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黑科技助抗疫!粵產3D列印護目鏡支援防疫一線

“看到最美逆行者們長時間佩戴護目鏡,不僅面部被勒出一條條的痕印,現有護目鏡也容易產生水霧導致視線變得模糊。我們從事科研的人也希望能為阻擊疫情出一份力。” 東莞增材製造與智能製造研究院陳盛貴老師由衷地說。

2月9日緊急組建防護用品研發項目團隊,短短72小時後,陳盛貴所在的東莞理工學院盧秉恆院士團隊設計的第一代3D列印護目鏡樣品列印便已完成。

據陳盛貴透露,自2月13日首批3D列印護目鏡完成交付一線醫療機構,截至目前,該研究院已向湖北、廣東等地捐出了1000多套。

徹夜突破千套產品馳援最美逆行者

“由於項目啟動初期正值春節,當時我們團隊所有人都不在東莞,成員只能通過微信、QQ線上溝通,並徹夜進行產品的討論及設計。項目啟動不到48小時,我們便完成了第一代3D列印護目鏡的設計。”陳盛貴如是回憶。

考慮到現有護目鏡起霧、適配度低一直是一線醫護面臨的一個問題,如何借助3D列印技術,解決上述兩個問題,成了技術突破的重點。

為此,突破團隊啟動可個性化參數設計,以期貼合使用者面部輪廓,進一步提高防護效果,減輕護目鏡邊緣對皮膚的壓迫,並且鏡身採用輕量化設計,佩戴輕便舒適。

鏡框可以進行列印,但鏡片、柔性帶、過濾棉等配件只能通過採購的方式得到,團隊遇到了又一個難題。

據陳盛貴回憶,受疫情影響,當時大部分生產配件的企業仍處於停工狀態。研發小組兵分兩路日夜奮戰,一路在線討論及設計護目鏡等疫情防控急需用品,一路抓緊聯繫配件廠商,並同步推進醫療器械產品備案、後勤保障等相關工作。

72小時後,第一代3D列印護目鏡樣品列印完成。在接下來的5時間裡,團隊對產品進行反覆優化以及接觸角、膜厚、光學、力學等性能測試,實現第二代產品設計及小批量生產。

傳統印象中,3D列印要量產尚有瓶頸。不過,盧秉恆院士團隊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光敏樹脂材料和光固化技術,讓生產速度較採用其他3D列印模式大為縮短。

陳盛貴告訴告訴南都記者,目前用上述技術做一版可以打20個3D列印護目鏡,耗時約5小時。截至目前,團隊累計捐贈的3D列印應急全封閉護目鏡已超過1000套,並陸續送往廣東、陝西、河南、湖北等一線定點收治醫院、以及相關政府、社區等機構,為防疫一線人員的安全保駕護航。

未來戰疫 3D印表機有望走入尋常百姓家

據陳盛貴透露,盧秉恆院士團隊申報的“3D列印護目鏡的研發”項目已入選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科技突破專項,並得到了省財政經費支持。

同時他還坦言,隨著3D列印技術日益完善,在未來的疫情防控中,預計將有望發揮更大作用。而隨著基礎材料科學更為深度地參與防疫,更好地為疫情防控注入澎湃動力,感覺以後可能大家在應對疫情的時候,可能會更加從容。

“以後,大家看到3D印表機也可以做成那種比較小巧,比如可折疊的,就會比我們通常用的行李箱還小,可以帶著走。其實,盧院士所建立的研發平台,已經在推此類產品。這類產品未來可能會大量地進入普通家庭。如那時,每個家庭都有一個3D印表機,我們就可以通過高速通訊技術,通過手機APP獲取人的臉部信息,上傳到雲計算中心,進而設計出更為匹配的護目鏡,甚至眼鏡版的護目鏡。”

據悉,目前,盧秉恆院士團隊已在進行個性化定製近視護目鏡的開發與測試。新款護目鏡將可通過手機掃描結合驗光數據,採用3D列印工藝,製造出可定製光學鏡片的護目鏡,近視的醫護人員僅佩戴此款護目鏡即可擁有清晰視野,無需同時佩戴近視眼鏡,大大提升佩戴的舒適感與便攜性。

采寫:南都記者 馬建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