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史上的新疆:唐朝在西域是如何進行屯田的

屯田,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建設、保衛邊疆地區的一項重要措施。唐朝統一西域以後,在東起蒲類海(今巴裡坤湖),西至碎葉川(今楚河),南抵昆侖山,北達準噶爾盆地的廣大地區進行屯田,使西域的電田事業又有了新的發展。唐朝在今北疆、東疆的屯田點主要是西州(今吐魯番地區)、庭州(今吉木薩爾)、輪台(今烏魯木齊);在今南疆地區的電田點主要是安西(今庫車)、焉耆、疏勒(今喀什)、於閱;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的電田點主要是碎葉。

唐在西州的電田始於公元640年。在這一年,唐滅高昌麴氏王朝,並在此設定西州,派軍千人駐守屯田。兩年後,又“徙天下死罪囚實西州”,進一步擴大屯田規模。至唐玄宗時(713-756年),有“天山軍”駐守西州,除擔負軍事任務外,同時進行電田,稱為“天山電”,計屯田5000余畝。公元658年,唐滅西突厥政權後,向庭州派遺駐軍。為解決軍政官兵的糧食供應問題,庭州駐軍也實行電田,並接受內地的罪犯,使其很快成為屯田重地之一。

702年,武則天在庭州設立北庭大都護府,増派駐軍,使庭州的屯田獲得大發展。當時駐庭州的軍隊稱“輸海軍”,有兵1.2萬人。他們戰時作戰,平時生產,共開墾耕地10萬畝。唐朝在輪台、伊吾也派有駐軍,分別稱為“靜塞軍”和“伊吾軍”。他們各編為一電,電田都在萬畝以上。電田效果也不錯,史籍記載說:“輪台、伊吾電田,禾菽相望”,一派豐收景象。為了保護從庭州、輪台到弓月(今伊寧吐魯番圩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之托克馬克)的交通安全,供給往來官兵和商旅的食宿,唐朝在庭州西700裡的青海鎮(今沙灣縣安集海)駐有清海軍。

清海軍有兵僅千人。可是按著唐朝規定:“鎮戍地可耕者,人給十畝以供糧”計算,他們的電田面積也在萬畝左右。南疆最大的電田中心是龜茲。公元648年,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該地後,“歲調山東丁男為成卒,繒帛為軍資,有電田以資糧糧,牧使以娩羊馬”,有時多達3萬人。為解決官兵的吃糧問題,龜茲駐軍編為20電,共有耕地10萬畝。由於廣開屯田,“安西府庫,逐為充實”,解除了後勤供應之患。焉耆的電田也是從公元648年開始的。

到唐玄宗時,電田又有較大發展,電成軍增加到4千人,編為7電,耕種3.5萬畝土地。這裡的電田士卒不但開荒種地,興修水利,還發展了漁業和鹽業等手工業生產。疏勒地處交通要道,經常受到突厥貴族和吐蕃的襲擾,因此它也就成為唐朝軍隊電成的重點。公元708年,突騎施首領娑葛叛亂時,安西大都護郭元振就曾親自率軍“屯疏勒水上”。唐玄宗時,唐朝在疏勒的駐軍仍有4千人,電田3.5萬餘畝。也就是說,除擔負軍事任務外,每個士卒還要耕種將近10畝的土地。

於闐地處偏遠地區,但又是交通要道,所以唐朝不僅在這裡派軍成守,而且還將它列為“安西四鎮”之一。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在唐代,“凡邊防鎮守,轉運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於囻既屬軍鎮,又轉運不便,故只能靠屯田來解決糧食問題。只是於聞駐軍究竟開了多少荒地,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這到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唐朝在最西面的屯田點是碎葉。它位於碎葉川(今楚河)南岸,是古代中亞北部地區東西交通的要衝。

公元679年,裴行儉率軍平定阿史那都支叛亂後,唐朝派“有保大軍,屯醉葉城”,開始在此電田。不久,唐朝在碎葉的電田又擴大到碎葉城西300裡的塔拉斯河流域。1219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西征時,還曾看到當年唐朝軍隊在塔拉斯電田的遺址,並載人他的著名著作《西遊錄》中。除上述比較集中的大規模電田外,各城守提、烽成,還有很多零星的小規模電田,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至唐玄宗時期,西域較集中的屯田有:安西、北庭各20電,疏勒、焉耆各7電,伊吾、天山各1電,共計56電。如果按“每五十頃為一屯”計算,則2800頃,計28萬畝。

為了有效地管理電田,唐朝在各地設定了“營田使”的官職。北庭、寫兩大都護府的高級官吏也親自兼管屯田,例如北庭都護封常青在公元752年前後,就曾“專知四鎮倉庫、電田、甲仗、支度、營田事”。可見屯田事業在當時是受到特別重視的。唐代在西域的電田,不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地區分布上,都超過了以往任何朝代,它有著規模大、分布廣的特點。屯田事業的發展對開發、建設、保衛邊疆地區的安寧起有重大作用,對於發展西域的社會經濟,加強內地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經濟與生產技術的交流也具有重要意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