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要千辛萬苦,管出一個「乖孩子」

前兩天,我在書房裡看電腦,三歲的兒子高興地跑過來叫我:

「媽媽,我們出去玩吧,你昨天說要帶我去玩滑滑梯的。」

當時,我手頭上還有一點事情沒有弄完,就對兒子說:「寶貝乖,媽媽弄好了就帶你出去哦。」

於是,兒子聽話地出去了。

過了一會,兒子又跑過來問我:「媽媽,你好了沒有?快帶我出去。」

當時,我正在查資料,就沒有搭理兒子,只是嗯了一聲。

兒子叫了幾聲見我不理他,便用手搖著我的胳膊,手裡正在保存資料,一個不小心,資料沒存上,也找不到了。

我氣不打一處來,對著兒子一頓亂吼: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我讓你乖乖等我一下,你著什麼急,現在好了!」

說著還用手打了幾下屁股。

兒子哇的大聲哭起來,這時我更生氣:「哭什麼哭,看你乾的好事,竟然這麼不乖,今天就別出去玩了。」

兒子聽完我的話,獃獃地站在那裡:「媽媽,你別生氣了,我要乖乖的,不打擾你。」

話語裡帶點委屈,又有點恐懼,眼淚汪汪地看著我,有點讓人心疼。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乖」和「聽話」成了教育孩子的口頭禪。

你要乖,要聽話,爸爸媽媽才會喜歡你。

你怎麼這麼不乖,不知道要聽媽媽的話。

…...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父母都喜歡聽話的乖孩子。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人生的重要選擇,都會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方式來成長,因為這樣省心。

而這種「聽話式」的教育,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乖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壓抑自己的慾望,無條件的順從他人,所以,乖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問題性的孩子」。

乖孩子,總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種狀態會一種伴隨著孩子成長。

青年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說出了自己二十多年的困惑:一直在討好別人。

少年成名的她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七歲寫作,九歲出書,23歲當編輯。她的人生在所有的讚美與榮譽中成長。

直到有一天,在和朋友的聊天時,朋友問她:你有沒有跟朋友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她不明白什麼意思。

後來朋友又解釋說:就是你可以和這個人吵架,把最真實的一面暴露在他面前。

那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跟任何人發生過真實的關係。

她害怕與人產生矛盾,更擔心對方會生氣而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她還談到了與異性相處的一件小事:

當時兩人正在鬧不愉快,對方一直打電話過來罵她,而她對著電話那頭足足道歉了兩個小時,可是對方卻覺得她在敷衍。

然而,對著滿屏的電話,她始終不敢說出那句:你別再打來了,我生氣了。

因為她從小到大,收到了太多的讚譽,而她為了迎合別人眼中的優秀,不得不偽裝自己,有情緒時不能表達,不然就會被別人認為她不乖。

日本心理學家加滕諦三說:


人類在幼年時期一旦選定了某種行為模式,即使是成年後也不能改變。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的優點是「聽話」,也會因為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稱讚「乖」而特別的驕傲。

「乖和懂事」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最高讚譽,卻是孩子最深的束縛。

前不久,在《少年說》上,一個叫楊栩楠的高一女孩的願望是:

希望弟弟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可以不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她站在天台上大喊:

我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女孩,因為懂事,在住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便很少給他們打電話;

因為懂事,所以努力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因為怕他們對我失望。

我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所以,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

女孩的話很扎心,也很讓人心疼。

她不敢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敢做最真實的自己,為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強裝出懂事的樣子,所以她並不快樂。

我們都希望自己養出一個乖孩子,因為懂事,讓父母省心。

所以,那些成年人眼中的乖孩子,他們不會任性,也不會無理取鬧,甚至懂得討好別人,所以被喜歡。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認為: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孩子從小便有自己的天性,會任性是孩子向父母索要安全感的一種方式 。

有情緒懂得表達,痛了會哭,開心會笑,喜歡便是喜歡,不喜歡可以選擇說「不」,這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狀態。

而乖孩子,往往是父母在扼殺孩子的天真。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爸爸媽媽的愛,而不應該讓刻意的「乖」來阻礙孩子的成長。

要知道,孩子「不乖」並不代表他不優秀,有時候孩子的這種行為背後,是他表達自己不滿的一種方式。

打破「乖」的局面,才能看見孩子最真實的一面。

因為《如懿傳》大火的張鈞甯從小就是一個乖乖女。

在家裡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世人眼中的她內向,膽小,這些父母都不以為然。

她早就被父母規劃好了人生,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律師。

然而,她卻在17歲人生的十字路口第一次反抗了父母。

那時候,她被選為學校的禮儀隊,所以要每天排練,後來成績下滑之後,媽媽攔著她不讓她去,於是她就反問母親:這究竟是你的人生還是我的?

一句話點醒了母親:她不再是那個聽話的乖乖女了,但我因為她的勇敢而驕傲。

其實,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不要急著否決,而是要探尋孩子的內在真實,了解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

就如張鈞甯一樣,17年前的生涯中,她都以「乖」的形象自居,當她後來終於掙脫「乖」的桎梏之後,她也終於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

美國著名小說《無聲告白》中有一段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對孩子來說,他們不需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在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

孩子會任性,未來才有更大的創造力。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一個實驗:

他對2-5歲時具有強烈逆反心理的孩子和沒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各100名跟蹤調查到青年期。

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和判斷事物和決策能力。

而後者,只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的人都不能獨自做決定,也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結果表明,那些有著逆反心理的孩子更具有主動性和自己的想法,未來也更成功。

賈伯斯從小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他上小學,不安心學習,成為搗蛋專家,有一次甚至嚴重到在老師的座椅低下引爆炸藥。

因此老師曾多次要求家長對他懲罰,可是養父只是說了一句:這不是他的錯。

聰明的父母都會允許自己的孩子「不乖」,只要孩子不學壞,父母適當的允許孩子「犯錯誤」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所以,賈伯斯就是在這樣「不乖」的環境下創造了蘋果。

我們總是喜歡乖孩子,其實,往往是那些「不乖」的孩子,他更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敢於創新。

不要一味的把孩子管成「乖孩子」,因為那樣會傷害他。

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三歲不反抗,就不是正常的兒童。

孩子有「不乖」的特質其實是一件好事。

這時候,父母不要急著否決,也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而是反問他,你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嗎?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勝過十句「你要乖」。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活成父母所希望的乖孩子,而是讓他做自己。

允許孩子犯錯誤,他可以不太乖,才能綻放出更美麗的花朵。

-作者-

暖心,愛文字,愛寫作,愛生活的職場媽媽。專註於兒童成長,情感,願用溫暖的文字,照亮人生。本文轉自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集結專家及辣媽,讓帶娃變得輕鬆好玩。

往期精彩回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