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癡迷做飯、數學考1分的小孩,“沒出息”?

文 | 宗小寧

據報導,杭州一位六年級的男生每天放學回家,就會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晚餐,這個習慣已經堅持了3年。

家有“小暖男”一枚,當媽的本應感到高興,可男生的媽媽卻怎麽也開心不起來。她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麽兒子會對研究廚藝到癡迷的程度,在學習上卻一竅不通,成績連年墊底。

為了提升小胖的成績,父母費盡了心思。一方面,請求老師的關照,放學後留小胖補課、做作業;另一方面,聽老師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他們不惜花費萬元送孩子去上“注意力夏令營”。但是男孩的成績始終沒有太大的進步。六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男孩的數學隻考了1分。

興趣和成績一直是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平衡的一項事情。有的愛好還好說,如畫畫、運動、音樂等,尚且可以列入教育的評價體系。

但像做菜這種就麻煩了,很難被整齊地納入教育評價體系之中,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就要放棄孩子的天賦和興趣?

其實,網絡討論中也有人說“愛做飯未必沒出息”,萬一他成長為一代“食神”呢?這同樣是人生贏家。

偏才的例子確實也有。比如當過工人、擺過小攤、蹬過人力三輪車的蔡偉,因為對古文字感興趣,經過20多年的自學,成為複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博士生,導師為古文字學泰鬥裘錫圭先生。

在某一方面有天賦,通過長期努力、取得成功,固然是存在的。但拿這樣的例子勸說父母,可能未必有效。畢竟,這是小概率事件,多少興趣愛好,最終只是興趣愛好,遠遠達不到安身立命的程度。

這就是很多人要面臨的問題。一個未必能取得“成功”的愛好,又不能及時變現為眼前的“成績”,究竟怎麽辦呢?這個愛做飯的孩子,就要放棄興趣愛好嗎?

對於很多“旁逸斜出”的興趣,其實不妨脫離“成功學”的思維模式:這不過是孩子的樂趣之一,不用要求它有著完整的“投資——回報”的成功路徑,它不過是豐富人生的一部分。

我們的教育,也應當思索怎麽包容這種興趣。在書本知識之外,是不是可以擁有更多開放課程,讓想象力與天賦可以得到展示與發揮?我們是否有足夠包容的空間,呵護好這部分興趣?我們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從小引導孩子學會平衡人生中的不同事物?

不說保證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興趣愛好成就一番事業,至少也不剝奪這點人生的樂趣。

再者說,

人間圖景這麽豐富,

多一分色彩,

也挺好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