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職業70年丨消失與新生背後的起伏人生

最近,一則關於“吃”的新聞受到坊間關注:北京小龍蝦旺季,催生了剝蝦師新職業,最快4至5秒剝一隻,月入過萬元,部分企業要求剝蝦師半小時內剝完1.5公斤小龍蝦才能上崗。

其實,類似的新興職業正在我們身邊悄然出現,比如民宿房東、網絡主播、試睡員、遛狗員、外賣運營規劃師、密室逃脫設計師……循著消費者和商家的雙向需求,讓“職業”進入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境界。

面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開展了新職業信息征集工作,主要征集此前未收錄或內涵發生重大變化的職業。事實上,1999年,我國頒布了首部職業分類大典,共收錄了1838個職業。2010年後,國家啟動了大典修訂工作。2015年7月,頒布了2015年版大典。2015年版大典頒布近4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職業,亟須重啟新職業信息發布工作。

新職業產生的同時,也意味著一些老職業正在消亡。2015年,《職業大典》重新修訂時,增加了9個中類、21個小類,這其中新增347個職業,取消了 894個職業。

職業的產生或消失,源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經濟發展和需求變化。

讓我們沿著時間的緯度,立足建國伊始、改革開放和互聯網興起的三個節點,追尋70年中那些行業興衰的腳步,看看我們周圍的職業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建國伊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從那個時代走來的老人們,會在不經意間,穿越已經模糊的時光記憶,懷念起不為今日年輕人所知的職業。

“出動,出動,出出動!”“嘿得隆咚!嘿得隆咚!”……這是那個年代女人們最喜歡的貨郎叫賣聲。針頭線腦、頭飾髮夾、煙袋鍋兒、洋胰子(香皂)、洋肚手巾(毛巾)等,要啥有啥。在那個交通基本靠走的年代,對廣大的鄉村民眾來說,城市遙遠得像個傳說,一家所需日用百貨,往往都在貨郎的鼓聲中,達成以物易物的交易。

剃頭匠也是那個時代流動服務的一大主力,一副挑子,一把剃刀,就為一個村子男女老少解決了“頭”等大事。

在醫藥領域,接生婆則是那個年代必不可少家庭貴客,相比路途遙遠,行程艱難的醫院,通傳便利,經驗老到,又能快速上門的接生婆,才是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第一選擇。

而在信息行業,在以手寫信件與電報為主流技術的當時,有兩大工種是信息傳遞的中流砥柱,一是郵遞員,二是發報員。如今,前者和街頭偶然出現的郵筒一樣,碩果僅存;而後者則早已和電報技術一樣,成為博物館靜待回顧的老照片。

諸如此類的,還有那些攤開折疊工具箱修理鋼筆的匠人,一根模子、一輛平車,打製送貨一條龍的“賣蜂窩的”,一把大弓溫暖千家的彈棉花師傅,以及修鐵補碗,彌合搪瓷,縫釘瓷器的修補高手和縫皮補鞋的補鞋師傅。

在這樣的年代中,不用唇皮翻飛能說會道,也不用挖空心思尋找創意,一門傳承的手藝,方便了民眾,也撐起了一家子養家糊口的經濟支柱,踏踏實實,收獲個溫飽。

二、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到來,“工、農、兵、學、商”為主的單一職業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職業體系在細化與新生中重構。

中國的職業,在呼嘯的經濟浪潮中翻湧新生,正式步入百花繚亂的大時代。在社會的每個大領域中,不斷細化、深化的市場需求,推陳出新,催生出層出不窮的新興職業。

貨郎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大型賣場,百貨商超,和遍及城鄉,開到老百姓家門口的各類小賣部。距離近,路程短,挑選便利,售後方便,貨郎和他的小鼓黯然退場,讓位給粉墨登場的售貨員們。

經濟的發達,物資的豐富,讓老百姓錢包變得從容的,也讓貨郎年代的賣方市場,向著買方市場逐漸轉型,顧客眼光漸高,買得不再只是東西,更要買舒心,這就讓店員們背後多出一個新職業——培訓師。從服務意識到銷售技巧,從衣著扮相到微笑弧度,培訓師們高標準,嚴要求,推動著老闆、店員和顧客,一同進入零售新時代。

技術的革新同樣是職業變遷的主要動力,踏過開放大門進入中國的,還有各行各業的新技術,尤其是輕工業技術的爆炸式飛躍,讓傳統手工在機器生產和流水線作業面前,像洪流中的砂礫,被衝刷得無影無蹤。

信息行業更是對技術尤其敏感,自改革開放起,我們的生活先後經歷了電話時代,呼叫機時代和功能手機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職業興起。那個時代,電話接線員、BP機傳呼小姐做的風生水起。但也是在那個時代的落幕,他們也消失的很快。

比如電話時代,八十年代還需要電話接線員,再到電話陸續步入尋常百姓家,而延伸出的各式增值服務,從股市分析,再到情感交流、心理紓解等各方面的服務,這些都隨著固定電話為主時代的結束,變成一段被遺忘的記憶。

呼叫機,又叫BP機。它成為市場主流的時間就更短了,連帶著人工呼叫台的接線人員,也成為中國職業史上曇花一現的標記。

而在功能手機時代,我們見證了短信寫手的興盛。幾句俏皮話,一點幽默感,每個月編上幾條趣味短信,就能讓一家子衣食無憂。但這樣的好時光也沒多久,便被隨之而來的互聯網狂歡大浪淘沙,無奈謝幕。

與很多職業被淘汰相對應的,是另外一些職業的誕生和興起。

服務行業中,剃頭匠放下挑子,收攏雙腳,用著學來的新技術開門立戶,成為造型師;上個世紀50年代的火燙被各種電熱卷發設備所取代,剃頭匠也被冠以一種時髦的稱呼“Tony老師”,他們從樸素到時尚,職業年齡也趨於年輕化。

娛樂領域,電影電視行業的發展,孕育出職業一條龍,職業明星,星探,經紀人,娛記以及水軍;曾經在人們眼中不足以謀生的職業,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躍成為新時代的寵兒,那種扎根在人們思想中的“鐵飯碗”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和出路。

製造領域,主要工種由傳統的車工、銑工、刨插工、磨工、鉗工向數控領域轉變,生產製造的精度和效率有了極大提高,尤其是數控機床操作員成為這個時代行業新寵。

商業領域,伴隨工業化和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商業競爭的日趨激烈,提供實物產品的第一、二產業,呈現“減員效應”趨勢,大量勞動力湧向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

在這個時期,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一套靈活的思路和動人言辭,或者一手高精化的技術,是出人頭地的保證。

三、互聯網興起

有人說,改革開放後職業是爆炸式增長,那麽當互聯網時代興起,職業增加的速度便是裂變式增殖。

就拿新聞和傳媒領域來說,曾經記者是個高門檻的職業,如今一部智能手機,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信息平台,當紅主播、微博大V、大熱公眾號成為越來越多人嚮往的優選職業。

在商業領域中,可以堪稱天翻地覆。實體零售飽受衝擊,店主從線下轉入線上,諸多新職業如微商、代購、網拍模特、電商客服、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等因之而起,同時虛擬經濟的火爆,帶來了電競選手、遊戲解說、軟硬體測評等職業的崛起和成熟。

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則給了程序員們大好天地,並從中分化出各種不同新職業,比如無人機駕駛員、機器人操作員、大數據技術工程師等。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的同時,對程序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種趨勢,未來程序員這個職業會越來越龐大,越來越細分,所需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

當物質豐富,人們對精神娛樂的需求日益高漲並且多元化,這種需求和便利的網絡環境結合起來, 給了新職業誕生的機會,比如以分享短視頻為主要手段的UP主;腦洞大開的網文作家;以網絡為平台進行商業藝術創作的畫師和樂師;滿足大眾聽書需要的播主等。

在互聯網時代,往往一個靈機的閃現,就能催發一個新職業的誕生,可以說職業的種類時時刻刻都在增長,而數量隻受人們靈感的限制。

70年來職業變遷,文中所舉,不過寥寥幾例。但足以看到經濟、社會、技術、需求是如何推動職業的翻天覆地。

在當下,在2019年,我們即將邁入技術變革的新節點——5G、人工智能和工業4.0給我們帶來的變化無疑將更急速,更劇烈。

如何適應這樣的加速度?希望從這70年的職業變遷中,能帶給我們一些感悟和啟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