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望、聞、問、切”,離自己心儀藏品的目標不遠了

對任何一件藏品而言,都有被“望、聞、問、切”的具體內容、重要資訊、個性特點,只要藏家自身掌握的鑒賞知識和技術足夠豐沛、精準,那麽,藏家通過“勤‘望’、近‘聞’、善‘問’、細‘切’”的一番綜合診斷,則定能做到“去偽存真”“辨低甄高”,如此,則離收藏到自己心儀藏品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2019年伊始,1月6日,廈門保利新年重磅的一場拍賣中,一件待價而沽的單色釉“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以1.3億元人民幣落錘,成交價1.495億元。成為中國大陸的首件過億瓷器。

文/趙暢 美術報

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法”。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和嗅氣味;問;指詢問症狀;切;指摸脈象。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被普遍使用。

細細想來,這“四診法”不僅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而且賦予新意以後也可轉而作為廣大藏家在收藏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因為對任何一件藏品而言,都有被“望、聞、問、切”的具體內容、重要資訊、個性特點,只要藏家自身掌握的鑒賞知識和技術足夠豐沛、精準,那麽,藏家通過“勤‘望’、近‘聞’、善‘問’、細‘切’”的一番綜合診斷,則定能做到“去偽存真”“辨低甄高”,如此,則離收藏到自己心儀藏品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勤“望”,就是藏家面對一件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古董,暫先不要被眼前的疑似外表迷惑而貿然下了收藏的結論。而是要首先靜下心來,“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就比如收藏古代越窯青瓷,第一要著就是須觀察其器型和釉色,接下來再觀察其工藝、紋飾。尤其是在觀察釉色時,還得仔細觀察其因為年代恆久所造成的釉裂狀態。在觀察的基礎上,再通過與相類似藏品的比對,則自能對眼前的藏品的“出身”有個基本的了解。又如收藏明清瓷器時,除了要看器型、釉面、胎體、色彩和繪畫外,更得看底足——看修足工藝、款識、“火石紅”和棕眼以及自然磨損的狀況。如此,經了綜合觀察才會對藏品有個整體的把握。

清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花卉紋內青花六方套瓶 局部

近“聞”,就是對有些藏品不妨用鼻子抵近嗅聞,以大體確認其的真實性。須知道,有的文物藏品因為被長期埋於地下的緣故,大抵會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氣味,因此用鼻子去聞識,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鑒別方法。就比如收藏古玉抑或古代瓷器,生坑器往往有一種或濃或淡的“土香味”或“墓土味”。筆者的一位朋友曾經收藏過一些古代吉州窯茶盞,他告訴我,因了底足不施釉或施釉不到位,因而只要往其底足稍稍噴些水霧,便可聞到濃濃而至、縷縷不絕的“土香味”或“墓土味”。又比如明清時期的那些黃花梨老家具,若打開箱子抑或拉開抽屜,用鼻子細細聞嗅,一股微甜的幽幽的馨香便會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而這正是那些新製作或者年代不久的黃花梨家具所不具備的。

善“問”,就是既要對暫時持有藏品的藏家進行“提問”,作些必要的交流溝通,又要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作點“自問”,以至可以作些必要的“轉問”而求教於其他行家(如果擬轉讓藏品的藏家留出時間允許自己去作鑒定的話)。與藏家作交流溝通,主要是要弄清楚其藏品的身份及其來歷;“自問”,主要是視藏品的情況,找尋相關依據作些關聯性的自我問答;求教於行家,則主要是為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依據行家的收藏經驗和智慧來區別藏品的真假高低。通過上述“三問”,把該問的都問了,把死角給清除了,藏品的真實面貌也就會露出水面。有位朋友先後收藏了多件唐代銀器,他告訴我,每每碰逢唐代銀器,他就會問持有者是如何得到這件藏品的,包括何時何地從何人手裡,借此初步驗明藏品的正身。與此同時,他還會反問自己:“這件銀器的器型能從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銀器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同伴嗎?經過了這麽多年的滄桑巨變,銀器身上除了變黑,有正常的脫皮現象嗎?”若自己把握不大,他還會跑到行家那裡去請教。難怪,而今他成為了國內收藏唐代銀器的一位極其低調的大家。

細“切”,就是指要用手去親自摸一摸,通過自己的手去具體感受、細心體悟藏品。要知道,那些藏品中的真品、精品、珍品都是有溫度的,其溫度恰恰就表現在器物材料的密度及其形製、工藝、裝飾等上面,自然,這溫度有時也只能通過藏家的手才能被感覺被傳導。曾經從電視收藏節目上看到過一位藏家被蒙著眼睛鑒別古代瓷器(主要是碗與盤)的情景,但見他用手細細摸過一遍,就十分肯定地說出是什麽年代的什麽瓷器,一口氣摸了十幾個,個個都被他摸準說對了。正如他所言:“不同時期的瓷器都有不同的特徵,除了用肉眼進行觀察,上手以後去掂一掂、摸一摸,依據其‘厚薄、重量、器型、工藝,包括器表及線條是圓潤流暢還是犀利扎手’這些從自己手上得來的資訊,大凡就能估摸其的真偽,並予斷代。”看來,手感也是鑒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儘管,有時將“望、聞、問、切”四者分開來也可以作為鑒藏之法,但將四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效果當會更好。事實上,這四者也不可能被截然分開。更何況,面對不同的藏品,有時其重心也很不一致。而要將“望、聞、問、切”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關鍵在於藏家要具備相應的鑒藏知識和技能,並在不斷的實踐中嫻熟而靈活地加以運用。(作者為評論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