的這一事實,比如《晉卦》對「康侯」的記載,才以此作為否定周文王作《周易》的。我的這一合理的學術性解釋,相信大家還是認可的。當然,您也可以和他們這些學者叫真。這個真怎麼叫呢:否定《周易》不是文王寫的理由難道就是因為書中出現了周文王死後的歷史事實?這怎麼就不可能呢?《周易》是乾什麼的?算卦的。周文王是乾什麼吃的?古今第一會算卦的天子!這說明人家算得準唄!

經常聽有些同志說,剛看幾句《周易·乾卦》還覺得多多少少才算懂了一點,可是一看到什麼河圖、洛書就立刻就暈了。就那幾個黑點和白圈在上下左右擺來擺去的,它們和《周易》有什麼關係?真有什麼「河出龍馬」「洛龜出書」的怪事嗎?最早出現河圖和洛書這一概念的是《易傳·繫辭傳》中。那裡是這樣說的: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這段話很有意思。它的大意是講自然界中產生了蓍草這一神聖東西,聖人就以它作為推求卦象的法則。天地自然的一切變化,聖人也以卦象來仿效。天象的變化表現出吉凶的徵兆,聖人也以卦象來形容它。黃河裡龍馬送出了圖,洛水中神龜送來了書,聖人也以此作為畫卦的根據。

劉正先生著作

究竟送來了什麼書、什麼圖?古往今來沒有人能夠回答。更重要的是:聖人是怎麼樣則河圖和洛書而畫出了八卦呢?這實在是個千古之迷!而且,關於什麼是河圖,什麼是洛書,古代易學家們一直爭論不已。在河圖和洛書與《周易》的關係問題上,本來已經夠亂的了,卻時常還有缺乏基本的學術功力的人喜歡在這個問題上大膽假設。有的說河圖和洛書是外星文明的產物,有的說河圖和洛書是構成世界秘密的地圖,還有的說河圖和洛書是什麼古天文天氣圖和古地理方點陣圖,更有的說什麼河圖和洛書還有八卦全是彝族文化或者說是古巴比倫文化的產物……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裡的兩句詩:「女媧練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在種種奇談怪論當中,《周易》和古巴比倫文化的關係問題也是一怪問題。

最早,這個問題是一位英國法籍來華傳教士拉克伯裡(Terrien de Lacouperie)提出的。他在1894年出版的《中國文明西方起源論》(Western Origin of the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一書中正式提出:中國民族和文化來自古巴比倫。從十六世紀開始,有關中國文化、文字和人種的西來說,就先後登場了。他們力圖把中國文化、文字和人種等同到古巴比倫文明或者古埃及文明的範圍中去。這樣的觀點居然一時間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也一度相信。甚至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字研究·釋乾支》一文中也曾認為,「十二地支,起源於古巴比倫」。日本漢學家白河次郎在與人合著的《支那文明史》一書中更是列舉了中國與巴比倫在文字、信仰、傳說、政治制度等方面有70條相似之處,以支持上述觀點。有趣的是:在對待中國古代文化的起源問題上,日本漢學界總喜歡發一些怪論。比如著名的北京猿人,當北京猿人模擬畫像一公布,日本幾個著名的漢學家就開始宣稱:從體質人類學和顱相學上看,北京猿人更像是今天日本人的遠祖。哈哈!這多少有點自作多情了。我想,後來日本侵華期間對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那麼感興趣,原因就在於此!

古巴比倫神話中的黃道「十二宮」和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十二地支」、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創始世界的大神「伏巨」和中國古代文明中的「伏羲」、古巴比倫神話中「八卦」和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八卦」都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看起來,夏商周三代和古巴比倫文明之間也許有著我們今天無法想像的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這是上古中西交通史和考古學上必須予以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郭沫若先生甚至設想商人的遠祖就是來自古巴比倫。而拉克伯裡居然還宣言黃帝就是古巴比倫國的巴克族人。當然,並非所有西方的漢學家們全贊同此說。比如,德國著名的漢學家夏德(F.Hirt)博士,他在名著《中國上古史》一書中力駁拉克伯裡的假說為穿鑿附會,不足為憑。就我個人的研究來說,西方世界的第一部西文《周易》是1624年出版的。從那時到現在已經過了將近四百年,至今還沒有哪一位西方學者對《周易》八卦的古巴比倫起源說這一問題感興趣。在著名的俄羅斯漢學家休斯基博士的名作《西方周易研究史》一書中,他也根本不提什麼《周易》八卦起源於古巴比倫這樣的奇談怪論。而且,從比較古文字學的角度上,我曾比較過中國的甲骨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二者的相似程度,大概只有幾十個字很相似,完全一樣的也不過十幾個字而已。這些相似未必就肯定是文化上的傳播,很可能是各自獨立創始的。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周易》和八卦有個歷史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還有文字化和體系化的文本存在。而在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八卦」和「伏巨」則完全沒有這一發生學意義的具體過程。可以判斷,古巴比倫神話中的「八卦」和「伏巨」很可能直接來源於夏代或商代早期易學。

那麼,河圖和洛書在聖人作卦過程中究竟啟到了什麼作用呢?目前為止,沒有一種解釋既能自圓其說,又能得到考古學、古文字學和易學的證明。

「則之」河圖和洛書作八卦說,在本質上只是「神道設教」的一個補充說明!

什麼叫「神道設教」?這個術語出自《易傳·觀卦·彖傳》:「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講聖人觀察發現天地自然的運行法則在四時的節氣交替問題上沒有任何失誤和偏愛,就認為天上有神靈在主持著這一切。於是聖人就決定以天地自然的神明之理來教育臣民,於是天下的臣民就全都從內心中開始佩服和遵從了。在《易傳》作者看來,仰觀、俯察、近取、遠取直接作八卦說還不是百分之百意義上的神道設教說的證明。而「河出圖」和「洛出書」的怪異和神奇則成了「天生神物」說的一個證明,於是「聖人則之」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樣一來就體現了「神道設教」的要求。

這也就涉及到了《易傳》對《周易》哲學的解釋。「經」和「傳」是古代中國學術史上經常可以見到的一對術語。《周易》被稱為「經」的概念最早出現在《莊子》一書中。在古代中國,《周易》總是作為儒家經書之一而佔據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它常常是群經之首。再說「傳」,傳是專門用來解釋「經」的。解釋《周易》的書,一般都可以稱為《易傳》。至今為止保留下來的第一部解釋《周易》的書,即著名的《易傳》,又稱《周易大傳》。因為它由七種共十篇文章組成,這十篇文章成了理解《周易》經文的輔助和羽翼,所以《易傳》又被稱為「十翼」。因為《易傳》中大量出現「子曰」以及典型的儒家思想,古代易學史上一般主張《易傳》的作者是儒家祖師爺孔子。那麼,《易傳》的解釋是否就很符合《周易》卦爻辭的原意呢?十幾年前,我曾經在書中提出這麼一個觀點:「我們看《周易》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它的本質是象學。而我們看《易傳》的本質,一言以蔽之,它的本質是儒學。正是這一儒學特點,才是中國先秦哲學走上成熟和發達的重要標誌。」今天,我的這一觀點依然保持不變。《易傳》最有學術價值的地方是它從哲學的角度第一次對《周易》的象學思想體系進行了全新的闡釋。從此以後,《周易》就不再是卜筮之書了,而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開山經典之一。我想使用「舊瓶裝新酒」這句盡人皆知的話來形容一下,那就是《易傳》的出現標誌著傳統的《周易》這箇舊瓶被裝上了新酒。

首先在對《周易》的基本認識上,《易傳》作者正式提出了《周易》學說的四大體系說。即:「《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是在講《周易》這一部書實際上卻包含了聖人的四個方面可供人們去學習的道理。哪四個方面呢?想要用它來指導自己的語言和說話藝術的人,可以直接學習它的文辭;想要以它來指導自己行動的人,就要學習它的變易特點;想要用它來指導自己製造工藝的人,就要學習它對形象的把握;想要用它來算卦的人,就要學習它的佔筮方法。而我們已經知道在此之前,《周易》只是具有一個特定的作用:「以卜筮者尚其佔」!現在,正是因為《易傳》的出現,致使《周易》的佔筮特點已經退化到了第四位!原始的唯一性的目的和體系現在被改造成了具有四個並列的功能屬性的新學說,即保留了傳統,又對傳統進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

不僅如此,《易傳》作者對聖人作《易》的宗旨,也提出了全新的闡述:

首先,《易傳》的作者明確了聖人作《易》的具體過程是:

「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

這段著名的觀點大意是講遠古時代的聖人究竟是怎麼創造八卦的呢?他首先抬頭看看天上的各種星象、雲象和氣象變化,有低下頭看看地面上的各種地理現象,還仔細觀察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身上的花紋,以及地面上各類植物的分布和生長,既吸取了自身的生理特點,又吸取了萬事萬物的生長規律,於是就總結並提煉成了八卦。

八卦誕生之後,於是聖人就開始了「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具體六十四卦卦象和卦爻辭的創作過程。而對於這一觀象繫辭的具體過程,《易傳》的作者比較詳細地講述了使用佔筮用的五十根蓍草,通過「十有八變」(也就是十八次)的佔算過程就得出了某個卦的卦象。這就把前面比較神秘的聖人作《易》的過程和我們後人佔《易》求卦的過程緊密地聯繫起來了。

在求出了某個卦的卦象後,《易傳》的作者還分別從「象」和「數」兩個角度對卦象進行哲學包裝。

「象」的角度是:「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這後面幾句話很好理解,從兩儀中生出了四象,又從四象中生出了八卦,而有了八卦就可以判定吉凶了。但是什麼叫「易有太極」呢?從這一生成模式的先後順序上看,顯然「易有太極」要早於兩儀、四象和八卦。也就是說「太極」比兩儀、四象和八卦要早。可是「太極」又是「易有太極」的,這既為太極圖的產生準備了伏筆,也把「易」凌駕於「太極」之上了!因此,這裡的「易」字不是《周易》之《易》,而應該是「日月為易」之易。我看到很多人的著作卻全是把「易」字加了書名號,變成了「《易》有太極」。從邏輯上說,作為書籍的「《易》」中既然已經包含有「太極」了,那肯定早就有「八卦」了。沒有八卦還能稱為「《易》」嗎?既然已經有了「八卦」何勞再由四象中生出八卦來?宋代的儒學家們為了解釋是「無極而太極」還是「自無極而為太極」爭論不休,也是因為對這裡闡述的宇宙生成模式的理解不同所致。我猜想 「《易》有太極」中的「有」字,它的本字可能是「由」字,作者的意思是想告訴我們:《易》的起源是由太極開始的,從太極中生出了兩儀,又從兩儀中再生出了四象,再從四象中又生出了八卦。

假如我的這一理解是對的,那麼這裡的「《易》有太極」就應該是「易有太極」,即《易傳》作者主張:從宇宙生成的先後順序上,最初的日月同體的階段叫做「易」,然後日月分開就成為了兩儀,兩儀再各自陰陽分開就出現了四象,四象再各自陰陽分開就出現了八卦。

接下來,我們再說從「數」的角度的哲學化包裝:「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這裡按照從一到十把自然數劃分為天數和地數兩部分。

在另一處,《易傳》的作者更進一步強調:「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這樣一來,數字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數了,而是具有了所謂的「神性」。這些數字被哲學化包裝之後,《易傳》的作者已經對《周易》的產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宇宙觀和認識論的模式。

有了這些包裝,《易傳》的作者就開始了一而再再而三的講解什麼是《易》的過程,我們通過這位喋喋不休地給我們反覆地灌輸什麼是《易》的老人的諸多觀點,發現他已經把《周易》哲學完整地升華成了一種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精密的哲學體系:

「夫《易》,聖人所以寵德而廣業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倫天地之道。」

「《易》,無思也,無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等等,這些觀點都是在給我們講述和分析《周易》的本質特點。在「象」和「數」二者中,《易傳·繫辭傳》作者還是傾向於「象」的方面。「是故《易》者,象也」正說明了他特別注重的是《周易》的以「象」來認識世界的象學本質特點。

而《易傳·說卦傳》的作者則更進一步點出了《周易》以「數」來認識世界的本質。他主張: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故《易》者,逆數也。」

劉正先生著作

等等,特別是這裡的這句「是故《易》者,逆數也」和上述的「是故《易》者,象也」其實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一般認為,了解世界一般先是從對事物的形象和外在的了解開始的,對同類事物認識增多了,就到了量化的認識,這是從「象」到「數」的認識過程。而《周易》則是從對「數」的認識開始,也就是利用筮法(所謂的「大衍之數」)通過「十有八變」的佔算過程,得出了某個卦的卦象,從而實現了從「數」到「象」的認識過程。二者是相反的,所以叫「逆數」。《繫辭傳》作者從「象」的方面,《說卦傳》從「數」的方面對《周易》的本質進行了分析和說明。

《易傳》的另一個重大特點是對傳統的《周易》象學術語的規範化處理和最新闡釋,並且由此而來使這些術語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真正基石和核心範疇。《彖傳》中提出了「性命」概念,「天道」、「地道」和「人道」概念,「神道設教」概念,「時」的概念,「感應」概念,「中正」概念……《文言傳》中的「先天」、「後天」概念,「忠信」概念,「德」的概念,「性情」概念……到了《繫辭傳》中,各種概念更是層出不窮,達到了頂峰。我們在現當代中國哲學史上大量使用的「形而上學」這一概念,最初就是來源於《易傳》的《繫辭傳》中。其他像什麼「天尊地卑」的概念、「剛柔」的概念、「變化」的概念、「吉凶」的概念、「感通」的概念、「變通」的概念、「憂患」的概念……以及「太極」、「兩儀」、「四象」、「易簡」、「三才」等等。全部《易傳》中出現和使用的概念已經構成了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的骨架和核心!可以這麼說:沒有《易傳》中的這些概念,整個中國古代哲學史也就失去了它的立論的物質載體!而《易傳》中這些概念又有相當多的概念是直接繼承自《周易》經文。因此,完整地講,《易經》和《易傳》中的這些概念是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的骨架和核心!

過去有很多人以為一講到《周易》哲學肯定就是「陰陽」二字!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一個誤解!這一誤解甚至一直延續到現在。我們大家知道,不久以前還有的學者主張《周易》哲學「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一觀點我們是不能贊同的。我尊重一切勇於創新又大長中華民族志氣的科學家們的科研成果和探索精神。但是,作為一名研究西周王朝的歷史、思想和文化的專業學者,我有責任對這些誤解進行澄清。早在1922年,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也曾提出過類似的主張,他提出了「中國的哲學家們不需要科學的肯定性,因為他們想要了解的是他們自己;因此,他們同樣不需要科學的力量,因為他們想要征服的是他們自己」的觀點。當時馮先生是否已經精湛地研究過《周易》,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盡人皆知,十年以後,他在《中國哲學史》一書中已經使用「以實證主義方法分析《周易》哲學」。而我有證據證明馮友蘭先生在這以後他長期地、持續不斷地在研究《周易》哲學。甚至在生活和生存都很不穩定、外族入侵中國的西南聯合大學時期,馮友蘭先生還在認真地研究著《周易》。他當時正在反覆地閱讀著英國著名漢學家利雅格先生的《英文周易》一書。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馮先生連續發表了《易傳的哲學思想》(1960)和《易經的哲學思想》(1961)兩篇著名論文,我們看不出他有指責《周易》哲學「影響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那樣的主張。

不錯,假如把「一陰一陽之謂道」理解為物理學上的「宇稱守恆」說在《周易》哲學中的理論根據的話,那麼「陰陽不測之謂神」就是物理學上的「宇稱不守恆」理論在《周易》哲學中的理論依據。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某些對古代文化缺乏了解的年青學者,特別是那些以為自己已經鍍了金、留過洋的個別膚淺之士,今天否定《周易》,明天否定中醫,後天就可能要否定中國文字和文化了!而他們自己不知道這樣做的無知和膚淺,卻還沾沾自喜地以為他們自己才是拯救中國科學事業的諾亞方舟。請想一想,《易傳》中提出的關於《周易》哲學的「以製器者尚其象」的觀點,難道不正是中國古代哲學對自然科學的一個積極的指導?!當我們一想到這樣注重實踐科學的學術思想居然產生在幾千年前的時代,我們就為《周易》哲學的偉大和《易傳》哲學的金碧輝煌而讚嘆不已! 請問,《周易》哲學的思維方式時候「認為技術不重要的」了?!《周易》哲學什麼時候把技術製造等同於「奇技淫巧」了?!而且,中國古代那些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特別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史料記載,他們都是在精通《周易》的基礎上才去創新的。我想我們不必要再重複地講道教對內丹的追求和實踐開啟了中國古代實驗化學的先鋒這樣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吧,而從漢代的張衡和劉徽到唐代的僧一行和李純風,從宋代的沈括和李誡到元代的郭守敬,從明代的宋應星和朱載育,到清代的方以智和李善蘭……這些中國古代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們,他們都是精通《周易》的學者,都是《周易》哲學思維方式中的「以製器者尚其象」學說的積極實踐者。特別是李淳風,這位唐代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還成為唐代至今算卦和預測的祖師爺一級的傳奇性的人物。比如,盡人皆知而又神秘莫測的《推背圖》和《藏頭詩》相傳就出自他和袁天罡二人手下。

我們再看看《周易·大過卦》中的一句卦爻辭:「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在這裡,「枯楊生稊」和「老夫得其女妻」是兩個象辭,而「無不利」是一個兆辭。這也是多象一兆類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它大意是講枯朽的老樹上又長出了嫩芽,年老的男人又娶了一名年青的女子為妻。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這簡直就像是藏頭詩呀!幾千年前的《周易》卦爻辭中的話,為中國愛情和婚姻史上最驚世駭俗的一對婚姻提供了理論根據和心理安慰。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歷史巧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