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歷史上中醫名家多為道士?什麼是道醫?

歷史上,道教與中醫淵源深厚,在中醫發展史上,不少著名醫家深得道家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在道教仙真中也產生了不少中醫大家,例如東晉葛洪祖師,當代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研究而獲諾貝爾醫學獎,就是受啟發於葛洪醫著《肘備份急方》,除了葛洪祖師外,還有陶弘景祖師、孫思邈祖師等等。

為什麼歷史上中醫大家多為道士或者對道文化有深厚造詣呢?

這個問題不僅今天有人想到,清末民國初年同樣也有人問。

當時被稱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的中醫名家張錫純這樣回答:「《內經》與《丹經》皆始於黃帝。然《內經》為世俗共用之書,故其書顯傳於後世。《丹經》為修士獨善之書,故其書秘傳有專家,所謂教外別傳也。」

他所說的《丹經》意指介紹內丹修鍊的典籍,主要有《陰符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這些實際上就是道教的重要經典,也可以說張錫純認為之所以很多中醫大家多為道士是因為中醫與道家同源。

這裡,河南銳思教育總結了幾點關於中醫和道家同源的佐證。

首先,「陰陽五行」是道家和中醫的共同核心理念之一

明代著名醫家兼道士張景嶽在《類經圖翼?五行通論》中講「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陰陽之氣也。」。

中醫應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身體的生理功能,說明機體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醫的思維模式「取象比類」、中醫的治則治法等都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這是中醫學界的通識。

而陰陽五行之於道家的關係,相信就不用小編我多說了吧?

其次,道家「治未亂」與中醫「治未病」遙相呼應

《道德經》中講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也就是說,當問題細微之時,要及時化解,不要等問題變大。

而「治未亂」這一哲理也體現在中醫治療上,也就是「治未病」。

如:「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理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椎,不亦晚乎?」。

這也構成了中醫最大的一個特點,即強調主動預防疾病。

其三,道家「清靜無為」是中醫倡導「恬淡虛無」的先聲

道家提倡清靜無為,《黃帝內經》中沿襲了這種「自然無為」的哲理和「節慾」觀點,認為通過「治神」,使精神意識保持「恬淡虛無」的狀態,是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是說,按照「恬淡守靜,內斂不爭」來進行自我修鍊,是能收到預防疾病的效果的。

還有,道家「人法自然」與中醫「順應天時」兩種觀念的對應,中醫一些治療手段也和道家關係緊密,如導引、針灸等等。

總之,中醫發展史上的名家大都受到道家文化的熏陶,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道士,而他們之所以在醫藥事業上能做出巨大成績,與他們深得道家文化之精髓有著莫大關聯。

目前,隨著《中醫藥法》的頒發,中醫迎來了春天,但當我們在討論中醫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應該看到道家對中醫發展影響的重要性,這樣才能更清醒地全面認識中醫,才能為中醫在日後的振興中提供文化支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